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委屈」是人之常情,當你感到委屈或是負面情緒時,其實可以試著自我察覺,只要清楚每一種回應方式會產生的結果,就能化解委屈。走過媒體圈的高光時刻,也跌入憂鬱的人生谷底,資深影劇記者高愛倫於《委屈是一道隔夜菜》一書中,用文字說出平凡人的心裡話,安慰曾受委屈的你和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感到「委屈」是人之常情,當你感到委屈或是負面情緒時,其實可以試著自我察覺,只要清楚每一種回應方式會產生的結果,就能化解委屈。走過媒體圈的高光時刻,也跌入憂鬱的人生谷底,資深影劇記者高愛倫於《委屈是一道隔夜菜》一書中,用文字說出平凡人的心裡話,安慰曾受委屈的你和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六年前,我不舒服,我不喜歡,我也不願意還「別人的債」;但我隱藏起來,不敢說出來。我怕當上壞人,我怕被看作是「壞媳婦」;我害怕公公「討厭我」,「攻擊我」,我害怕自己失去形象,失去安全感,我更害怕自己「失去老人家歡心」,讓自己失去未來的繼承權;我不敢承擔,也不想承擔,於是扭曲著、偽裝著,從不抱怨,從不談論,只是垮著臉。我越想著:「不行,這債我付得起,我付得起,我沒事,我會沒事,我跟大家還是很好。」我越這樣想,我的內心深處,開始憤怒。怎麼會沒事?錢每個月要付,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忍。我的內心深處,醞釀各種怨懟:「還會再來嗎?其他人還會再出事嗎?再跟我借?」我的情緒開始發酵,怨懟開始沸騰,一大堆問題,開始浮現:我不愛回婆家,不吃年夜飯;我不接婆婆電話,挑剔先生買的東西......我壓抑著不滿,關係變得惡劣;但我不得不「假裝」,因為「假裝」讓我感覺安全。我是一個媳婦,我需要安全。但過了那麼多年,審視當年的選擇,如果時光能倒流,到了今日,我想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我想做出改變。我知道,實話很危險。但實話能讓人自由,而自由值得冒險。回到當年,我想,現在的我會選擇告訴公公,我們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存款、孩子要出生了,我需要為未來打算。我會直接(不傳話),很堅定地,深吸一口氣,說出我的經濟狀況,坦承我的需要(我需要存錢),我會宣布我的做法(從今天開始,我不付你們的房貸了),但同時表達,我有彈性(你們需要什麼?還有什麼我能做的?也許,幫你重新整理債務清單?幫你找更低的貸款利率,也許擔任你的保證人),我關懷你們的需要。回到當年,我該說「不」,帶著恐懼,帶著不安,帶著勇氣地,大聲說「不」。我猜,公公應該還是會趕我出去,跟我斷絕關係,讓我難堪。我也許,會成為親友間的「逆媳」, 失去特權─ 不能回婆家、沒有年夜飯、剝奪繼承權─ 但我不想放棄。我不想放棄,讓自己變成我想要的那種人。我不要唯唯諾諾、悽悽惶惶,我要勇敢,而且一致。我在想,我會去找更多支持我的人,跟他們待在一起,保持聯繫。我想,我會更努力的賺錢,兼一份差,結交新的朋友,盡力彌補損失。我想說出真話,得到拓展;我想說出真話,得到連結;我想露出自己的傷口,得到信任。如果回到當年,我不會放棄。我到現在才懂,勇敢說出自己不喜歡,是值得冒的險。劃清金錢界線時要注意的兩件事當你決定「露線」的時候,要注意二件事情:1.不要陷入三角關係;2.不要忘記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所謂「三角關係」,是指「間接傳話」。比如說,媳婦跟婆婆吵架了;婆婆覺得自己很委屈,卻不直接與媳婦談清楚,反過來打電話給自己女兒,抱怨媳婦,甚至請女兒傳話,讓媳婦道歉。這種「三角傳話」,只會讓關係變得更糟。如果你要「露線」,請千萬記住,要深吸一口氣,直接與當事人談個清楚。如果是公公融資,要你還錢,你要當面跟公公表明你的「金錢界線」;如果是妹妹揮霍無度,要你還卡債,你要當面跟妹妹說清楚。不論發生什麼後果,你都能做出行動,適應「反擊」:你的婆婆可能會拒絕幫你照顧小孩,你要找好資源,隨時準備把孩子送過去;你的爸爸可能會跟你斷絕來往,而你本來每個禮拜都要回家吃飯,現在你面臨這種爭執,可能要重新找到生活圈、朋友圈,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想好最壞的情況,做出準備,接受衝擊。我們必須看清現實,負起責任,組織一個可靠的顧問團,規劃「腳本」,反覆練習,然後行動。記得,只有在對方否認有問題時,或者發生你無法處理的情境,你才必須找別人商量;而這個「別人」,千萬不要是你的「閨蜜」、朋友、或有跟你一樣處境的人(同病相憐者);你要找的咨詢者,必須是「走在你前面」、有「好的溝通技巧」、「在這方面處理得很成熟」的人─ 也許是諮商師,或是其他專家,才能給你幫助。一個與你「同病相憐」的人,只會跟你一起「留在原地」,一起生氣。其次,千萬不要忘記,「露線」的時候,要在最後加上一句:「我還能為你做點什麼」?因為我們關心他們,我們愛他們,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 還記得草坪的比喻嗎?親朋好友,跟我們同一個社區,我們彼此有「籬笆」,但沒有樹起一道「牆」;我們互相關照,看得到對方,關心對方;鄰居的草坪枯萎了,我們雖然不能踏進去,代他澆水,但能在他的門上,貼上一張提醒紙條?也許再加上一張名片,提供一名加裝自動灑水器的廠商電話?我的意思是,當你露出「金錢界線」時,我們仍關心別人,仍能做點什麼,讓他得到幫助。重要的事情,再說一次:當你決定「露線」,不要陷入「三角關係」;不要忘記提醒,你在乎他們、你關心他們的需要,你充滿了愛。這件事情一點也不容易,如果一時做不到,不要放棄。有時一個改變,需要時機。做能做的,然後放鬆。(本文摘自/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采實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必須察言觀色、溫柔體貼、在意和諧、情緒界限模糊的訓練下,不意外地,許多女性變得很善於取悅與順從。有些人會說這是「女性的武器」,但誠實地說,這不是武器,而是女性「生存的要件」。有個女性朋友與我分享了一個經驗:「小時候,我常常被大人說我臭臉、沒禮貌,但其實我只是沒有表情而已。我哥跟我有一樣的狀況,就是沒表情,看起來有點兇。我哥也不太喜歡跟親戚打交道,常常自己拿書坐在一旁,但大人不太會說我哥什麼,我媽還會幫我哥圓場:『這孩子只是比較害羞。』如果是我做同樣的事情,反而會被我媽念,說我臉臭、看起來很兇、很不屑,而我只是沒表情。後來我開始訓練自己微笑,的確,大人比較滿意了。但後來我發現『笑』這件事,好像變成我的反射動作,甚至是面具一般。笑著笑著,連遇到該生氣、該說『不要』的時候,我都不會了……」有許多女性有「無法拒絕」的困擾,我自己也是。記得剛出書時,收到許多演講邀約。當時的我,從沒有處理過這麼多邀約,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要拒絕,又擔心別人對我印象不好,畢竟「這是別人給我的機會」……於是,牙一咬,全部都答應了,使得我那一年的工作量過載,身體健康也出了狀況。當時的我,一想到要拒絕別人,內心就出現很深的焦慮感──在意別人感受,害怕別人失望、對我印象不好;對拒絕別人的要求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應該」要調整自己、配合別人……後來我留意到,我時常取悅他人。若拒絕並重視自己需求,就會出現焦慮與罪惡感,這是我長期的習慣,甚至是一種反射動作,常常跑出來影響我的決定,讓我放棄自己的需求。而我也發現,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上,如同我有類似困擾的女性,所在多有。我才注意到:這可能是一個文化、社會訓練下的生存法則,而非僅是一種個人特質。有些女性因過往成長經驗的訓練,慢慢習慣委屈、習慣被不公平地對待或忽略。雖然被如此對待,充滿了許多抱怨與不安全感,但為了因應、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開始藉由「順從」的行為,甚至升格至「取悅」周遭人們的需求,來讓自己「被看見」,來證明自己有用、有價值。也就是藉由認同那些可能正在壓迫自己的人的「需求」,縮小自己的需要,來讓自己安於這樣的「不公平」;並藉著取悅與順從,獲得被注意、被稱讚、被重視,以此方式,來讓別人、團體、社會接納自己,從而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對於有些女性而言,「犧牲需求與感受,以獲得好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沒有被教導「如何無條件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可能從沒被這樣對待過。在這個社會裡,我們需要很努力,努力察言觀色,把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以獲得更好的評價,獲得想要建立的關係,以及成為團體接納的一分子。過往的「文化纏足」讓我們學到的經驗是:如果只「做自己」,不付出任何「犧牲與痛苦」,是不可能被這個社會接受的。(本文摘自/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才是挑撥姐弟關係的心理基礎。善意和惡意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們刺激、培養的是哪一種。◇Q尹老師,你好:我女兒現在2歲5個月,我還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現在5個月。自從2個兒子出生後,女兒看見2個弟弟時,不時會親親他們,很疼愛弟弟的樣子。但是,過了2、3個月後,女兒每天都有那麼一陣子會不高興地打她的2個弟弟。這時爺爺奶奶會阻止她說:「不准打弟弟。」一開始我也這樣說,但我知道說這話沒用後就不說了,也沒有責怪她的意思。我問她:「為什麼要打弟弟呢?」她總是習慣性地回答:「我沒有好吃的了。」我知道,自從生了2個弟弟後,我整天忙著照顧弟弟,沒時間陪她了,她是出於妒忌,而她的奶奶又總和外人講這些事,又愛嘮叨,我也勸過我婆婆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她不好。平時做事我也很注意不要讓女兒多心,但根本沒效果。現在我很煩惱,兒子身體上疼一疼就過去了,該怎麼才能解開女兒的心結呢?A尹建莉你好:我注意到你的女兒只有2歲5個月,好小啊!2至3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個飛躍期,概念和常識的灌輸對孩子至為重要。現在你們如何定義她和2個弟弟的關係,不僅會影響到她以後對待弟弟們的態度,更會影響到她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她和周圍人關係的態度。長輩對孩子行為的解決態度有很大的問題我知道你在用心呵護孩子的心理,孩子天生也喜歡弟弟,但天知道哪一天哪件事讓她感覺不爽,於是用「打弟弟」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這原本不是事,家長不是神仙,難免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孩子也不是聖人,直截了當地表達不滿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不對的是你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孩子行為的定調,以及解決態度。懷疑父母 藉由欺負弟弟試探父母的愛你們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打」,那麼她對弟弟們的愛就變成了恨,不滿就變成了暴力,委屈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當家長用負面的眼光解讀她偶然的行為時,再加上批評,會使孩子對媽媽的愛更加懷疑,那麼她就會製造更多的事端,透過不斷欺負弟弟來試探媽媽的愛——事情就這樣進入惡性循環。還有奶奶和別人閒聊或在家中嘮叨時的強化,孩子不光對媽媽的愛不確信,還對自己產生鄙視,在自卑和失落的雙重折磨下,以後會真的和弟弟們愈來愈對立。孩子說打弟弟是因為「我沒有好吃的了」,以我的經驗,她真正感覺匱乏的不是餅乾、糖果等,而是被愛、被重視的感覺。她實在太小了,腦袋裡還沒有「偏心」之類的詞彙,只能用「我沒有好吃的了」來表達自己的委屈。因為在孩子的心裡,好吃的東西往往是她的最愛,代表滿足感。所以應對的方法主要有2點:第一,你作為媽媽,要完全用正面眼光看待女兒的一切行為,孩子天性善良,她天生愛弟弟們,即使偶爾表示不滿,也不要批評,更不能定性為「打」,而要善意看待孩子的行為,把她的行為定義為「愛」或「喜歡」。比如她打了弟弟一下,如果不嚴重,你可以假裝沒看到,然後說「媽媽現在要給弟弟餵奶了,你先安慰一下弟弟,告訴他們不要著急,等媽媽準備好了,馬上過來。」然後讓她一起摸媽媽的乳房或和她一起看弟弟吃奶的樣子,讓她知道自己也可以幫媽媽的忙,和她一起體會弟弟們的可愛。讓孩子建立「愛護者」心態如果她打得很重,弟弟哭了,你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寶寶想和弟弟開個玩笑,沒想到下手有些重了,弟弟有些害怕了。寶寶這麼愛弟弟,下次和弟弟玩的時候輕一點,別把弟弟弄哭了。」如果家長這樣說,孩子也會慢慢建立一個概念,認為自己對弟弟很友好,會很快改變自己對弟弟的態度,由「施害者」心態變為「愛護者」心態,而這種心態會喚起她內在的美感和自信,讓她對弟弟、對自己都產生正面評價,對媽媽的愛就不會有擔心了。無形言談中也可以影響孩子想法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你們也要正面強化,在各種機會和場合中讓孩子知道她和弟弟們關係很好——當然,這首先要你們全家人建立這樣的信念,否則就變成了說假話,孩子是雷達,能聽出來大人的話中話——比如話語間流露出對她的讚美,對她和弟弟們關係的讚美。一定要讓孩子的奶奶改變聊天習慣,與其對別人說孩子嫉妒,流露出對幾個孩子間關係的擔憂,不如說說你女兒如何愛兩個弟弟,家有三個孩子多麼幸福。當孩子從家長嘴裡知道自己對兩個弟弟很友善,她會自動修復和弟弟們的關係的。孩子沒有心結,需要解開的是家長的認識之結——不要預設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不對,這才是挑撥姐弟關係的心理基礎。要堅信孩子是友善的、寬容的、懂事的。善意和惡意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們刺激、培養的是哪一種。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