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家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9歲的陳先生去年5月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病情惡化,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成為他與家人的人生課題。醫師建議到安寧病房控制症狀,但陳先生還想拚下去,不想到「等死的地方」。不過入住之後,親身體驗安寧病房的照護過程,陳先生夫妻因此完全翻轉對安寧病房的印象,從抗拒到安定情緒,進而思考生命方向。陳太太說,家庭醫學科蔡恩霖醫師仔細說明疾病狀態與照顧方式,「不讓輸血及藥物加重身體負擔,控制末期病人症狀,讓身體所剩的的能量,節省使用」,「節省使用」這句話讓夫妻倆安心一大半,也更清楚未來的醫療方向。陳先生最終當了「大體老師」,沒有遺憾的離開人間。安寧病房的照護完整 讓病人家屬也能安心休息護理人員明白家屬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有時比病人更需要關懷照顧,逐一解答陳太太疑問,也打開心結。陳太太表示,護理師在夜間入睡前叮嚀:「我們晚上都會常來巡病人,請您安心的睡,放心將他交給我們。」,這句話讓他安心入眠,次日跟同仁道謝:「我好久沒有這麼放鬆的睡個好覺!」。陳先生住院近兩個月,想回家陪爸爸過父親節。醫師評估後同意陳先生請假。返家前,護理師、照服員與志工幫陳先生泡個舒服澡,陳先生把心中滿滿的感恩跟太太分享:「以前我當志工幫忙病人『浴佛』(洗澡),沒有想到自己也被『浴佛』,這是很殊勝的待遇!」大體老師是醫師的老師 是偉大的奉獻團隊同仁也引導陳先生一一和家人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陳先生透過影片向血液腫瘤科黃冠博醫師道謝:「治療期間,黃醫師戰戰兢兢不離不棄,不只是醫師也是心靈的導師,是我人生最大的禮物。」他也更確定人生的方向:「年輕時希望能當老師,只不過那時家境不允許,沒有機會如願,死後最大的心願是成為『大體老師』。」心蓮病房護理長黃美玲指出,「大體老師」是當醫師的老師,生前立下同意書,往生時符合條件願意捨身,利益醫學生瞭解人體構造,也是慈濟人心目中的「無語良師」。陳先生病情穩定後返家住了六天,父母支持他當大體老師的心願,並在兒孫圍繞下安享天倫之樂。臨終癥兆出現後返院,陳先生安詳往生,在志工助念聲中與家人一一道別,專車前往花蓮圓滿大體老師願望。陳太太感恩安寧團隊付出,他表示,「病人走得安詳,沒有罣礙,證明家人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終於瞭解心蓮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反而讓我們過得更充實快樂!」安寧病房讓病人和家屬 深刻體會善生與善別蔡恩霖醫師在安寧團隊多年,他指出,醫療每個階段有不一樣的目標,通常來到安寧病房的病人,身體已打過美好的一仗,團隊受的訓練是提供陪伴與舒適的照護,讓身體在最後得到最好的放鬆,啟動身體自我療癒過程,當身體得到舒適後,會回到心靈層次,達到一定的放鬆,體會到跟疾病和平共處的平靜,家人就能放下,思考怎樣才能不留遺憾。「安寧病房的意義是讓病人和家屬生死兩相安,了無遺憾。」黃美玲護理長說,一般人都擔心臨終前的痛苦過程,安寧團隊透過症狀控制,安排每日的活動,讓病人舒服過好每一天是「善生」,向親人四道人生,好好說再見是「善別」,最重要是積極面對來生,能夠善終無遺憾。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家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得到重鬱症後,看著她/他低落的情緒,失去生活及工作動力,好像也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整個人都懶洋洋的...,身為家人的我們除了跟她/他說: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失志..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要怎麼相處及照顧方式才能讓生病的家人逐漸康復?名稱: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家屬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高雄發生弒親案,一名長期照顧精神障礙妹妹的男子,因口角爭議,加上不堪長年照顧壓力失手殺害妹妹。醫師表示,面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不亞於病人本身,家屬應適時求助,才不會發生憾事。患者認知功能退化 家屬須面對雙重壓力南投醫院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病情的不穩,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等狀態,家屬是主要照顧者。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更何況是兄弟姊妹,經常須面臨經濟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在經濟上,因患者須家屬協助生活照顧,使得照顧者無法出去工作而失去經濟能力,在生活上,因患者易受精神症狀干擾,易與家人衝突,照顧者也因此可能有情緒起伏,長久下來,兩方身心靈疲憊。家屬應適時尋求資源、精神科的協助陳致遠主任建議,家人需要合作分擔照顧病患的工作,適時尋求醫院、社區復健中心、精神護理之家等機構提供資源協助,如醫療照顧、工作復健及護理照顧等。適時休息和喘息,才能使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避免因照顧病患而身體和心理過勞。若有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建議家屬仍須尋求精神科醫療團隊的協助。

量化診斷標準 思覺失調症家屬可預測發病

量化診斷標準 思覺失調症家屬可預測發病#家屬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思覺失調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具有高度遺傳性,過去研究已證實患者大腦有異常之神經連結,以往只能靠醫生個別診斷,但國立陽明大學結合臨床、影像以及計算模型等領域,揭開隱藏在思覺失調症之大腦功能網路系統的內在表現型,日後家屬也能預測發病可能。圖形理論分析 量化大腦神經網路連結思覺失調症主要在情緒、思考與感覺產生混亂,常見的臨床徵狀包含幻聽、幻覺以及妄想等。近年來,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技術能藉由非侵入的方式偵測腦區之間的運作模式,將大腦描繪成由點與線所構成之網路系統。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團隊,透過圖型理論分析,發現人腦神經網路系統具有高度群聚性以及高效率連結,也就是連結關係緊密且傳遞訊息快的小世界網路;而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網路具有「較低的群聚性和過高的連結效率」特性,趨向於連結較雜亂之隨機網路架構。患者如同分工紊亂公司 早期發現預後佳研究人員林慶波教授表示,若用公司部門來做比喻,正常人腦部的網路連結,就像是部門分工良好的狀態,而思覺失調症患者,則像是分工較紊亂的公司,部門層級不清,每個人都越級上報,使得腦中網路連結顯得混亂,做出不為常人所能理解的表現。思覺失調症的內在表現型,是在發病前就存在的,若早期發現,可以阻止病情惡化。樂生療養院蘇宗偉醫師表示,其為不可逆性的疾病,當症狀開始出現時,若能越早投藥預防,不僅能使病人維持在較理想的狀態外,也能有較好的預後。量化指標做診斷 助揪出裝病民眾以往思覺失調症都是靠醫生個別診斷,但經常面臨的問題是,病人可能因為健保給付以及某些保險問題而裝病,因此找到量化的指標,一直是醫界努力的方向及目標。林慶波表示,用影像的方式,找到大腦裡面互相溝通的聯結來做指標,對病人來說可以觀察期治療是否有效果,對家屬也能做到預測或預防的功能,以定量的方式作診斷或早期預測是否可能發病。此研究在今年7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研究院院刊》。

【免費講座】糖尿病童暨家屬座談會

【免費講座】糖尿病童暨家屬座談會#家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目前約有9000名先天性糖尿病童,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驗血糖等,一般人認為糖尿病的小朋友不能運動、不能吃甜食,但這樣的照護迷思,往往讓同儕覺得病童是麻煩人物而遭到排擠,但其實只要控制得宜,糖尿病童也可以正常運動、適量吃甜食。為關懷糖尿病童及提供病患與家屬交流之機會,林口長庚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營養治療科陳怡玲營養師主講「醣類計算〜端午飄粽香」、新陳代謝科林嘉鴻醫師主講「成長期〜胰島素需求大不同」,現場並安排病友分享與分組聯誼,歡迎糖尿病童及家屬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童暨家屬座談會時間:5月23 日(六)下午1:30~4:3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大樓K棟12樓第三會議廳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宋月瑜小姐(03)3281200轉8381

失智應及早治療 以免語言功能缺損

失智應及早治療 以免語言功能缺損#家屬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調查資料,目前國內已診斷為失智症的人口超過19萬人,到了2056年會達到72萬人。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精神科林叡鴻醫師指出,失智症早期沒有特別的症狀,如果在疾病早期沒有及早介入,消除可能致病的原因疾病會進入到中期,將出現語言功能的缺損。根據近期的研究,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達到三千五百萬人,而年紀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在65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每五年會增加一倍,到了85歲會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罹患失智症。  林叡鴻醫師指出,失智症往往在早期沒有很特別的症狀,病人會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尤其是「最近的事情常常記不起來」,同時會伴隨著個性的改變,像是本來個性溫馴的人,突然變得容易生氣。 如果在疾病的早期沒有及早介入,消除可能致病的原因,或是採取治療性的介入,疾病會進入到中期,到了失智症的中期,會開始出現語言功能的缺損,病人說話開始變得比較簡短,同時,對於過度複雜的句子會聽不懂,記憶力也會開始明顯嚴重的衰退,容易開始在家裡到處找東西。及早發現 對家屬與患者較好在這個時期,很容易出現精神病的併發症,「被害與被偷妄想」,因為病人容易找不到自己放的東西,就會衍生出「有人故意捉弄、偷走我的東西」的妄想。家人往往是病人懷疑的對象,因此會對家人出現暴力,或是情緒失控,激動吼叫的行為。不僅是對病人容易因此受傷,家屬的照顧壓力會到達極端。當疾病進入末期,病人會喪失所有的基本功能,類似植物人的狀態,家屬也需要付出整天的時間進行完全的照顧。 退化性失智症所造成的認知功能缺損以及最終自我照顧功能的喪失,不僅只對罹患失智症患者造成影響,更會形成對照護者的負擔。及早發現,掌握疾病的進程,對病人與家屬才能有圓滿結果。 

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 伴家屬分擔壓力

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 伴家屬分擔壓力#家屬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很依賴我,兄姊又不住在一起,沒有人分擔照顧的壓力。」家中有罹患失智症的親人,常讓主要照顧者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定期舉辦活動,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服務,也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在全臺名列前茅,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較未受到重視。大林慈濟醫院除開設失智症特診外,並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由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志工等醫療團隊成員,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的服務,包括配合活動時間,就近開設失智症特診,病友能就近看診,並有志工協助拿藥,陪伴病友,讓家屬能輕鬆參加活動,學習更多照護資訊,也能有機會喘一口氣。昨日的活動中,除了邀請心理師許秋田與家屬分享「疼惜自己與所愛的人」之外,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則在一旁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例如丟沙包、撿彈珠、擲尪仔標、挑橡皮筋等,原本靦腆的老人家在志工和同學們的熱情帶動下,也放開心與同學們玩成一片,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失智症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時,也需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許秋田表示,失智症照顧者有十大壓力警訊,包括否認、憤怒、逃避社會活動、焦慮不安、憂鬱、疲憊不堪,睡眠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康問題等,這些問題與照顧者的態度有關。他提醒照顧者,要看清事實、疼惜自己,因為照顧失智親人是一項長期抗戰,喘息可以紓解壓力,增加照顧能量,自己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才能給親人優質的照顧。活動中一位家屬分享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因為母親十分依賴她,外籍看護申請不易,其他家人又不願分擔照顧壓力,讓她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甚至中斷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專心照顧母親,長期下來卻感不堪負荷。醫療團隊及其他家屬在聽完她的狀況後,建議她可以適時將壓力分攤給其他兄姊,也可以申請居家照護,或是安排母親至日間照護中心,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放鬆一下。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這個活動將會持續舉辦,不但失智家屬能得到支持力量,醫療團隊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照顧者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助於後續的診斷和治療。

醫訊/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家屬也需要幫助

醫訊/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家屬也需要幫助#家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得知女兒精神分裂症的那一刻,難過、無奈、無助、害怕、不知所措等心情湧上來,得了精神病不知道是否會好?家屬的憂慮及壓力、家庭經濟負擔是可想而知的,隨著精神疾病患者的權益受重視,精神病友家屬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要,長久以來,國內的家屬教育課程嚴重不足,因此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推出家連家家屬教育課程,將辦理一系列精神健康教育講座相關活動,給家屬適當的情緒支持及疾病衛教。「家連家 家屬教育課程」一共八週,目的是認識精神疾病,學習與疾病共處、以適應社會生活,課程內容主要有澄清病因、讓家屬了解精神病是腦部的問題所造成、多了解和生病的家人相處的方法、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及面臨狀況的處理,並教導他們如何制定「個人」的康復計畫,此外,也告訴家屬們照顧病人不一定要犧牲自己,適度保持自己該有的喘息空間是一定要的。講座時間:7月10日~8月28日,每週二下午13:30~15:30講座地點:基隆市衛生局講座洽詢:仁愛區衛生所(02)2431-159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