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也飛快的速度流失,此時運動必須要以增強肌力和骨質為第一優先。骨科醫師吳肇基於《大夫訓練Ⅰ》一書中,整理醫學新知以及第一線臨床治療經驗,剖析身體老化、退化的現象,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以及肥胖、代謝問題的對抗之道,給予讀者現代主動式健康行動的新方針。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也飛快的速度流失,此時運動必須要以增強肌力和骨質為第一優先。骨科醫師吳肇基於《大夫訓練Ⅰ》一書中,整理醫學新知以及第一線臨床治療經驗,剖析身體老化、退化的現象,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以及肥胖、代謝問題的對抗之道,給予讀者現代主動式健康行動的新方針。以下為原書摘文:
53歲黃先生長期患有反覆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讓他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常常稍微走一點路就喘不過氣,寧願坐著不動,家住4樓的他每次一想到出門時要爬樓梯,就覺得疲憊,開始不喜歡外出,漸漸對出門玩樂失去動力⋯復健科醫師提醒,患有氣喘、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新冠肺炎後遺症等肺部疾病族群,可嘗試「胸腔復健」改善呼吸阻塞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健身房安全議題再度受到大眾關注。約2年前在國內知名連鎖健身房,一名男子健身臥推時,遭到70公斤槓鈴壓到頸部致腦死,近日健身房賠償約1300萬元後,家屬撤告和解。許多民眾因為看到此則新聞,開始擔心是否該繼續健身。舉重訓練受傷風險 沒有比打籃球高 阻力訓練相對於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而言,屬於規則簡單明確、動作軌跡路徑固定、可預測高的運動,相比之下較不會有突如其來的衝撞、翻滾、落地,或被迫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動作。無論何項運動,先學習良好的動作基礎、掌控常見危險因子後再進行有計畫性的訓練,都是必要的。健身或舉重訓練受傷風險沒有比較高,且有增加肌肉預防衰弱、避免跌倒、骨質疏鬆和骨折的健康效益,若民眾因為害怕受傷,而選擇完全不運動,則健康風險可能更高。什麼人不適合健身?嚴格來說,並沒有完全不適合任何負重(包含自身體體重)的人,就連骨折手術過後的病人也都可以同時訓練身體其他部位、並在某個階段循序漸進訓練患肢。如果過去沒有任何規律運動習慣,且有心血管、腎臟疾病、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的人,如果要開始做些比較容易喘的運動,應該先取得醫師許可。若過去已經有良好規律的運動習慣,卻有些不管有無症狀的慢性病,在挑戰高強度運動的時候,也要經過醫師的許可。阻力訓練漸進增加重量 以5%為限阻力負荷大小應視自身情況選擇,不宜躁進,健身訓練的本意在於強身健體,不在於與他人比較。因此選擇自身合適的重量做為外在阻力來源,是相當重要的原則。一般來說,阻力訓練在漸進性增加負荷時,初學者建議先以原負荷增加5%做為增加幅度設定。例如原來的推舉重量是10公斤,不宜一下增加至20、30公斤,而是應先以10.5公斤來訓練。 健身4點安全措施 1.健身前,應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並在專業體適能從業人員指導下,熟悉訓練動作後,再進行較高強度的自主訓練;在挑戰自身能力極限前,建議先徵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並尋找專業教練或足夠經驗的健身夥伴陪同。2.若沒有夥伴或教練在旁,可透過訓練器材本身的安全裝置,例如本案件所提之臥推動作,訓練前建議應先確實安裝好安全護槓,有效降低意外受傷風險。3.若健身動作本身有因重力下落導致訓練者受傷風險、又較難使用護槓裝置時,例如啞鈴肩部推舉動作,建議需有教練或健身夥伴在旁輔助。 4.選擇健身房管理監控較佳的健身房,例如觀察是否有足夠的工作人員、是否有體外心律電擊器與急救設備等,避免錯失黃金救援時間。蔡奇儒 教練 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創辦人 美國運動委員會(ACE)官方培訓講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NSCA-CSCS)美國運動醫學會 運動即良藥認證(ACSM-EIM)林杏青 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EIM Taiwan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圖片來源:Photo by Bruno Bueno on Pexels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年養生、運動風氣盛行,更有不少長輩為了健康而提高運動頻率並調整飲食習慣,但如果沒有建立正確運動及飲食觀念,反而可能因此陷入「肌少症」危機,增加老年失能的風險!台灣65歲以上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高達7-10%,但從2019年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對六都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有聽過肌少症的50歲以上國人僅佔52.7%,且聽過者中僅有26.4%答對防治肌少症之飲食原則、10.1%答對增肌運動種類,顯示民眾對於肌少症的防範意識仍不足。阻力訓練才能維持肌力 健身不是年輕人專利肌肉隨著年齡增加流失得越快,一旦肌力下降可能造成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嚴重一點可能終生臥床,大大影響晚年生活品質。長輩可能會問,明明有在爬山或在公園運動,怎麼還會得肌少症?的確從同份調查中看到,44.4%長輩有每天運動的習慣,且高達8成是以「散步、健走」為主,但熟齡長輩其實更該選擇從事肌力訓練以避免肌少症。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郭家驊特聘教授表示,有氧運動雖有助提升心肺功能,但阻力訓練才是維持肌肉量及肌力最好的方法。肌力訓練非年輕人專利,別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能做,事實上已有研究證實即使到80-90歲,高齡者仍可選擇合適自身體能狀態的肌力運動,促進肌肉細胞汰舊換新,達到肌力倍增與阻止肌肉量下降的效果,其中特別建議可學習深蹲等強化臀腿肌力的運動,以降低跌倒風險。郭家驊教授也建議長輩如果狀況許可,最好能養成習慣至運動中心或健身房找專業教練指導動作及調整強度,以避免受傷。少油、少鹽、少糖 小心吃出營養不良除了選錯運動項目外,很多長輩認為只要「少油、少鹽、少糖」就能維持健康,這其實也是錯誤的觀念!防治肌少症也須從飲食中補給合成肌肉的原料,但調查中看到民眾50歲後為了健康,3成會選擇少吃肉類、蛋、海鮮,其中2成是因牙口不好。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若無三高、腎臟問題或醫師指示,過於限制飲食恐反造成營養不良,更不易維持肌肉量。均衡飲食前提下需注重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包括黃豆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而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國人乳品類攝取不足1份高達9成,故鼓勵長輩透過攝取每日1.5份乳品以補足蛋白質所需,也很合適牙口問題者。營養師建議早餐和點心飲品可改選擇鮮乳,也能藉此替代較不健康的含糖飲料;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無糖優酪乳或優格,純素食者則可以無糖豆漿替代。改掉錯誤養生觀念 減少老年失能風險老年後能保有自在行動力、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相信是大家最在乎的事情,想正確養生就得改掉錯誤的健康觀念,透過飲食均衡再加上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並搭配阻抗型運動,就能遠離老年失能兇手「肌少症」威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60歲以上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六患有骨質疏鬆症,同時因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肌少症成為老化失能的兇手!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經常像難兄難弟一起出現,且好發生於老年人。為宣導正確防治觀念,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特別舉辦健康講座,希望民眾能及早掌握肌肉及骨質流失情形,並能在失能初期接受適當治療。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指出,透過肌少症量測及教做阻力訓練,將能達到減少跌倒機率,進一步降低失能臥床的可能。肌肉的訓練對骨骼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藉由握力、行走速度、平衡、端坐起立等檢測,能知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65歲以上長者易患肌少症 補充適量蛋白質讓體力不NG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鄭翔瑋則指出,國內外有肌少症的人約占三成,而三十歲以後每十年約流失百分之五的肌肉量,超過六十歲則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處肌肉。他說,肌少症容易引起跌倒或慢性疾病,尤其老年人最怕跌倒,所以腳力要強健,並非吃保健食品就能強壯,營養要夠、吃的對以外,還要靠運動。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微喘的運動 才能增加體力與肌力鄭翔瑋表示,要能做稍微喘甚至痠痛的運動,體能才會進步。關於日常生成肌肉的阻力訓練,像是舉啞鈴或寶特瓶裝水,由輕而重;使用彈力帶或結長的橡皮圈,增加圈數來訓練雙手肌力;也可使用泡棉瑜珈磚或紅磚,一腳踏上另一腳提起再著地,可同時搭配手部提重。此外,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此動作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做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即便是一百歲也能透過阻力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應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蛋白質,能立即補充最好;此外,還要增加柔軟度,拉筋應維持在三十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或時間不夠而無效果。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60歲以上每人每公斤所需使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比例甚至會比年輕人還多,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即使有運動也無助益,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宜,應適量攝取食物,加上阻力訓練、日曬,就不怕肌少症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