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你預計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育齡未婚或甫新婚的夫妻常被關切,這些熟悉又讓人困擾的問候。現代女性考量學業、職涯規劃及升遷機會,常將婚育計畫延後。然而,高齡產婦自身及孩子健康,都會提升風險。高齡婦女生產風險高 胎兒缺陷發生率提升國民健康署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提升。依據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女性105年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近2成。25至29歲生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比例最低,早產兒比例亦最低。40歲以上產婦早產兒比例高達25至29歲的2倍。40歲以上父親 恐致孩子自閉症、躁鬱症新生兒早產,除易為低出生體重或極低出生體重,還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發生包括腦室內出血、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及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合併症。準爸爸的年齡對寶寶健康亦是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遠離汙名化 知覺失調治療可康復

遠離汙名化 知覺失調治療可康復#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不要再叫我神經病了!因為多數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也害怕面對及歧視精神病患,以致他們需受著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影響,導致精神疾病者不肯尋求正規醫療資源,導致病況日益嚴重,對此,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病人的家屬應多關心病人,支援病人,讓他們有繼續接受治療的勇氣。持續服用藥物 是最好的治療、預防辦法依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患者持續治療2~3年,就有康復機會,不要因為自我感覺症狀改善就中斷治療,透過醫療專業團體治療讓精神病患及早醫治,持續就醫,避免造成個案更多後遺症,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規則服藥及就醫,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也是規則服藥,所以,民眾千萬不能擅自中斷,規律服用藥物才能控制及預防。最後,台灣精神醫學會正積極推動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而病患的病歷、診斷相關醫學教科書等皆會逐漸改用新的名稱,思覺失調症是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因腦部是靠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若是失去平衡,就會造成失調影響思考模式,讓人產生幻覺、妄想、情緒不穩、思考紊亂等現象。

精神分裂症病患規律用藥 恢復率達5成

精神分裂症病患規律用藥 恢復率達5成#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你知道什麼是「思覺失調症」嗎?其實它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症常被誤聯想為暴力傾向,導致民眾一聽到有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在無意識下對他們產生恐懼、害怕等表情,有的甚至怕到不敢接觸他們,漸漸被塑造成永久不癒的心智障礙,導致患者遲遲無法勇敢就醫治療。因此,臺中市政衛生局與中國醫藥大學舉辦「思覺失調症」倡議活動,將「精神分裂症」標語折斷,並在「思覺失調症」標語上簽名倡議,希望民眾不再畏懼這些患者,並鼓勵他們儘早就醫。若不規律用藥 將導致永久傷害目前,根據中市衛生局精神患者列管統計表市,截至為止約有1萬109人罹患精神疾病,其中有5304人是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約佔了52.46%,然而若沒有規律用藥,將可能導致病症復發,甚至恐造成永久性大腦傷害。且據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費雪表示,20多年來的研究,發現患者只要積極的復健、治療,仍可和一般人一樣生活、工作、讀書、結婚、生子,包括完成人生的夢想也是輕而一舉的事,甚至有超過一半的個案幾乎完全康復。提議思覺失調 減少他人恐懼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倡議思覺失調症的用意,主要是要告訴民眾,患者會出現幻覺、妄信,思路紊亂而令語言不清,是因腦部有多條不同的神經線,神經線的溝通是靠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若是失去平衡,就會造成失調、影響思想。所以,應該多關心病患,支援他,讓他繼續接受治療,就有機會讓他們重新展開新人生。

醫訊/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

醫訊/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詞字根來自希臘詞根『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原始意思是指心靈的分裂,而中文診斷就直接翻譯為「精神分裂症」沿用至今。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病名具有負面印象,好像已經被視為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不被社會重新接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所以,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特舉辦2012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用愛揮灑精彩人生-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三部曲,比賽內容:完成「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三部曲,第1部按『讚』加入『康復之友聯盟』FACEBOOK粉絲頁,第2部至「康復之友聯盟」網站(www.tamiroc.org.tw)填寫「更名計畫-線上問卷」。第3部發揮您的金頭腦,運用文宣(DM)設計、短文或影像創作(靜/動態)傳達參賽者對「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的想法與觀點。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名稱:用愛揮灑精彩人生-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三部曲時間:即日起至101年12月20日(四)止。(以郵戳為憑。)地點:100台北中正區紹興北街8號6樓,(註明「2012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洽詢:02-2395 1206;02-2395 1207簡章下載

醫訊/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醫訊/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詞字根來自希臘詞根『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原始意思是指心靈的分裂,而中文診斷就直接翻譯為「精神分裂症」沿用至今。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病名具有負面印象,好像已經被視為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不被社會重新接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所以,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特舉辦2012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用愛揮灑精彩人生-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三部曲,比賽內容:完成「精神分裂症」更名計畫三部曲,第1部按『讚』加入『康復之友聯盟』FACEBOOK粉絲頁,第2 

不是卡到陰!精神分裂症需及早治療

不是卡到陰!精神分裂症需及早治療#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衛生局統計至101年4月底本市列管精神病患已達到900多人,其中精神分裂症者佔51%。精神分裂症初期不易辨識,有些患者初期症狀為多疑、不願意和別人接觸、對著空氣說話、思考不合邏輯..等怪異行為,家屬往往第一時間不易察覺罹患精神疾病,常以為是「卡到陰」,而採取民間療法,就到廟裡求神問卜、收驚..等,不僅耽誤病情,更讓患者錯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時機。衛生局最近接獲一起罹患精神疾病之案例,何小姐半年來不斷向家人透露「電視新聞都在報導自己的事」或「自己被政治迫害」、「內心的想法可以透過電波傳到世界各地」,因此她每天焦躁不安,經常夜晚大吼大叫都是典型精神症狀,影響社區安寧而遭鄰居投訴,衛生局人員訪查時曾建議家屬就醫治療,但家屬認為她是卡到陰,已請示過神明不需要就醫而拒絕,會造成病情嚴誤與惡化。何謂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情緒、知覺、行為障礙的疾病,會有不合於現實的想法、意念或認知而嚴重影響到生活功能,亦指大腦生病了。精神疾病成因有許多,包含遺傳基因、心理因素、家庭、社會環境因素,與腦內的多巴胺過度活動也有關聯。其流行病學統計,臺灣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約為3?左右,其中發病年齡者多在15~45歲之間。衛生局打破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的迷思,其實精神疾病不等於卡到陰,也不是傳染病,只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無須感到羞恥,但若忌諱就醫,只會拖延治療的黃金時期。倘社區中發現民眾有自傷傷人之虞時,可請衛生所、警察或消防協助強制送醫或通報本局。呼籲發現疑似有精神疾病患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若經過適當的治療,約有2/3以上的病人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醫訊/「認識精神分裂」講座

醫訊/「認識精神分裂」講座#精神分裂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南投醫院衛教文章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影響腦部從四週接收訊息、表達訊息的模式。這種疾病會使你很難組織你的想法,可能會使你很難與其他人相處。而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目前仍不明,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化學物質不平衡、以及懷孕、分娩時的併發症。目前已知精神分裂症會在家族間遺傳,若近親有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話,就會比其他人容易罹患此病,為讓民眾更認識精神分裂症,耕莘醫院將舉辦「認識精神分裂」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時間: 5/1上午11:00~12:00講師: 門診組 高玉芳護理師地點: 新店耕莘醫院 A棟1樓內科候診區洽詢:分機65116門診組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精神分裂症

初次打電話關心小偉(化名)的近況,恰好是小偉媽媽接的,談話過程中瞭解小偉從發病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發病前的小偉是一個乖巧、懂事、學業優異、常擔任班上的幹部或小老師,同學都很喜歡跟他相處;發病後,小偉脾氣變得暴躁,在家中或班上都沒人受得了,進而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也因為同學的排斥,小偉變得不愛上學而中斷學業。媽媽一開始覺得無力、不解為何小偉會有這樣的轉變,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這段期間小偉曾因情緒不穩而發生暴力攻擊情形。在親戚的建議下,媽媽帶小偉至醫院看診,原本期待醫師告訴自己「這樣的情形只是暫時的」,但經過幾次門診後,醫師告訴媽媽小偉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需要長期門診追蹤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小偉也曾因為不規則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而住院治療多次, 媽媽想過直接將小偉安排住到長期養護機構減輕自己的照顧負擔,但心中又是不捨、兩難。如何與精神病友相處著實是一門大學問,首先家屬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因為有家屬的支持與陪伴,病友復健過程能多一項有利因子。家屬必須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壓力或狀況有哪些?必要時可以向誰或哪些地方尋求支持與協助?允許自己適當的發洩情緒,但避免對生病家人說出傷害性的話語;儘量讓自己的生活作息不受影響,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長遠。接著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病友溝通相處,例如:清楚明確:你希望他怎麼做、不要他怎麼做,內容要簡單明瞭。主動、冷靜:主動與生病家人接觸,並瞭解其想法。不要替代他做決定,凡事先討論及具體計畫。表達正向情感,如:當你倒完垃圾時,我很高興你的幫忙。表達負向情感,如:當你大聲對我說話時,我對你感到生氣。適當要求對方做行為的改變,如:如果你可以配合晚上準時睡覺,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更好。傾聽:直接的眼神接觸、身體向前傾、偶爾點頭表同意。鼓勵、再鼓勵,具體指出並增加正向行為的次數。讓生病家人有機會適當地發洩情緒。家屬及朋友之間也需要瞭解精神疾病,以及學習如何鼓勵所關愛的人。照顧病友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實際上,家屬也需要支持,倘若醫療團隊適時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服務供家屬參考,適時地當病友與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樑,相信對於病友、家屬與工作人員而言,都會獲得不錯的結果。精神復健這條路上需要病友、家屬、醫療及社會之間互相支持與協助,才得以順利走下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幫忙時一定要求助,不要獨自面對處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如此一來,自己的能量才不會快速流失。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室 胡淳茹、方怡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