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

斜視可矯正 尤其幼童應盡早治療

斜視可矯正 尤其幼童應盡早治療#斜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斜視指的是兩眼的視線無法注視同一個目標,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蔡忠斌醫師表示,斜視雖然是不可預防的,但卻可以矯治,尤其對於國內兒童來說,應早期就醫診斷,除了可以及早發現弱視或其他的眼部異常,及早接受治療外,也避免影響孩童未來的視力發展。根據國外的統計,百分之四的人口患有斜視,為解決斜視的難題,嘉義基督教醫院眼科近日引入顛覆傳統手術的「可調節式斜視手術」,透過在眼睛肌肉上打上一個「套索」來微調,提高斜視手術的一次性成功率,讓眼球可以一次就定位。才剛引進此手術,便已幫助許多孩童成功治療,建立自信心。蔡忠斌醫師指出,一般斜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法,必須按照斜視的原因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於眼睛的肌肉可暫時性地造成肌肉麻痺,效果約可持續三個月左右,不過病人需重複注射才能維持效果。而傳統斜視手術是將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調整後便縫合傷口,如果術後發現斜視仍有需要調整角度,就得重新開刀才能使眼位回復正常。目前最近新發展的「調節式縫線」手術,在手術中以可調節「套索」方式固定眼外肌,在手術過後一段時間內,若是手術後的眼位結果不理想,仍可以經由套索再度調整眼位的角度,對於曾接受多次手術,或是因外傷、神經麻痺、甲狀腺眼症等困難的斜視手術,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斜視手術是一項蠻安全的手術,藉由移動眼外肌的位置來調整眼球角度,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方式必須依病患的症狀及需要來決定。蔡忠斌醫師表示,矯正斜視,目前任何年齡均可作外觀的矯治,使眼睛看起來正位,或是減少複視。但斜視對於兒童除了只是外觀的改善問題外,也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視覺發育,尤其立體視覺的形成是在年紀較小的時候發生,醫師建議孩童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影響孩童未來的視力發展。

看電視出現歪頭斜眼?電視看太久了!

看電視出現歪頭斜眼?電視看太久了!#斜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朋友看電視、看東西時,出現歪頭斜眼的狀況,許多家長常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斜視」,急忙帶小朋友給眼科醫師檢查,不過專業眼科醫師陳祐瑲表示,出現歪頭斜眼這種狀況的小朋友多半沒有斜視,真正的問題反而是出在「視力」,小朋友可能因為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視覺疲勞而產生假性近視或視力不平衡出現顯著散光現象,反而與斜視較無關連。陳祐瑲醫師解釋,若孩子的左眼因為眼睛疲勞而先出現顯著的假性近視而視力模糊,他可能會不自主地將頭往左邊轉動,這時左眼可得到休息,右眼順勢接管視覺,這樣一來就不會有視力不平衡的感覺,而若是右眼有顯著散光,他可能會把頭歪到右邊去讓視力比較好的左眼專心視物。另外小朋友看電視時還有一個常見的異常姿勢是,往下點頭、眼睛往上看,陳祐瑲醫師接著解釋,這通常是孩子看電視看到眼睛疲累,上眼皮開始下垂而遮蔽視線,此時低頭抬眼正好可以補償眼瞼下垂所造成的視覺影響。陳祐瑲醫師說,其它會造成看東西姿勢異常的原因包括,眼球震顫、斜頸症、眼運動神經失調、眼窩疾病等較罕見的疾患,需要由專業醫師一一排除才能確認真正原因。但看電視時所出現的歪頭斜眼現象,普遍都是孩子看電視看太久後自主發生的「視覺調整行為」,多並與身體結構性異常無關。陳祐瑲醫師也提醒,若你的孩子有這類問題,建議要帶去給專業眼科醫師檢查,排除掉斜弱視乃至其它頭頸部異常後,再針對屈光視力做詳細檢查與解釋。若有顯著屈光異常則可能需要配鏡治療,當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關掉電視、走出戶外,就可以減少看到孩子怪姿勢的機會囉!(資料來源:陳祐瑲醫師)

國小學童近視率偏高 及時矯正很重要

國小學童近視率偏高 及時矯正很重要#斜視

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發起「用視界開創世界」(Vision for the Future)護眼行動,關懷台灣國小學童近視率偏高及可能導致的長期眼睛病變。自2012年起將深入全台2,700所小學,進行兒童視力宣導及相關調查,並至偏鄉小學進行免費眼睛健檢及家長講座,以實際行動守護台灣孩子的視力健康。奧比斯志工醫師、同時也是小兒眼科權威傅宙經醫師,在「用視界開創世界」(Vision for the Future)公益護眼行動起跑活動中指出,許多學習障礙經常源自於視覺異常。近視與斜、弱視是學齡孩子最常見的視力問題,每20個小朋友就可能有一人得到斜弱視,若不及時矯正,恐造成終生視力不良的後果。根據99學年度教育部統計在學學童視力的資料顯示,國小學童在小一近視的比率將近三成,到了國一更逼近七成。根據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醫院於2010年調查,國小一年級學童有21.5%近視,六年級學童則大幅增加至65%,其中有3.43%已經是高度近視。延伸閱讀「關心學童視力」: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12389

眼球震顫如鐘擺動 醫師籲:透過治療可緩和

眼球震顫如鐘擺動 醫師籲:透過治療可緩和#斜視

年過三十的台北陳先生,因先天性眼球震顫導致頭位偏斜,隨著年齡增長越發嚴重,喪失面對他人的自信心。台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莊雪霞醫師表示,經過審慎評估與耐心溝通後,在2009年八月進行首次手術,術後情況改善許多。今年十月,陳先生特地南下台東,進行第二次手術。莊雪霞醫師表示,眼球震顫是一種不自主的眼球擺動,可能是先天性眼球震顫,亦或是後天疾病、受傷導致,主要的徵狀是眼球宛如鐘擺般規律擺動,也有可能是慢速和快速交替的眼球運動;當患者直視前方出現眼球震顫現象時,為了使眼球震動幅度和頻率減少、視力增加,雙眼會自動調整方向,也就是患者會採取代償頭位,使面部向左、右或上、下偏斜,讓眼球震顫現象減輕或消失,因此眼球震顫患者經常伴隨弱視或頭位偏斜的問題,而且無法使用藥物治療。陳先生說:「當我眼睛疲勞時,眼球就會開始震顫,為了抑制震顫,我的頭位會不自覺偏斜。」陳先生的工作需要運用電腦,長時間用眼令眼球震顫的情形更常出現。莊雪霞醫師說明:「手術無法完全根治眼球震顫,但是可以緩和震顫的頻率和幅度,改善視力,調整頭位。」陳先生手術過後,眼球震顫幅度趨緩,直視前方時也可獲得較清晰的影像。許多患者因眼球震顫的問題,造成頭位偏斜、面部變形等現象,不敢面對他人,導致自信心喪失。莊雪霞醫師呼籲,只要透過專業醫師的診察和詳細評估,手術之後可以重新找回自信。陳先生說:「手術過後,生活改善不少。眼部手術是我生平第一次手術,雖然家中長輩擔心手術可能會帶來不良後遺症,但是手術部位並非是眼球,而是眼球周圍的肌肉,我為我自己加油打氣,只要能改善震顫的問題,我都願意去嘗試。」陳先生也鼓勵被眼球震顫問題困擾的患者,或是父母發現孩子有眼球不停抖動、頭部偏斜等異常,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莊雪霞醫師提醒民眾,斜視也可能引發頭位偏斜。斜視是指眼睛周圍的肌肉不協調,使兩眼的眼位不對稱,單邊眼睛或雙眼往內、外、上、下偏斜,無法同時注視同一個目標,可能導致複視、大腦只接收視力較強一邊眼睛的影像、視覺缺乏立體感、視力不佳、手眼協調差且容易跌倒。部分斜視患者會利用偏頭、側臉、抬下巴等方式,克服視覺影像不清的問題,使得頭位偏斜。當孩童罹患先天性斜視,頭位偏斜容易引發骨骼畸形,必須盡速就醫,以免影響發育成長。

兩眼分道揚鑣?全身性疾病徵兆 成人外斜視不容小覷

兩眼分道揚鑣?全身性疾病徵兆 成人外斜視不容小覷#斜視

斜視除了可以發生在小孩子身上以外,成人也會發生,成人斜視多因某種原因失去早期手術治療機會,而隨著生活品質的需求提高,成年人要求美容手術者逐年增多,張朝凱醫師表示,成人斜視矯正手術和兒童不同, 兒童矯正正位,力求恢復視功能,達到功能治癒;而成人由於異常網膜對應固定,很難恢復雙眼視功能。術中觀察正位或少欠矯狀態,也有少數病人出現不能承受的複視。「複視」就是將一個物像看成兩個的情況。故對高齡患者,只能達到美容矯正、臨床滿意,以不出現複視為宜。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正,有偏內、偏外或上、下 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兩眼視物應是正而平行的,當注視一個物體的時候,此物體的影像即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視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才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個物體時,此物體影像於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 如此視物就會出現複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因此,斜視不僅僅是美觀上的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張朝凱醫師進一步說明,成人間歇性外斜視病人就診原因主要以複視、視疲勞、閱讀困難為常見主訴,其次是外斜視影響美觀,年齡越大,伴隨的症狀越明顯。部分病人雖然有時眼睛外斜,但無自覺症狀,所以沒有尋求治療,這可能與他們的職業有關,這些人往往很少閱讀,很少進行近距離精細工作,常被他人發現有時外斜或眼神不對才就醫。手術效果評價主要為改善術前症狀。成人間歇性外斜視手術量應保守,以改善工作、學習的舒適視覺狀態為主。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手術設計上有意識的欠矯;而視力發育已成熟的兒童間歇性外斜視手術設計上應有意識的稍過矯,防術後回退,手術目的以改善外觀,建立立體視覺為主。張朝凱醫師呼籲,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斜視眼睛歪著頭,眼睛不正的時候,或是大人有突發的複視和眼睛偏斜時,最好儘快找眼科醫師做檢查。年齡愈小,手術後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的機率愈高,而大多數成年人術後即使眼位得到矯正,亦不能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張朝凱醫師同時提醒,對於成人所發生的斜視必須尋找是否有其他的原因,例如腦神經麻痺或是重症肌無力,甲狀腺凸眼症等等。有時外傷、糖尿病會造成動眼神經麻痺導致眼球無法向上向下和向內側旋轉,形成類似外斜視;而外展神經麻痺又造成眼球無法向側旋轉形成類似內斜視。還有也要特別注意國人好發的鼻煙癌,當鼻煙癌向外漫延時往往會侵犯外展神經導致外展神經麻痺而產生內斜視,近年來也不乏這類型的案例,所以對於大人突然發生的斜視、複視、必須仔細評估,尋找是否有其他全身性的疾病所造成的腦神經麻痺。

爸媽的疑慮 弱視會遺傳嗎?

爸媽的疑慮 弱視會遺傳嗎?#斜視

弱視,依字面上的意義「弱」含有不良、懶惰、遲鈍的意思。弱視的定義是以一眼最佳矯正後的視力在視力表上比正常眼睛低了一格以上,也就是說一眼的最佳矯正視力不及0.8,就可稱為弱視。(雖然,有些眼科醫師以矯正後視力不及0.6才稱為弱視),天主教聖功醫院眼科林治仁醫師表示,弱視以單眼弱視較雙眼同時弱視來得常見,發生率依各家學者統計略有不同,約在1~4%之間。人自出生後,視力便需藉由看物件、使用眼睛,而使視力不斷成長。從新生兒、幼兒期,視覺系統不斷地成長變化著。林治仁說明,倘經由適當使用眼睛,物像均能清晰地落在視網膜黃斑部,視力會繼續發育至1.0或更好。然而,在某些狀況下,視力在兒童早期沒有正常發育,也就是說物像並沒有清楚的落在視網膜黃斑部,長久下來,模糊的視網膜黃斑部成像,便會阻礙視力的正常發育,以致於一個眼睛或兩個眼睛視力不好,且無法用鏡片矯正到正常視力。這種狀況在九歲之前若再不改善,則大概一輩子的視力便不再發育。林治仁解釋什麼狀況下小孩比較容易得到弱視呢?就學理上而言,任何可影響眼睛正常使用及視力發育的異常情形,都會引起弱視。一般可歸類成三種情況:斜視性弱視:這是引起小孩弱視的常見原因。眼位不正,不管是鬥雞眼或外斜視,因只用正常眼注視物體,歪斜的眼睛在長期的抑制情況下,便會造成弱視的結果。兩眼不等視性弱視:可因高度近視、遠視、亂視(俗稱散光)而造成弱視。在視網膜黃斑部成像較模糊的那隻眼睛,也就是屈光度數較大的眼睛,由於較模糊、懶惰而關閉不用,只用度數較少較好的那隻眼睛看東西,日積月累下來,常關閉不用的眼睛便易發生弱視。剝奪性弱視:因眼睛被剝奪了光線、形體進入眼睛的情況而發生。其中以先天性白內障最常見,眼皮下垂、角膜白斑等次之。由於下垂的眼皮、不透徹的角膜、混濁的水晶體遂阻礙了光線、形像的進入眼睛,眼睛因此被剝奪了視覺的刺激,長期下來弱視便產生了。弱視會遺傳嗎?這是所有父母親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一般而言,造成父母親弱視的原因常會遺傳給小孩子。也就是說,父母親因鬥雞眼、高度散光…因素而造成弱視時,這些造成的因素如鬥雞眼、高度散光常會遺傳給小孩。在此,特別呼籲有弱視如鬥雞眼的家庭,其成長中的小孩務必儘早讓眼科專科醫師檢查,最遲不要晚於三歲前。弱視怎麼治療?弱視會好嗎?林治仁提醒民眾,在治療弱視孩童過程中,時間是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越早發現弱視的兒童,針對其造成弱視的原因加以治療,通常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反之,兒童被發現有弱視現象越遲、晚時,則治療效果較不明顯,若遲至九歲之後才知有弱視,縱使再給予任何治療,其治療結果經常不成功,孩子將永遠一輩子是弱視,所以及早接受眼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是成功治療弱視的不二法門。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斜視

兒童弱視、屈光不正、斜視是兒童眼睛三大疾病。張朝凱醫師表示,近期就接獲不少暑期症候群患者,家長於放長假後發現小孩有視力加深、斜視、甚至嚴重至兒童弱視傾向,張朝凱醫師提醒,對於兒童的視力來說,0歲—6歲是其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該年齡段的小孩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呼籲家長要特別留心兒童弱視問題。張朝凱醫師提醒,孩子在看電視或物體時,如果出現偏頭、瞇眼看東西、目光渙散常會撞到東西、常用手指頭按住眼睛等行為動作時,就要小心有斜視問題等弱視疾病前兆。調查顯示,在台灣地區的學齡前兒童裡,每100個人中就有4個人患有弱視,而小一的學生則100個人中就有2個弱視,目前因為政府對於兒童視力檢查十分地注重,國小兒童會在入學前實施-視力篩檢,使得台灣地區的弱視兒童發現率相對提高了很多。張朝凱醫師表示,弱視是在幼兒時期,腦部的視覺區在發育過程中沒有接受到充份的剌激而停止發育或發育不全,導致視力不良,若單眼或兩眼的視力經過矯正,卻無法矯正至0.8以上,則可稱作為「弱視」。弱視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先順序及方法,首先必須除去阻擋視軸的障礙,例如先天性白內障等,一定要以手術的方式使光線得以進入眼球,以刺激視覺神經的發育。第二則是配帶矯正居光不正的眼鏡,讓外界的影像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第三步進行弱視的遮蓋療法,此種方法對於單眼弱視以及兩眼弱視嚴重程度不一的兒童最為重要。張朝凱醫師強調,兒童弱視治療的時機最理想是在七歲之前效果最好,因此兒童於滿三歲到六歲時期的眼科定期視力檢查,是預防弱視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對於年齡在七歲至十二歲的弱視兒童仍不該放棄治療機會,經過治療後仍然有90%的弱視兒童,其矯正視力有明顯的進步。

護眼行動要趁早 把握黃金治療期

護眼行動要趁早 把握黃金治療期#斜視

看電視、打電腦已成為現代兒童最常見的休閒娛樂,再加上缺少適當的戶外運動,也導致學童近視比率,居高不下,國內學童的近視比例,在2005年首次超越了日本,成為亞洲第一。根據教育部九十六學年度視力不良率的統計,七歲學童的視力不良率為百分之十九點六,十二歲學童則高達百分之六十一點八。花蓮慈濟醫院眼科許明木醫師表示,斜視、弱視是學齡前幼兒最常見的視力問題,不透過檢查很難發現。據調查,平均每二十五名小朋友就有一人患斜弱視,尤其是兩眼視差較大,或高度散光的孩子,一旦錯過了七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就很難恢復。 護眼行動需要從小做起,除了多讓眼睛休息,許明木醫師建議,孩子要盡量少接觸傷眼的電子產品,每天補充足夠的深色蔬果,都有助於孩童的視力保健。今天晚上九點半至十點,許明木醫師也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中,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兒童視力保健問題。在節目中,曾為弱視問題所苦惱的小學生陳小妹及家長將現身分享他們的故事。同時也將有眼科團隊的醫師在節目中接受民眾電話諮詢,歡迎民眾踴躍來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