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 保養5撇步防發作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 保養5撇步防發作#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秋冬溫差大,若家中的嬰幼兒,開始出現不斷搔抓的症狀,可就要多加注意,很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在惹禍!而異位性皮膚炎是種慢性覆發性皮膚炎,也是小朋友很常見的「過敏」表現之一,病童常因為皮膚嚴重搔癢,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彰化秀傳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楊樹文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覆發性、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全世界約有10~20%的兒童有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8~10%。而大人約有 3%受此疾病所苦。患者以嬰幼兒為主   基因、環境是禍首雖然異位性皮膚炎可出現於任何年紀,大約 60%的患者在1 歲之前就出現症狀,85%在 5 歲之前就會發病,可見以小朋友為主。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皮膚較乾燥,易有搔癢感,敏感易受刺激。目前原因不明,根據研究分析,基因以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而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在臉部或手足、手臂和腿部彎曲等處出現症狀,楊醫師也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以下保養5撇步,就可以降低發作機率:1)規律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避免穿著人工合成材質的衣服及使用化學性清潔劑。2)洗澡或泡澡的水溫不可過熱,應以攝氏33至37度為宜,每次時間不可超過15分鐘。3)沐浴乳應選擇無香精、不含人工色素的「敏感肌膚專用」產品。4)洗完澡後不要用毛巾大力擦拭,以輕拍的方式擦乾身體,且當下不要完全擦乾,趁皮膚有一點濕度的狀態塗上保濕劑,加強皮膚的保濕效果。5)多維持環境清新乾淨,避免有些人對環境周圍事物過敏,例如黴菌、蟑螂、狗毛和貓毛等。

春夏交替氣喘加重!四妙招遠離過敏原

春夏交替氣喘加重!四妙招遠離過敏原#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粗估,台灣莫約有將近十六萬兒童,有氣喘症狀,而在此時此刻,春夏交替之際,不少父母神經也開始緊繃,就怕孩子的氣喘更加嚴重,但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幾個誘發氣喘的重點,並加以清除,就算在傳統過敏季節,孩子還是可以安然度過,以下列出四妙招,好讓家中小寶貝遠離氣喘發作:1) 保持清潔,遠離過敏原/日常生活中,氣喘的過敏原誘發因子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花粉及寵物的皮屑等,因此,要時常打掃居家環境,避免灰塵積聚。每一到兩週以55度熱水清洗寢具,防止塵蟎生長,盡量避免擺設絨毛玩具及地毯,並用百葉窗或塑膠遮板代替厚重窗簾,家裡也最好不要飼養貓、狗等寵物。2) 拒絕菸害,避免刺激物/除了上述常見的過敏原外,引起氣喘發作的因素還有其他的非過敏原,包含氣溫驟變、空氣污染、突然劇烈運動、刺激味道香水、殺蟲劑、香菸、油煙及油漆等。3) 規律運動,不要太激烈/運動引發氣喘發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劇烈運動時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而造成呼吸道的變化,然而,這並不表示有氣喘的人就完全不適合從事運動;事實上,大部份的氣喘患者都可以正常的從事體育活動。國健署建議運動前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比較不會引起氣喘發作,且為了預防運動時引發氣喘的突發狀況,切記隨身攜帶藥物並結伴運動,做好運動前的準備,則更能放心從事運動。 4) 遵醫囑回診、正確用藥/氣喘兒要棄喘,遵醫囑回門診追蹤很重要!有些氣喘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追蹤。另家長應對氣喘藥物使用有基本認識,依照醫師指示幫助小孩正確使用藥物,不可自行停藥,以免造成併發症。

婦人氣喘發作一個禮拜 竟喘出下半身癱瘓

婦人氣喘發作一個禮拜 竟喘出下半身癱瘓#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氣喘竟然會引發下半身癱瘓!日前,一名五十多歲的婦女,因為氣喘發作,接受氣喘治療後,不料越咳越劇烈,不到一個禮拜,竟然併發肺炎,一覺醒來下半身更突然沒知覺,緊急送醫之後,經抽血檢驗,才發現是典型的血管炎患者!血管炎不易察覺 症狀似感冒別小看血管炎,嚴重恐怕喪命。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表示,血管炎分類可依侵犯血管之大小而有大、中、小/微小血管炎之別,簡單來講,就是血管壁發炎的疾病,血管壁因為免疫發炎反應而引起發炎細胞浸潤、血管壁增厚、血管內層破壞,導致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血管炎的病徵多樣化而且早期徵狀不明顯,但是發作的時候會進展很快又很嚴重,因此從輕微的皮膚出現紫斑、到威脅生命的內臟器官遭受侵犯,都可能是血管炎的表現。常見症狀如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全身倦怠、紅疹或紫斑、咳血、血尿、神經多樣性病變、或內臟功能急速減低,由於臨床症狀變化多端難以捉摸,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鼻竇炎、肺炎、腎炎等而延誤診斷與治療,病人也常散布在相關科別,因此感染科、腎臟科、耳鼻喉科、胸腔科,甚至婦科或急診都會遇到血管炎病人。由於血管炎症狀多變,就像千面女郎一樣,連醫師也難以早期正確診斷,因此陳得源理事長指出,早期診斷有賴於高度臨床警覺性。若患者有持續兩周以上且不明原因高燒、皮膚出現紫斑、不明原因內臟器官功能急速衰退、持續上或下呼吸道的感染或咳血、多發性神經病變,以及同時有兩個以上器官被侵犯的情況下,必須注意可能是血管炎。只要患者有出現上述疑似症狀,建議立即抽血檢測ANCA及進行器官功能評估、必要時針對病灶進行切片與病理檢查確認。

痛風2迷思 含糖飲料、可樂增發作風險

痛風2迷思 含糖飲料、可樂增發作風險#發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受飲食西化影響,痛風患者有越來越多、且年輕化的趨勢,但此疾病的正確認知與治療,民眾仍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出現各種迷思,延誤治療。對此,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陳得源醫師,將針對痛風迷思及正確治療方式做詳細說明。●迷思一:痛風等急性發作時、再治療即可/其實消炎止痛藥僅能暫緩疼痛,無法有效降低尿酸,醫師建議應將痛風視為一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按時遵照醫囑服藥,才能真正減少痛風反覆發作。陳得源醫師解釋,根據日本研究顯示,若使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值降至6mg/dL以下,可預防86%的痛風復發,因此台灣最新痛風診治指引建議,曾痛風發作過的患者,應立即接受降尿酸藥物治療,並長期將血清尿酸值維持在6mg/dL以下;若是合併痛風石患者,則將目標設在5mg/dL以下,來加速痛風石溶解,若治療得宜,痛風石可能不需開刀,就可消除。● 迷思二:誤信坊間偏方、導致病情加重/民眾誤信偏方,以為鹼性水、醋、椰子水等有利痛風治療,其實目前並無研究可證實之間的關聯性,導致患者延誤就醫、病情加劇。陳得源醫師解釋,目前關於痛風的研究已明顯指出,啤酒、海鮮、內臟、高嘌呤食物、含果糖飲料、可樂等,容易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建議減少上述食物的攝取量,可選擇食用海參、海蜇皮、各種豆類、蔬果、牛奶、紅酒等較不會增加痛風發作機率的食物。此外,適量補充水分,可降低體內尿酸及預防尿路結石,患者可多喝水預防保健。最後,陳得源醫師總結表示,許多痛風患者並未積極接受治療,僅自行服止痛藥減輕疼痛,忽略長期控制尿酸值的重要性,使得痛風持續復發;建議患者應遵守「1治保6」守則,「1治」一發生痛風即就醫,並審慎評估一線用藥的適用性;「保6」使用降尿酸藥物,應定期追蹤、控制血清尿酸降至6mg/dL以下,預防痛風復發。

有異常敵意?精神分裂症者恐出手傷人

有異常敵意?精神分裂症者恐出手傷人#發作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一般會出現攻擊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撇開某些特定人格疾患或物質濫用(如酒精、安非他命、或強力膠等等)者不談,最常見的為「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兩種。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受被害妄想影響,認為周遭的人會對他不利,產生異常敵意,而出手攻擊以自保;或受到幻覺干擾,在幻覺教唆使喚下動手傷人。躁鬱症患者在躁症期間因情緒會異常高亢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變差,只要受到刺激或不順其意即反應劇烈,一時衝動下,輕則出口謾罵,重則有肢體攻擊。鄭海擎醫師指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病患之所以會有攻擊行為,其實都是受到疾病的影響,而非病患的本意。病患本身其實也是深為病症所苦,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受到控制,病情維持穩定,一樣能從事正常工作,過正常生活。絕不是有些人心中所恐懼的是「不穩定的定時炸彈」。研究上發現,越早就醫接受治療,病患恢復的機率越大,日後也比較容易有病識感,而越晚接受治療病患預後越差,之後生活日常功能受損也越嚴重。其實,罹患精神疾病跟罹患身體疾病一樣,一旦發生都是讓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但身體的疾病大部分的病患會主動就醫,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卻因缺乏病識感而延誤治療,如家屬無力或不知該如何帶病患到醫院,其實必要時可以請求當地公衛護士、警察或消防人員的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