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

愛堆雜物也捨不得丟 恐是焦慮症

愛堆雜物也捨不得丟 恐是焦慮症#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那本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中雜物到整理生活的風潮,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山下英子甚至認為只要捨棄房間廢物,機會就會降臨,也會遇上美好的邂逅,工作效率會提升,靈感泉湧,好事將源源不絕而來。清除無用雜物後 也將心中的混亂梳理了一遍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在整理環境時,同時一邊在思考,慢慢釐清自己的思緒,瞭解現在到未來需要些什麼?清除了無用的雜物之後,也將心中的混亂梳理了一遍,被堵塞滯礙的人生重新順暢流動,煩悶也跟著煙消雲散,當然會變得愉快清朗。全世界的老化人口都快速增加中,不只是日本,臺灣的老年化速度即將創下全球第一,近年對老年生活的安排逐漸成為顯學,甚至出現協助年長者清理雜物的新行業,的確,要趁著有體力時整理生活物品,不然東西愈堆愈多,搞不好連正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而這種過度囤積物品的行為,已不只是個人習慣,也許是內心生病了。近8成囤積症有焦慮症 甚至是重度憂鬱症2013年,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5版,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其診斷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難以捨棄,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意識,亦即家裡很雜亂和囤積症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據研究,囤積症患者有近8成的人伴有焦慮症,甚至是重度憂鬱症。讓家裡慢慢被物品淹沒,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最常見的是貪小便宜或過度珍惜物品,只要還沒有完全壞掉的東西,就捨不得丟掉,也有些人是好東西捨不得用,永遠只用爛東西,珍惜物品原是好事,但太過度的話,也許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第二個原因是捨不得丟掉過往的回憶,雖然保留帶有回憶的物品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度,甚至停留在過去的歲月中,這種念舊會綁架人生無法往前進,也降低了創造新經驗的可能。有些人遇到挫折或低潮時,會透過購買東西來排解孤單,然後工作太忙沒空整理,不知不覺家裡就塞滿了東西,一旦過了臨界點,似乎也無從下手整理,一天一天過去,年紀愈大,就更沒有精神或體力來整理了。(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暈眩盜汗 恐慌症悄悄找上門!

暈眩盜汗 恐慌症悄悄找上門!#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恐慌症可以說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環,它的起因至今仍未有確定的研究分析,可能是生理、也可能是心理。發作時,常伴隨身體某部位的劇痛,症狀再接後出現,由微轉重:暈眩、發抖、癱軟、呼吸困難、喉嚨異物感、失真感(覺得自己的身體是假的)、四肢末端發麻、盜汗等等,平均持續二十分鐘,會達到痛苦的最大值,之後褪去。患者感受有如瀕死狀態,故似恐慌。潛意識過度緊繃初診時,醫師告訴我:「普遍認定,恐慌症是長時間處在焦慮狀態的結果,至於恐慌發作的感受,我們可以稱為焦慮狀態的最大值。而『長時間』的定義因人而異,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以前,也可以是短短的近幾個月。」 「所以妳最近有什麼心事嗎?或者和人吵架?」葉醫師向我解釋完何謂「恐慌」後,顏容慈祥地問。「沒有,我幾乎不和人吵架,但會慣性失眠。」「這樣啊,那表示妳潛意識裡頭太緊繃了。而且妳應該有存在許久的焦慮的事,只是妳自己不覺得,因為內化了。沒關係,這很正常,大家都是這樣。」葉醫師笑笑地,繼續說著:「妳不用擔心這個病會帶來多大的困擾,很多恐慌症的人,還是可以跟正常人一樣過生活,根本看不出差異,只是需要吃藥。當然,除了吃藥之外,還得配合作息和運動。」「我要吃一輩子的藥嗎?」我問。「不一定,每個人走到痊癒所花費的時間不同,跟妳自己的先天體質和後天努力有關。但別想那麼多,現在首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給自己信心,就不會當一輩子的藥罐子。」 「好。」我一直很鎮定,鎮定得異常。「嗯?看起來不錯嘛,那就好。要記得發作的時候,別一直想著自己快死掉了,雖然那感覺很像、很逼真,但要相信,那死不了的。你不會死掉。全世界——沒有人因為恐慌症,而出什麼大事喔。」醫師口吻篤定,像是要給我灌輸自信。 「好的。」我知道,我明白。正因為死不了,所以我可以持續且鮮明地感受到那樣的痛苦。走出醫院,我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孤立而無援。避免恐慌發作靠藥物強迫睡著 實際上,在拿到人生第一份精神科藥袋,開始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初期,我的情緒更為緊繃。首遇恐慌發作的那個夜晚,著實令我驚魂未定,光是想像一秒,我就害怕一切再重演。因而我排斥黑夜(超過晚上十點就會恐懼),排斥所有與發作時雷同的場景和感覺,例如日常的腹痛也令我困擾。那時,我總是早早就關燈上床,明明睡意未濃,藥效也尚未運作,我就想逼自己睡著。我越睡越多、越睡越多,也根本不想出門。我擔心自己若在外發作了,一瞬間氣力耗盡、狼狽、虛弱的模樣,會嚇到四周的人。 我不想被人看見那個模樣,以及解釋「我隨時可能變成怪物,但不久又會變回人類,如果遇到的話請不用害怕」——這類的話。所以後來縱然適應了藥物帶來的暈眩感,也讓病情從無依無靠轉善為偶爾平穩,讓我能照以往和朋友聚餐,並像個正常人一樣念書考試、畢業工作,我還是可以在夜深人靜時覺察,自己的雙肩從沒鬆懈過。內心永遠膽顫,雖然一再地努力克服,努力進行或深或淺的催眠,藥物對我而言近乎仍是唯一解。當我禁不住跨次元地去到另一個空間苦痛、瘋癲時,我必須承認自己沒有任何朋友。我無法有任何朋友。這種寂寞,某程度來說,可以是最難捱且無法消除的副作用。是的,苦難伴隨苦難,苦難所引發的最大副作用,依舊是苦難。 然而,正因如是苦難,令我想起深夜的星星之火,我慢慢意識到,這片罕有人過問、卻多人到訪過的境地,其實一直存在著某股力量。我們這一群在苦難中掙扎的人,也許就是指引的火苗。雖然帶著病,且總是猶疑於生死之間而不為人接近,但會有那麼一天吧,這份暸解將傳遞而開。像星星,像火焰。像死亡的光,仍有能力帶給活著的人希望。 讓人相信,活著是貢獻,不活則是奉獻。而貢獻或奉獻,對世界來講都是好的。真的。一直到今天,我還是會這麼想,且一點也不覺傷悲。 「星星可以照亮絕望的深處,儘管星星本身是一團燃得孤獨的火焰。」否則現在,我又為什麼寫下這些呢? (本文摘自/這裡沒有光/時報出版)

疲勞又失眠 搞操煩恐是焦慮症

疲勞又失眠 搞操煩恐是焦慮症#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阿華姨年輕時是鄰里間人人敬佩的模範媽媽,前幾年退休在家帶孫子,自從去年大兒子突然心肌梗塞後,阿華姨每天都過得很不安穩,「搞操煩」的感覺不會停,即使假日沒事在家,還是會「沒事找事煩」,晚上會因胡思亂想而睡不著,白天更是感到疲勞、全身緊繃又肌肉痠痛。因未知狀況而緊張、擔心、緊繃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吉特表示,醫學上而言,阿華姨的狀況就是典型的焦慮症,每個人遇到未知的狀況時,都會因不確定感而緊張、擔心、緊繃,這就是所謂的焦慮。正常的焦慮通常忍耐一下,自己會緩解,有時,適當的焦慮甚至可以提升人在困境中的表現,但某些人會因體質、心理素質、壓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一段時間進入所謂「病態焦慮」的狀態,變得對太多事情感到焦慮、或是焦慮的程度太嚴重、又或是焦慮不會自己結束。疲倦、失眠 焦慮症痛苦指數高這樣的狀態久了,人會非常疲倦,甚至會出現失眠、身體不適等症狀,到了這時候,醫學上會認定這達到了「焦慮症」的程度,務必需要接受精神科專門的協助和治療。李吉特醫師也說,焦慮症的痛苦指數相當的高,但往往被一般人說成是「自尋煩惱」,讓人不敢尋求協助。認知、放鬆訓練、心理治療可改善但事實上,只要能尋求專業協助,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詳細評估,配合藥物、認知訓練、放鬆訓練、心理治療等療法,再搭配規律作息、運動、壓力管理等生活調整,焦慮症往往能夠改善,因此,若是有類似「搞操煩」的狀況,建議尋求精神科的協助,讓專業醫師協助化解困擾。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你查閱《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你會發現焦慮共分為六種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2)社交恐懼症。3)恐慌症。4)特定畏懼症。5)創傷後壓力疾患。6)強迫症。每種焦慮類型都需呈現特定的症狀和維持一段時間,才能確診,通常需維持六個月。六個月的持續時間可以防止一般人因為一時不順遂而被診斷為焦慮症。許多孩子會出現短暫的焦慮症狀,維持約幾週或幾個月,但是有些孩子在童年時會持續焦慮纏身。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強烈的焦慮,即使只有一週,你可能會擔心孩子是否有焦慮症。不論孩子是否被確診為罹患焦慮症,我認為協助心懷恐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持續多久,他們感受到的恐懼都是真實的。身為父母,你必須了解孩子的恐懼,知道要如何協助孩子。焦慮的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過分的、不實際的恐懼和緊張。2)社交恐懼症/對於日常社交活動感到強烈憂慮和自覺。他們的憂慮主要來自於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或是可能做出丟臉的行為,會被人嘲笑。3)恐慌症/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恐懼感突然一陣接一陣地襲來。恐慌症的其他症狀包括流汗、胸痛、心悸(不規律的心跳)及窒息感。4)特定畏懼症/對於某種物品或情境懷有強烈的恐懼,如蛇類、高度或是飛行,其恐懼的程度通常和所在的情境不成比例,可能會造成患者避開日常的活動。5)創傷後壓力疾患/某件創傷性或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心理疾病,像是心愛的人突然逝世或是自然災難。創傷後壓力患者對該事件的記憶是充滿恐懼且無法磨滅,通常情感麻木。6)強迫症/患者因為不斷持續的念頭或恐懼,而進行某種例行儀式或習慣。這些擾人的念頭稱之為強迫性思考,而這些儀式行為稱之為強迫行為。舉例來說,對於細菌抱持非理性恐懼者,會不斷洗手。我與父母對談時,會幫助父母從大方向理解孩子的恐懼,而非只有依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孩子患有哪一類型的焦慮症。我幫助父母理解哪些事物會觸發孩子的焦慮,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恐懼。為幫助父母正確認知孩子的恐懼,我將焦慮分為兩大類:事件取向與人際取向的焦慮。這可幫助父母辨認觸發孩子焦慮的因素,讓父母能以簡單的方法協助孩子處理焦慮。(本文摘自/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有這麼多煩惱?/平安文化出版)

緊張、壓力大不是「想太多」 恐焦慮症在作怪

緊張、壓力大不是「想太多」 恐焦慮症在作怪#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你常常會因為緊張、焦慮,而感到失眠、胃痛、胸悶嗎?當心可能是焦慮症在作祟,醫師表示,所謂的焦慮症,指的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感到擔心及害怕,例如:學生害怕考試考不好、阿兵哥害怕女友會兵變等,雖然適當的焦慮有益身心,但若是過度、長期的焦慮,恐怕就會帶給人痛苦。心悸、胸悶 都是焦慮症反應一般來說,焦慮症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主要是因為慢性的焦慮,會使交感神經(又稱自律神經)被激活,進而產生交感神經亢奮的一系列身體症狀,如心悸、胸悶、手抖盜汗、肌肉緊繃、胃痛腹瀉、頻尿、失眠等。而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黃長治醫師表示,其實焦慮症表現方式有很多,像是泛焦慮症是慢性長期的焦慮、恐慌症是短時間強烈的焦慮、畏懼症是對特定對象產生的焦慮、創傷後壓力症是由極度的創傷而產生的焦慮等皆是。責任感重、易壓抑情緒者 屬高危險群那有沒有哪些人容易焦慮症罹患?黃長治醫師表示,像個性內向、急躁、完美主義、想法固執、責任感重、自信心低者,亦或者像是有焦慮體質的人,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害怕被他人說閒話、對很多事情會感覺壓力沉重、害怕社交活動、恐慌及強迫等,都屬於罹患焦慮症的高危險群此外,民眾普遍都認為焦慮、緊張和壓力大就是「自己想太多」的關係,只要能夠控制即可,孰不知罹患焦慮症的病人,就是因無法克制自己焦慮而感到痛苦。血清素不足 恐引起焦慮症在治療方面,增加血清素有助於改善焦慮體質。黃長治醫師表示,焦慮體質及焦慮症狀是分開的,目前治療焦慮體質的藥物,是增加病人腦部的血清素,因為過去曾有許多研究指出,腦部血清素失調是引起焦慮症的一個重要病因,一旦血清素不足,除了容易引起焦慮外,也容易有衝動、心情起伏大、胡思亂想、暴飲暴食等症狀。而急性焦慮症狀,則需使用含抗焦慮成份的鎮靜安眠藥物,但此類藥物會有嗜睡的副作用,且少數病患會成癮,另外,有時焦慮的症狀太嚴重,甚至引發恐慌發作及換氣過度,則需要鎮靜安眠藥物的針劑治療。而焦慮症的非藥物治療包含放鬆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生物回饋治療等,搭配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考試前肚子痛、不好入眠 恐是焦慮症惹禍

考試前肚子痛、不好入眠 恐是焦慮症惹禍#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7歲的小雁,平時在課業上不用爸媽擔心,但在面臨考試,不論是學校的期中、期末考或是準備學測考試前總是會肚子痛、不好入眠且容易感冒,而當考試結束,所有不適的症狀又都不藥而癒,讓爸媽常為了小雁的健康傷透腦筋。焦慮分多種 症狀不一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陳逸群醫師表示,常見的焦慮症可分為恐慌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及慮病症等4種類型:‧恐慌症/突然且反覆發作的極度不安感加上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等‧社交恐懼症/在面試、口試時須上台講話,會有口吃或腦子一片空白,對一般的社交場所產生逃避心理。‧強迫症/腦中重複一直出現幾種特徵的意念如怕髒、怕做錯,以致重複做一些如洗手、檢查等來克服強迫意念則稱為。‧慮病症/當身體出現病痛如腹瀉、胃痛等症狀,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花時間到處找醫師,經常請假不上班、上課等。運動、放鬆心情  焦慮不來陳逸群醫師叮嚀,要避免焦慮症上身,要先讓自己的急性子被自己馴服,讓自己從完美主義的框框裡走出來,學習漸進式肌肉放鬆,培養運動的習慣,適度的跟家人及朋友分享快樂悲傷,讓情緒抒發能找到出口,若仍無法改善症狀,亦可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的幫助,透過行為治療或是藥物治療讓疾病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自殺個案較去年增 焦慮症狀應注意

自殺個案較去年增 焦慮症狀應注意#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壓力、情緒問題若不尋求協助可能影響生活,根據全國自殺防治系統統計,彰化縣自殺通報人數101年度較去年同期(100年1至11月)增加12.6%,其中25~44歲佔101年度自殺率50.6%,較去年同期增加3.0%,為彰化縣最主要自殺族群、亦為自殺增加最多之族群。針對情緒困擾,應適時放鬆心情、尋求協助,避免壓力過大。彰化縣衛生局表示,現代人因感情因素、家庭關係及工作職場等壓力所致,長期處於較容易焦慮的狀態。若一般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則容易出現失眠、心悸、食欲突然增加或減少、情緒較易起伏等症狀發生,若發現這些徵兆應提高警覺。如民眾有出現前述的症狀,可透過簡式健康量表的使用來評估自身的情緒狀況或直接尋求專業協助。對於日常生活所累積的壓力,民眾應學習如何調整自身的狀態、適時且適當的舒壓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彰化縣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醒,若壓力所造成的強烈情緒持續超過2週,或是無法安靜下來傾聽自己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壓力導致焦慮症 需尋求專業協助

壓力導致焦慮症 需尋求專業協助#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6月畢業潮的來臨,讓許多剛踏進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將面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生活及學貸壓力,擔心「畢業即失業」,今年將從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小林,情緒越來越煩躁不安、易怒,同是畢業生的小陳甚至出現失眠及異常發抖等焦慮現象,故而至精神科門診求助。精神科醫師表示,焦慮是種極普遍的情緒感受,較常見的是廣泛性焦慮症,如自主神經失調,為一種模糊不定的不安、煩躁、擔心的感覺。若產生呼吸困難、心悸、失眠、出汗忽冷忽熱、暈眩、頭暈或不穩的感覺、感覺異常顫慄或發抖、胸痛或其他窘迫性感覺、噁心或腹部不適等,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有不同的治療重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認知治療:在探討患者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例如接受從基層員工做起、加強自己專業能力或考取相關證照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等等;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患者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藥物治療:如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協助患者焦慮症狀的緩解。心理上的不安、焦慮及隨著心理焦慮而來的身體症狀。衛生局呼籲面對焦慮症最好的預防方式是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例如散步、慢跑或游泳等、經常深呼吸練習放鬆、良好的自我壓力管理、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管道等等,若是症狀持續無法改善時,可以尋求精神專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台南市衛生局在各地衛生所,設置14個心理諮商駐點,聘請專業心理師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如民眾有需求時可洽台南市衛生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