僵直性脊椎炎別誤認是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從小熱愛運動、爬山、打籃球,但運動後常莫名「軟腳」,且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度受限情形,原以為是激烈運動所造成,多次看中醫喬骨,直到中醫也警覺有異,不敢幫忙推拿,後改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僵直性脊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式相關資訊。
僵直性脊椎炎別誤認是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從小熱愛運動、爬山、打籃球,但運動後常莫名「軟腳」,且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度受限情形,原以為是激烈運動所造成,多次看中醫喬骨,直到中醫也警覺有異,不敢幫忙推拿,後改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僵直性脊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式相關資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性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十多年,每每下背疼痛時便自行買止痛藥吃,也不規律回診,未料下背痛越發嚴重,某日如廁時,起身過度用力竟然發生骨折,至醫院檢查發現脊椎已經沾黏、失去彈性,因而受外力衝擊導致骨折。所幸在積極接受治療和復健後,症狀得已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早知珍惜自己的身體多一些,就不會多受骨折之苦。」僵直性脊椎炎未及早治療 恐致脊椎沾黏 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黃春明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主要侵犯於脊椎的慢性發炎性疾病,疾病表現相當多樣化,典型症狀包括晨間僵硬、下背痛,也經常伴隨接骨點發炎、虹彩炎等脊椎以外的症狀。若未及早治療,將有高風險發生「脊椎沾黏」,也就是原本一節節分開的脊椎會因為骨贅物生成而相互沾黏,不僅外觀會因為脊椎變形而駝背,身體也會因為脊椎失去柔軟度而變得僵硬、難以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黃春明醫師指出,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選擇十分多元,對於剛確診或是症狀輕微者會給予消炎止痛藥,若有出現周邊關節症狀,例如:接骨點發炎、下肢關節發炎等,則會再加上免疫調節劑來減緩發炎。若患者使用上述兩種藥物仍不見改善,醫師就會評估患者狀況使用生物製劑,進一步阻斷發炎因子,降低脊椎沾黏的發生風險,建議症狀嚴重或是發炎指數高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越休息越痛 晨間最僵硬如何辨別僵直性脊椎炎與運動傷害?黃春明醫師指出,一般運動傷害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但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屬發炎性疼痛,反而會越休息越痛,因此,如果下背、關節疼痛久久不見好轉,就要提高警覺。呼籲民眾如果出現下背痛、晨間僵硬、反覆性的足底筋膜炎和腳踝疼痛等症狀,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仍未改善,應盡速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把握及早治療良機,避免關節出現無法回復的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王先生,國一升國二時,出現了腳踝發炎、腫的症狀,反覆的腳踝腫痛,讓他必須經常請假看醫生,因此休學1年,直到20歲,剛出社會腳踝腫痛又發作,當時一直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購買成藥自行服用了2年後,直到2007年,就醫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測,發現原來王先生的長年反覆腳腫痛是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痛才吃 脊椎逐漸出現沾黏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有時痛到一天要吃4次消炎止痛藥,然而王先生都是「痛才吃,不痛不吃」,這樣斷斷續續的用藥習慣,長期下來讓他的脊椎也逐漸出現沾黏情況,發炎指數持續升高,不受控制,長期用藥習慣不正確的他,6年前發現自己的脖子無法正常轉動。長效型生物製劑 脊椎沾黏好轉醫師發現他的發炎指數,已經不是口服消炎止痛藥可以控制,為他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一開始使用短效型生物製劑,發炎指數經常都降不下來,直到開始使用長效型生物製劑,王先生的血球沉降速率(ESR)從ㄧ開始的90幾降到40幾,C反應蛋白(CRP)從4點多降到1點多,讓他的脊椎沾黏情況終於不再持續節節惡化。正確治療 預防沾黏用過3種生物製劑的王先生,目前使用的長效型生物製劑1月1針,雖然因為當時的不正確用藥習慣,讓他脖子無法轉動,但這6年下來身體僵直的情況,已經有良好的改善,王先生呼籲其他患有僵直性脊椎病友,如果早期發現確診的話,一定要留意正確治療,預防沾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