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

將取代實聯制?「社交距離APP」10大QA教你用

將取代實聯制?「社交距離APP」10大QA教你用#社交距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若「台灣社交距離APP」使用人數達1,200萬以上,就考慮讓簡訊實聯制退場。總統蔡英文也透過臉書呼籲民眾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並鼓勵民眾協助家中長輩下載安裝,幫助疫情調查更快速精準。社交距離APP真的可以取代實聯制嗎?又該怎麼使用?《優活健康網》幫您整理「台灣社交距離APP」10大常見QA,趕快一起看下去!延伸閱讀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台灣社交距離APP」10大QAQ1. 台灣社交距離APP是什麼?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行政院及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以保護隱私且尊重使用者意願為最高原則,採取3大原則:1.無須註冊帳號、2.不用上傳任何個人資料、3.不會擷取使用者資訊,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與確診者接觸情形,降低疫情傳播。 Q2. 為什麼要安裝社交距離APP?除了可以快速掌握確診者足跡,減少疫情擴散機會外,也能保護民眾與家人的安全,了解是否有與確診者接觸,或確診熱區足跡重疊。Q3. 社交距離APP可以取代實聯制嗎?陳時中日前於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灣社交距離APP」需在民眾廣泛使用下,才能發揮最大成效,目前以APP搭配簡訊實聯制並行實施,若未來下載使用APP的用戶達1,200萬人,可望不需再使用其它實聯制措施。Q4. 如何下載安裝APP?可於App Store及Google Play免費下載。App Store:載點Google Play:載點Q5. 社交距離APP如何設定使用通知?安裝並開啟APP後,啟動「接觸通知功能」設定,可於關閉APP後,於背景持續運作執行。 Q6. 社交距離APP計算機制是什麼?APP可透過藍芽訊號檢測並紀錄最近14天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接觸史。只要你曾與確診者在2公尺內的距離接觸超過2分鐘,手機就會出現警示畫面。延伸閱讀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Q7. 確診者資料如何更新?1. 由衛生單位主動通知確診民眾,詢問他的分享意願,並由使用者自主決定是否同意上傳,並依照操作指示,利用手持裝置內的隨機ID取得驗證碼後,由系統上傳其隨機ID及活動區間資料。2. 使用者的APP每15分鐘會產生1個隨機ID,並利用藍牙訊號記錄曾接觸的隨機ID,且APP每日比對確診者上傳的隨機ID。3. 收到通知警示的民眾,不會得知確診者資料。4. 若沒有衛生單位的驗證碼,一般民眾無法任意上傳資料,這一點可放心。Q8. 收到APP接觸通知示警訊息,該如何處理?1. 收到通知並非代表確診,僅表示曾經與確診者在近距離範圍內接觸。2. 同時特別留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確實執行戴口罩與避免到人潮多的地區,落實自主健康管理。3. 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自行向衛生單位通報。Q9. 使用上要注意什麼?關掉藍芽還可以使用嗎?使用目的僅讓民眾知道自己是否曾與確診者接觸,但APP並無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所以並非「足跡追蹤」。一旦使用者關閉藍芽,就無法持續記錄距離與接觸史。Q10. 社交距離APP要如何使用才會最有效?社交距離APP有越多安裝者使用,越能有效留下接觸紀錄,當確診者資訊上傳時,就能提供比對。一旦刪除APP,紀錄將會一併刪除,因此只要安裝了就要繼續使用,才能共同阻斷疾病的傳播。延伸閱讀公費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領?符合4原則、快篩QA一次看

防疫在家工作 也該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鐘

防疫在家工作 也該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鐘#社交距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為了阻止疫情的發展,三級防疫警戒持續著,停課的停課、在家工作(WorkFromHome,WFH)比例增加,少了許多走動的通勤時間,然後,即使是假日,也為了避免與人接觸,而少出門的頻率;「保持社交距離」與「宅在家」成了我們的新日常生活,許多過往的生活模式都起了相當大的改變,例如體能活動量大幅的減少。 三級防疫警戒後的移動趨勢 最近蘋果與Google都以他們的設備與地圖服務為基礎,提供了社區人流趨勢的數據報告,提供給我們以及政府單位參考。蘋果提供從2020年1越13日開始,蘋果地圖中有關人們移動的趨勢變化,從圖中可以發現,從台灣宣布三級警戒之後,不管是哪一種移動方式都大幅減少,即便是要移動,也儘量以走路或開車的方式。圖片來源:AppleMaps移動趨勢報告 除了蘋果,Google也推出「COVID-19社區人流趨勢報告」的專題頁面,可下載世界各國的人流趨勢報告,下圖擷取自台灣的報告;從中可以看到台灣從去年疫情之後,人們在外的活動趨勢明顯叫疫情之前要少很多,特別是在三級警戒公布後,減少的幅度更是明顯,取而代之,人流在住宅區的比例增加,這能反應人們大多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 圖中的基準值是Google以2020年1月3日到2月6日這5周間的資料,算出一周內每天的中位數,並以此做為基準值;也就是疫情爆發前後的人流對比。 圖片來源:COVID-19社區人流趨勢報告 這些數據是從行動裝置與地圖應用獲取的數據,接下來,我們從科學研究的面向,來看疫情之後,人們的活動方式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宅在家帶來的隱憂 體能活動減少與久坐行為增加 一篇發表在《BMJOpenSport&ExerciseMedicine》上的研究,從電子資料庫搜尋2019年11月到2020年10月間,有特定關鍵字出現的文獻,例如體能活動度、久坐行為與COVID-19,以及同義字的文獻。 66篇文獻符合條件,涵蓋了86,981位參與者。有64篇研究報告指出身體活動度改變了,在防疫期間,橫跨好幾個不同的人群,例如兒童和有不同健康狀況的患者,普遍身體活動度減少且久坐行為增加。 而這兩者加起來,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可不僅只是身體能量消耗減少,容易變胖這麼單純而已,這可能也會影響我們對抗新冠病毒的能力。 維持體能活動有比較好的結果 一篇發表在《Scandinavianjournalofmedicine&scienceinsports》的文獻,探討在疫情期間,體能活動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目前已經證實原本就有良好體能活動習慣的人,如果染上COVID-19的話,嚴重程度可能會比體能活動少的人低。為什麼體能活動能帶來這樣的結果呢? 原因在於適當體能活動,有助於減少整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能同時改善收縮與舒張壓;此外,新研究也告訴我們,有心血管問題的人,例如高血壓,染病後變嚴重的風險會比較高。 還有,有充分體能活動的話,也對代謝症候群和胰島素敏感度有正面的幫助。因此,科學家推測身體活動活躍的人,會比久坐生活的人,對疾病有比較好的抵抗能力;換句話說,運動量足夠的人,一旦受到感染,比較不容易發展成嚴重的COVID-19。總而言之,在注意安全的原則下,儘量做各種運動吧! 體能活動要多少才夠? 在家做運動是沒問題,但具體來說,要做哪樣的運動、做多久才算足夠呢? 基本上,跟平常時的建議差不多,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或國健署的建議即可,也就是每周做150分鐘的中強運動或75分鐘的激烈強度運動;至於運動強度是怎麼個界定法,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定義裡的「費力身體運動」和「中度身體運動」: 費力身體運動 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時,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這類活動會讓身體感覺很累,呼吸和心跳比平常快很多,也會流很多汗。 中度身體運動 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 輕度身體運動 不太費力的輕度身體活動,不能列入每周150分鐘身體活動累積量。 坐式生活型態 僅止於靜態生活的內容,不能列入每周150分鐘身體活動累積量。 WFH也要動起來,一起來玩吧! 任天堂Switch的JumpRopeChallenge是免費遊戲,只有你有Switch就可以免費下載來玩,這個遊戲很單純,預設目標是跳100下,只要你一天有跳到這個次數,就算完成並會紀錄起來;當然你想多跳幾下,也可以自己設定啦。 除了免費的跳繩,在Switch平台下,也有幾款活用joycon體感功能的運動與健身遊戲,像是健身拳擊(FitnessBoxing),還有去年引起現象級搶購的健身環大冒險!在國民前妻,新垣結衣代言之下,成為該主機下持續熱賣的健身遊戲。 不管是使用手機App、玩體感遊戲、電視開著Youtube跟著運動網紅一起運動,或是跟健身教練與朋友開視訊一起運動,都是能讓你在家防疫期間,增加活動量的好方法;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每周中度運動150分鐘與激烈運動75分鐘,這兩者是可以搭配的,比如說該周中度做了100分鐘,就可以配上25分鐘的激烈運動,然後,每次運動時間可長可短,一自己的負荷調整即可,因為保護自己不受傷,才能持續的做下去,這能達到最適切的效果。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預防家中寶貝染疫 跟著醫師這樣做

預防家中寶貝染疫 跟著醫師這樣做#社交距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帶著孩子一起洗手,可以提升孩子洗手意願及動作確實度,防疫更確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感染科醫師宋季純表示,洗手的時機有兩個時間點,一是摸完髒污處後,例如玩完玩具、翻閱書籍、摸扶手門把、使用電腦手機、上廁所、打掃環境等;一是要碰相對乾淨處,如食物、身體、寢具之前,藉以區隔不同的表面。回家立即更衣 全家一起洗手宋季純醫師提醒,洗手最好由家長以身作則,全家一起操作,出門在外能濕洗手就濕洗手,設備有限才用乾洗手代替,但搓揉時間一樣要足20秒。其實防止疾病傳播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依照風險做區隔」,她形容像是水果依照大小分級裝箱一樣,盡量區隔乾淨與染污的物品、有症狀與沒症狀的人,只是具體措施需要依據場所與對象做細部調整。室外到室內、從頭到腳,防疫措施都有一套SOP可以遵循,宋季純醫師建議,從戶外返家或放學後,要先將全套衣物換下並洗手,再接觸家中環境。對於愛用手口探索環境的幼兒,家長要把環境清潔視為手部衛生的延伸,減少家中不必要的物品堆置;常接觸的地面、桌面、牆面用稀釋漂白水擦拭。選擇可清洗玩具 長髮剪短或束起家長也要篩選玩具種類,以可肥皂水洗、烘乾日曬或可耐酒精或漂白水消毒的材質為主;另外對頭髮較長的孩子可考慮適度修剪或束起,降低頭髮接觸物品或不自覺碰臉的機會。宋季純醫師表示,飛沫會透過噴嚏、咳嗽、講話等動作產生,飛行範圍約1公尺內,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環境可能會停留更久,因此居家和學校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到室內擁擠場合,例如親子館、出席喜宴、逛擁擠的大賣場等,無法避免時也要全程正確配戴口罩;並提醒孩子與同學、玩伴保持安全距離,特別是對方有症狀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