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人氣高的孩子 長大後比較幸福有發展

人氣高的孩子 長大後比較幸福有發展#發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這個世界上,道格和吉兒是少數人,他們不管走到哪裡,好像都能輕易獲得大家歡迎;每間教室、公司、社交群體當中,或許都有一兩位道格和吉兒。同樣地,也有少數像大衛這樣的人,而且誰是團體中的大衛,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個人一生的人氣階級高低,在童年早期,而且無疑是在小學一年級之前,就已經確立了。大多數人都是落在中間地帶。不知從何時開始,或許是在某座遊樂場上,我們對於自己的「人氣高低」已經有所意識。或許我們當時已經知道同學喜歡我們,因此我們也煩惱著如何維持自己對他人的特殊影響力;或者我們已經認清現實,知道有別人比我們更受歡迎,於是開始渴望得到同儕的注意和關懷。回想小時候,我們在社交階級上的地位高低似乎非常重要,這是有原因的:人氣可比一種貨幣,是青少年所能獲得最貴重、最容易取得的貨幣;它的明顯程度,無論我們幾歲,都能清楚看見。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曾經見到不受歡迎的孩子大哭,因為他們看見受歡迎的孩子能隨心所欲插隊先拿午餐,可是同學卻不讓他們插隊。年齡稍長,我們的人氣程度將決定我們能和哪些同儕成為朋友、哪些同儕的交友圈則是根本想都別想──有時候甚至同個交友圈裡,在校內午餐時的座位是按照地位高低來安排的。到了高中,我們幾乎很少和那些人氣程度低於我們自己的同學講話(更不可能和他們約會)。或許大人們動輒責備我們,叫我們專心念書、要吃青菜巴啦巴啦……但那些都在其次;隔天上學時,學校裡的酷帥同學會不會和我們打招呼,才是我們真正在意的事情。如今,長大成人,父母的勸告顯得越來越有道理:在校成績高,確實會使得日後的教育程度、事業發展、財務能力都變高,正如同飲食習慣好,畢業後數十年的健康也會好。但是,我們的人氣也適用同樣的道理嗎?人氣這件事,真正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人氣在校園裡確實重要,而出社會之後也依然重要。聽了或許你會嚇一跳,但我們真的應該高度重視自己的人氣高低。童年受歡迎的人長大比較幸福、有錢、有發展我們每天早晨出門上班的時候,心裡是開心還是擔心?對於現在所處的關係,是感到滿足還是衝突?在我們眼中,養兒育女是負擔還是樂趣?這一生中,有沒有做出過重大貢獻?在這個社會上,是否覺得自己受人敬重?這些問題的答案,一概都能回溯到少年時期的那片遊樂場上。我自己的實驗室進行過一項全球性的調查,發現在記憶中「童年受到歡迎」的成年人,最有可能表示自己的婚姻生活比較幸福、職場關係比較穩固,並且認為自己在社會上頗有發展;但是,如果回憶起的童年經歷是不受歡迎,描述的結果就會剛好相反。人氣高的孩子,長大後將擁有更高的學術成就、更穩固的人際關係、多年後工作賺取的金錢也更為豐厚;而那些不受歡迎的孩子,出現藥物濫用、肥胖、焦慮、憂鬱、工作問題、犯罪行為、傷害他人、罹患疾病,甚至自殺的風險都高出許多。如今,我們也已經明白,受到他人歡迎會改變我們腦海中的迴路,影響我們的社會覺察、情緒以及身體應對壓力的方式。正如本書所述,我們人生早年是否受到歡迎的經驗,甚至會影響我們的DNA。(本文摘自/如何讓人喜歡我:前FBI探員教你如何影響別人、營造魅力、贏得好感、開啟「好人緣開關」!(新版)/遠流出版)

家中幼兒常流口水 治療師揪出3原因

家中幼兒常流口水 治療師揪出3原因#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已經2歲半大了,一天卻要換好幾條口水巾,該怎麼辦呢?提醒家長小心,若出現以上狀況不得輕忽,恐怕潛藏孩子能力發展不佳的危機。與口腔覺識能力、觸覺敏感度及口腔動作不佳有關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語言治療師張恩嘉說明,一個正常發展的2歲孩童,走路、跑步、自我餵食、恣意玩耍可漸漸控制流口水的發生。然而2歲半大還一直流口水,可能的原因為:(1)小孩沒有意識到自己流口水、(2)很少在吞口水或吞不乾淨,(3)雙唇閉合不佳。以上原因與孩童的口腔覺識能力、觸覺敏感度及口腔的動作不佳有密切的關係。以食物誘發孩子口腔動作 增進協調性家長在家中可教導孩子「乾」與「濕」的差別,當孩童流口水時,用衛生紙輕快輕觸口腔周圍,讓下巴保持乾燥。此外可透過食物誘發口腔動作,增進雙唇及舌頭的協調性,如抿湯匙,食物放在孩童嘴邊,請孩童用上嘴唇把食物從湯匙上刮下來;將果醬塗在嘴唇上請孩童將果醬舔下來等。張恩嘉語言治療師提醒,以上有關流口水的問題及建議策略,若您的孩童也有相同的情況,請洽附近的醫療院所復健科,經復健科醫師初步檢查後,再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做更進一步的評估及指導,才能給予孩童最適切的幫助喔。

重視孩子身心 別再用手機填補童年

重視孩子身心 別再用手機填補童年#發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從恩典上幼稚園之後,他有許多快樂的童年時光都是在遊戲廣場度過的。下午3點多到6點,這一片開闊的遊戲廣場不僅是孩子們體能得以釋放的玩樂天堂,也是家長們短暫休憩閒話家常的熱鬧基地。別用電視手機填補孩子的童年 好友Eva對我說,她爺爺從小就是在這個遊戲廣場玩,後來是她媽媽,緊接著是她,而現在,換成她帶著雙胞胎兒子來這裡玩!對她來說,這裡不只是遊戲廣場,更是這座美麗城市跨越了不同年代,回報給每一個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樂園。對我來說,德國的遊戲廣場總是充滿著人情味故事,我在那裡與許多不知名的爸媽或爺爺奶奶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記得有一回,在遊戲廣場上遇見一位老爺爺,他跟我聊到遊戲廣場對孩子的重要性,他說──在這個科技媒體過度氾濫的年代裡,每座城市不同角落的遊戲廣場,推促著大人帶著孩子前往活動及玩耍。別讓孩子變成只待在電視機前的機器兒童,讓孩子過早使用電玩及手機,童年應該是在森林與遊戲廣場裡度過的。從小沒玩夠 上學後可能會有專注力的問題一個完善的遊戲廣場,提供給孩子們身體大小肌肉整合發展的機會,一個從小就沒有玩夠的小孩,上小學後較可能發生學習專注力的問題;在學齡前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是孩子們最真實的體驗學習。仔細看看,便會發現遊戲廣場的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素材,如大量的木材、沙堆、水池與石頭、攀爬的繩索等,呼應著孩子的五感親密接觸。此外,每座遊戲廣場都經過專業公司的規劃,孩子天性喜歡冒險與探索,太簡單或一體成型的塑膠遊戲廣場,燃不起孩子真正的玩勁。話說回來,雖然德式遊戲廣場大都具備某種程度的冒險挑戰性,但都經過諸多安全性評估,即使孩子真的發生小意外,都是不會讓家長提心吊膽的小傷。聽老爺爺這一段精彩的分享後,我直接追問,為什麼一談起遊戲廣場,他的兩眼就發散光芒。原來,在老爺爺住的村落裡,有一座他從小在那裡玩耍不倦的遊戲廣場,前3年,當他退休後有機會再回去拜訪那座童年的遊戲基地,竟然發現很多設備都相當老舊,甚至需要「退休」,換上新設備;看到童年的祕密基地不再完善如初,他決定投入遊戲廣場的維修工作,沒想到意外讓他找到退休生活的熱情志業。3年來,他陸續召集了村落裡的居民一塊兒投入這個修護工作,也順利募集了資金來為孩子們添增新的遊戲設施。高比例的遊戲場說明德國人對身心需求的重視老爺爺童年的那一段美好時光又復活了,這一回他變成遊戲廣場上與小小孩們一起玩的老小孩,小朋友及家長都知道他是這個遊戲廣場的守護天使,只要遊戲廣場有任何狀況,都會向他回報。像老爺爺這般義無反顧地為孩子們投入遊戲廣場的維護與建設,在德國可不是少數人關心的議題,許多家長或教會組織,也常會自組團體積極投入孩童遊戲廣場的共同維護,或是募集資金建設新設施。全德國大小城市加起來有近5萬多個遊戲廣場,這麼高比例的遊戲廣場,說明了德國人對孩童們到戶外玩樂遊戲的身心需求的重視。遊戲空間多元為孩子健康成長原因之一當然,礙於每一個邦州對於幼兒教育制度投入的規劃與資金各有不同,難免還是會看到多元完善的遊戲廣場與簡陋未經維護整理的遊戲廣場間天壤之別的品質差異。以我居住的城市來說,就有近20多個大小不一的遊戲廣場,這個城市的市政團隊相當重視給予孩童一個乾淨完善的遊戲廣場,所以常會看到相關的工作人員來勘查遊戲設備是否需要維修。一大早帶恩典去幼稚園後回家的路上,也會看到清潔隊員在清掃遊戲廣場,話說我常去的遊戲廣場已經70幾年了,某一區的設備隨著歲月而變得相當老舊,2016年年初,幼稚園的許多家長聯合起來向相關單位反應後,沒多久就看到老舊的設備一一被拆解。歷經2個月的重建期,8月底再回到遊戲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設備大展雙臂的在那裡迎接著孩子們。那一天,我坐下來跟爸媽們聊天,說到市政府花費了10萬歐元(約臺幣360萬元)的資金來重建這一個新設備。看著新穎的設施,看著孩子們開心歡樂地攀爬遊戲在其中,我們真心感謝能生活在這一座願意關心孩童健康成長的美麗城市裡。【德式慢養手札】◆ 在德國的各個城市裡,常設有讓孩子玩耍的遊戲廣場,其規劃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的素材,讓孩子能夠接近大自然。除了出門走幾步路就能看到遊戲廣場,通常在森林、動物園、農場裡,也都會有孩子的遊樂設施,由此可以看出德國這個國家、社會和人們對孩子們善意的關懷。 ◆ 在德國,一個地方只要住了超過3戶有小孩的人家,戶外多半就有提供孩子們玩耍的空間和設施。因此,除了學校的運動課程,德國小朋友能鍛鍊身體、釋放精力的機會其實很多。

遲緩卻沒發現?家長對兒童發展認知不足

遲緩卻沒發現?家長對兒童發展認知不足#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安安的父母工作忙碌,從小由奶奶帶大,小時候會跑會跳也會自己玩玩具,直到上了幼稚園發現課程跟不上、遊戲課及體能課總是慢半拍也做不好,後來越來越沒自信,甚至開始討厭上學,聽了幼稚園老師建議才至復健科做發展評估檢查,職能治療師利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為安安施測,發現安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每百人就有8個發展遲緩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陳仕芸職能治療師表示,像安安這樣有發展遲緩障礙的孩子很多,根據國內外的統計每100個學齡前兒童就有6到8名可能是發展遲緩障礙的兒童。她解釋,兒童隨著年齡增長,所具備的能力會越來越多,相對的生理年齡通常也會有符合的「發展年齡」,例如常聽見的「七坐八爬」,指的意思就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會發展出坐的能力、而八個月大的嬰兒就會爬了。當實際年齡到了而能力卻未有相對應的發展,可能就是有發展遲緩障礙的問題,以前面例子來說也許就是到了一歲還不能夠肚子貼地爬行。遺傳、感染導致 3歲前療育佳陳仕芸說,發展遲緩的原因可能是天生遺傳、感染、早產等,也有可能因為後天環境刺激、教育等因素造成。像安安一樣直到上幼稚園才被老師發現轉介的孩子很多,對孩童的發展能力沒有概念,常是臨床上看到延誤就醫的原因:或許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會跑來跑去,卻不曉得或許這個年紀已經要會單腳跳好幾下了;也是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己將形狀放進正確的凹槽,卻不知道這個年紀可能已經可以拼六片拼圖了。國內規定的早期療育年齡為6歲以下,最佳的療效期則為3歲以下,家長需要提供孩子適當的環境、足夠的刺激,更要掌握孩子的發展才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簡單的發展量表在寶寶手冊中或網路上都有資訊,當有異常時建議家長儘快帶兒童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評估檢查,及早介入以減少孩童往後生活上發生障礙的機會。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0歲的林老先生,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突感一陣天旋地轉,幸好及時扶住床邊的把手,才沒有跌倒。40歲的楊小姐,春節前夕因頭暈嘔吐而至醫院急診。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類似的案例。中醫師表示,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恐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眼花發黑、頭暈 經常同時出現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頭竅,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可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而發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防眩暈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常用方藥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常用方藥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半夏白朮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方劑。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後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身體較虛的老人家,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家中的安全設施,避免因暈眩發作而跌倒。黃醫師建議,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增強人體的正氣,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

早產兒發展遲緩?醫:3歲前是療育黃金期#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我的孩子是早產兒,但我以一般足月孩子的心來教育他們,不讓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是有2位早產兒的阮媽媽育兒的最大理念。醫師表示,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週的寶寶,由於這些寶寶在身體未成熟之前就出生,因此會有很多後續的併發症和發展遲緩的風險,例如:腦部、心臟、肺臟、視力和聽力損傷,以及生長發育的問題。早期療育 程度不輸足月兒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蔡建宗醫師指出,早產兒除了身體有狀況時需找小兒科醫師看診之外,還要著重評估追蹤寶寶的整體發展,包括:認知、心智評估、動作發展等。若能早期追蹤、評估,並早期接受療育,多數早產孩子可以在學齡前追到和足月小孩一樣的程度;3歲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此時期接受療育的成效會比三歲後效果更好。早產兒學陶笛 還能參加管樂社阮媽媽分享自己的大兒子,因早產而有視覺障礙,所幸早期接受療育,現在不僅和一般孩子一樣成長,還能學習陶笛並參加學校的管樂社,用音樂豐富自己的人生。蔡建宗醫師建議,平時要注意早產兒的發展情形,若家長不清楚孩子的狀況,應至醫院進行諮詢和篩檢,幫助寶寶身心都能健全發展、快樂長大。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塑化劑竟會影響兒童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於塑化劑環境中,可能影響往後認知功能的發展,所以建議孕婦減少含有塑化劑之相關產品的使用,兒童於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中,政府部門也應採取相關管制措施,以降低環境中塑化劑的暴露並確保其健康發展。環境塑化劑增1倍 兒童智商減1分塑化劑常用來當作各種商業產品,如食品包裝、玩具、家具、化妝品之增塑劑或軟化劑。人體暴露到環境中之塑化劑後,會由尿液中代謝出各種塑化劑之代謝產物。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以及國防醫學院公衛系黃翰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2~12歲之兒童曝露於環境中塑化劑濃度每增加一倍,智商成績會降低約一分。此研究共招募430位第三孕期的孕婦並蒐集其尿液檢體,後分別在孩童2、5、8及11歲時,追蹤測量兒童神經認知及智力發展。孕婦第三孕期之單次尿液檢體及追蹤各階段兒童尿液檢體,被用來檢測尿液中常見的七種塑化劑的代謝產物。嬰幼兒、青春期 易受毒性化學物影響研究團隊發現,控制了可能的影響因子,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出生體重、家庭環境評量分數、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哺乳狀態及母親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產物的濃度後,兒童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的濃度與兒童智力分數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兒童尿液中MEOHP的濃度與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總濃度每增加一倍,兒童智力分數分別會降低1.3及1.1分。這些結果也顯示兒童持續暴露於環境中的塑化劑,可能對於認知功能的發展會有所影響。人類腦部發育的階段,易受到毒性化學物質暴露的影響,而這些最脆弱的階段為胎兒、嬰幼兒、青春發育期和婦女懷孕時期。由於塑化劑被廣泛地使用於各類商業產品,因此大眾容易暴露環境中塑化劑,更可能對兒童神經認知功能產生不良效應。此問題已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需要更多長期追蹤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探討。本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所收錄之PLoS ONE期刊。

寶寶2歲半還不會說話 當心影響社交發展

寶寶2歲半還不會說話 當心影響社交發展#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強強2歲半了,還未曾開口說話,只會用手,指出想要的東西,大人無法意會時,便大聲哭鬧,同時也無法理解簡單的指令,如「去拿球球」,或「拿去給爸爸」。而家長卻也不太在意,總認為長大一點就好了。台南市衛生局呼籲,請家長們千萬別輕忽寶寶的聽語問題。聽力缺損 儀器檢測可早期診斷台南市衛生局指出,寶寶聽力缺損的問題是看不出來的,如未在黃金治療期被發現及治療,將會延遲語言發展及學習落後,繼而可能出現社會交往及精神發育等問題。寶寶聽語發展的黃金時段是在3歲以前,但又以這3年中前6個月的聽力對語言正常發展最為重要。研究顯示,約有一半聽力缺損的新生兒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健康新生兒,而先天性聽力缺損雖有輕、中、重等程度區分,如未透過精密儀器的篩檢是不易被早期診斷。6個月接受療育 可望與正常小孩相當目前衛福部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檢,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家長們,要把握聽力篩檢的時程,若能及早發現,於6個月前接受療育,未來在語言、認知及溝通技巧等發展,將幾乎與正常小孩相當。透過篩檢結果為通過,表示目前聽力在正常範圍,但不代表往後就無聽力問題,將來也可能因疾病或受傷造成聽力的缺損,建議家長務必持續觀察寶寶成長階段的聽語發展;若為不通過,並非已確立診斷,只代表寶寶須接受進一步的聽力確診檢查。期望透過早期診斷,充分把握聽語治療的黃金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