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年齡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老醫師看診手猛抖? 楊志良籲該退休了!

老醫師看診手猛抖? 楊志良籲該退休了!#年齡

根據統計,目前登記執業的醫師中有47人已高達90歲,80歲以上的醫師更是多達582人前衛生署長良楊志良呼籲醫師執業應該有退休機制,限制醫師執業年齡不但可以維護醫療品質,又能杜絕醫師出借牌照的弊端。對此,醫師公會認為限制醫師執業年齡有違憲法賦予人民的工作權,直指楊志良「吃飽沒事幹」。 楊志良又開砲!這次砲口對向台灣多達600位的80歲以上還有登記執業醫師。楊志良指出,許多高齡醫師自己身體都吃不消了,還名列健保特約醫師,繼續幫病人看病。甚至曾有一位高齡80多歲患有帕金森氏症的老醫師,寫一份病歷要花4、5分鐘,而且上面記載的病情、用藥幾乎一模一樣,醫療品質堪慮;還有一些南部的小診所,租用老醫師的執照再請密醫看診,老醫師形同人頭。楊志良建議,德國醫師年過67歲就不得再執業,台灣也應該限制執業醫師的年齡,以顧及醫療品質及杜絕出借醫師執照的情形。但楊志良也強調,若老醫師身心健康、體力充沛,仍可以繼續看診,這沒問題。醫師公會指出,患有嚴重疾病的老醫師不該繼續執業沒錯,但強烈反對醫師的退場機制全由年齡決定,因為根據醫師專業的科別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例如雖然外科醫師老了之後不建議再繼續執刀動手術,但卻能從旁指導、經驗傳承。醫師公會表示,現行的醫師法規定,除非違反肅清煙毒、麻醉藥品管制條例等,且判刑確定才能撤銷或廢止醫師執照;此外,有精神疾病、身心狀況異常的醫師,若經主管機關認定不能執業者,得廢止或不發給醫師執照。因此,若規定醫師執業的年齡,恐會違反憲法賦予人民的工作權。   ˙獸醫意指「禽獸醫師」? 楊志良堅不道歉˙台塑綠轉藍?楊志良才砲轟 馬裝沒聽到訪長庚˙擔心生活「塑」化嗎?衛生署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年齡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