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當心未來腦瘤易上身!臺灣團隊以臺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追蹤12年後發現,年輕耳鳴患者未來罹患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族群的1.65倍,罹患惡性腫瘤的機會則是1.66倍。研究發現 耳鳴患者罹惡性腦瘤率增1.66倍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許多耳鳴的民眾最怕腦子裡長腦瘤,為了探討耳鳴者得腦瘤的比例是否真的較高,與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副院長、研究員辜美安共同研究。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針對20至50歲的年輕人與中年人,選取15819位耳鳴患者,4倍沒有耳鳴的人數對照組63276人,並校正年齡、性別、11種慢性疾病等因子後,從2000年追蹤到2012年,發現這些耳鳴患者,未來產生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這群人的1.65倍,罹患惡性腦瘤的機會則增加1.66倍。耳鳴雖是腦瘤危險因子之一 但發生率並不太高黃俊豪主任說明,50歲以上的成年人,因聽力退化造成耳鳴很常見,跟腦瘤關係比較低,但是年輕人鮮少聽力退化,一旦發生耳鳴,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早期徵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身體缺氧等情況,會增加惡性腦癌機率,也有其他研究者報告指出,頭部外傷、癲癇、抽煙、喝酒、常聽手機、電磁波等,也會增加腦癌機會。本次研究發現,耳鳴也是腦瘤的危險因子之一,雖然如此,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因為腦瘤的發生率不太高。根據黃俊豪主任的研究顯示,2001年至2012年期間,臺灣地區大於20歲的民眾,聽神經瘤的年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約2.66人得病,換算全國2300萬人,一年約有611名新發個案,女性發生率比男性稍高。耳鳴超過1週 最好就醫檢查耳鳴是一個複雜的疾病,症狀非常多樣化,需透過詳細問診,加上一些耳科、聽力學、平衡功能、影像學等檢查,醫師才能找到病患耳鳴的確切病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黃俊豪主任提醒,有耳鳴的民眾不必太過恐慌,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耳鳴聲,若是超過1周以上沒好,最好到醫院仔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另外,針對慢性神經性耳鳴,可考慮進行整合性的耳鳴舒緩治療,約近7成耳鳴病患明顯感覺耳鳴困擾大幅下降。呼籲民眾發生耳鳴時,不要聽信誇大不實的治療,以免受騙上當。

千禧世代年輕人 每天6小時壓力過大

千禧世代年輕人 每天6小時壓力過大#年輕人

(優和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8至25歲千禧世代的年輕成人,法律定義上已成年,但大多才正離開家或學校或成為社會新鮮人,他們在想什麼,你知道嗎?根據一項英國調查研究指出,英國年輕成人每天感到壓力過大的時間超過6小時,且1/10的人覺得沒有人可以一起討論心中所擔心的事。他們獨自面對自己的恐懼,年輕成人需求在過去幾年因為網路上線和離線壓力,以及社會變革而有很大的轉變,需要注意。英國調查發現 千禧世代年輕人85%覺得孤單這份由英國青年慈善組織進行的調查,針對英國1千名18至25歲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對金錢、外表等擔憂佔去這些年輕人許多時間,讓他們處在焦慮或壓力下。67%的人承認,過去生活中曾遇到問題,卻覺得沒有人可以依靠並提供協助;56%的人選擇獨自面對問題而未向他人傾訴後,出現更多的麻煩。同時研究發現,英國千禧世代經歷歐洲所有發達經濟體中(除了希臘外),最嚴重的收入跌幅,對「金錢」的憂慮也是年輕人最大壓力源,其他壓力源依序則是「對未來的擔憂」、「外表」、「體重」、「健康」等。雖然年輕成人感到擔憂的時間長,但覺得可以求助的對象平均僅有4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朋友平均有165位,卻仍有85%的人覺得孤單。同時超過40%的受訪者認為,社群媒體增加他們的擔憂和壓力,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社群媒體讓他們感受到更多要跟上每個人腳步的壓力。開始面臨經濟、人際壓力 以及社群互動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這個年齡層的年輕成人,有點類似英文中的「Transitional age youth」,因為剛好處在開始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也要開始接受經濟(如房租、水電瓦斯等生活開銷)和人際應對(不再是相對單純的校園環境)等壓力。加上現在是網路世代,大多數人在網路上可能還有想經營的社群及與網友的互動,若這群年輕成人不夠成熟或無法消化這些壓力與意見,社會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支持或資源來協助他們,是很重要的。社群上造成負面影響的人物 可選擇封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這群大學生和社會新鮮人,若在校園中可透過諮商輔導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尋求協助;社會新鮮人方面,職場應該要更友善,提供更多心理支持與問題解決的方案。職場心理健康需要公部門的政策與配套,年輕人未來遲早會成為社會的中堅,需要從預防著手及培養,提供實際協助。提醒年輕成人,面對網路大量訊息時,應該提升自己的辨識機制,最簡單的就是進行重複確認,確認訊息來源與真偽,而非一味相信。在網路上會對自己情緒造成負面影響的訊息或是人物,也可以選擇封鎖,避免影響自己。也提醒父母,年輕人求助時,無論是在哪方面,都不要讓年輕成人們覺得是被敷衍或塘塞,否則只會逼得他們遠離或躲回自己的無助孤獨,並沒有任何好處。

職場年輕人注意!11特徵你中了嗎?

職場年輕人注意!11特徵你中了嗎?#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將一連串報告中所浮現二十歲世代年輕員工的特徵及傾向,包含到目前為止大家對於年輕員工的不滿內容,整理出以下十一項重點:1)認真、優秀/工作認真、坦率、勤勉、語言能力佳、表達能力強。2)等待的態度/等待指示、等待教導、不會報告、聯絡、商量、不夠主動。3)自我實現志向/堅持希望的職業、自信過度、強調自我主張、希望馬上有結果。4)意願低/上進心弱、缺乏積極性、容易放棄。5)平面式人際關係/無法分辨上下關係、對長輩或上司不夠有禮貌、不跟上個世代的人來往。6)抗壓性弱/被斥責就意志消沉、抗壓性差、心靈空虛孱弱。7)躲避風險心態/不想承擔風險、不想負責任。8)沒個性/只求平安無事、以自我為標準、沒有幽默感、不成熟、自我設限。9)淡泊/客觀、達觀、漠不關心、不理別人的事、自我中心。10)淡如水的關係/不參加聚餐、對公司的忠誠度低、常換工作。11)重視個人時間/重視工作以外的嗜好時間或自我啟發的時間、準時下班。被動保守型特性 等待被指導、缺乏積極會被指為令人傷腦筋的年輕員工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其中一個類型是「保守被動型」。這個類型涵蓋的特性為等待的態度、意願低、平面式人際關係、重視個人時間等等,多數人的工作態度都屬被動型。早在十多年前,這種保守被動型員工就已經存在職場中。尤其是無法招募到優秀人才的冷門行業或中小企業,更常聽到類似以下的怨言:「不會打招呼」、「只會等待指示行事」、「說話口氣稍微嚴厲一點就哭」、「動不動就辭職」、「交待工作就以『不會』、『我辦不到』為理由拒絕」等等,這些是針對三十歲世代至五十歲世代的就業人士進行「就業觀調查」時,部分人士對於新人和年輕員工的印象所做出的回答。大學生人數激增 品質卻相對低落原因有好幾個,最根本問題在於大學生素質低落,九○年代大學生人數暴增就是背後主因。自一九三○年文部宣布在「大綱化」原則下改革大學教育,讓大學設置基準規則鬆綁,陸續有新學系和新大學成立。加上團塊世代的孩子們入學的關係,臨時實施增加大學招生人數的政策,雖然後來十八歲的人口數開始減少,大學招生人數增額的政策卻依然存在,沒有隨之改革。如果招生人數減少就會壓縮大學的營運,基於這個關係,導致大學生人數激增,品質卻相對低落。這些大學生在九○年代後期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本文摘自/世代崩壞很有事/好的文化)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

注意!年輕型失智恐晚3年確診#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輕失智者年紀輕輕就生病,提早退出職場對於家庭經濟影響大,一名照顧太太7年的教授張鎮華表示,由於太太照顧不易,除了犧牲了自己的工作機會之外,女兒也必須加入照護人力。年輕失智者在所有失智人口中佔較小比例,難以察覺因此通常會比老年失智晚2-3年才確診。事實上年輕失智症者為家庭砥柱,更需要社會支援及社會大眾以同理心對待。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 降低參與的機會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下被確診失智症者,推估台灣目前約有12,000位,男多於女、疾病進展速度快,較容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且對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失智症的社會福利資源幾乎都偏向於老年失智症,但年輕型失智者的特性與老年失智者並不相同。一般「瑞智學堂」參加者的平均年齡高達80歲,長輩們參與運動課程受到身體功能的限制,動機或成效較弱。這兩個世代,在體能、生活背景及文化認同有所差異,服務設計必然不同,然而失智社會資源多偏向老人,導致年輕型失智者缺乏認同感,因而降低參與的機會。年輕型失智確診不易 家庭照顧挑戰高比起因為老了、病了的老年型失智,年輕型失智及其家屬面對的醫療及照護情境更加嚴峻,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協助他們面對難關。由於社會大眾對年輕型失智認識還不足,以致延遲確診的時間,比起老年性失智症還晚2~3年才確診。年輕失智者的家屬面對失智者年齡尚未老化卻必須仰賴照顧時,心態不平,容易累積壓力;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的外表正常,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一旦行為異常,例如:隨手拿取他人物品、在公共場合喃喃自語或詞不達意、買東西未付錢、走錯廁所等,很容易遭來社會誤解眼光。衛福部科長張秀君表示,今年長照2.0已經把50歲以上的失智者納入服務,未來的政策設計希望把家屬和個案串連在一起,因為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更不是台北市的專利,希望政府和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將記憶會館的服務在全台灣複製出去,幫助廣大的失智者及早獲得幫助。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也是一起床就滑手機嗎?社群網絡方便,拍照打卡、互相留言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必備技能,根據 2016 年臉書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使用臉書的月活躍 用戶數已突破 1800 萬人,然而許多人常有被已讀不回、簡短訊息不小心造成誤會、甚至自己成為封鎖對象的經驗。研究指出,在社群網絡上過度渴求人際互動,恐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82%人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負面經驗根據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會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 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包含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的負面經驗,63%的參與者表示有過4次或4次以上的負面經驗,24 %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指出,在社群網絡上有負面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2 倍,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5 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 2.5 倍,經歷4次或4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不擅與人交際的人 容易過度仰賴媒體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不擅與人交際且課業表現不理想的青少年,渴求人際互動時容易過度仰賴社群媒體,因此除了上述的臉書負面經驗外,當自己得到負面回饋、成為被封鎖的對象、因發表不同看法而遭受批評時,也會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陳質采主任指出,許多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選擇在網路與人互動,卻不願意實際解決問題。建議父母在孩子情緒出現轉變時,不要以批評的方式勸阻,平時可以與孩子聊聊生活狀況,了解其交友對象。社群網路容易影響自信、隱藏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同儕、同事都有使用臉書,在上面發生的大小事情都會影響自我認知與自信,必須意識到的是,在臉書上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因此即便在臉書上有許多朋友,還是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建立人際互動。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認真刷牙仍發炎?年輕人小心

認真刷牙仍發炎?年輕人小心#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1歲的女性病人老是牙齦流血,總以為是火氣大或是睡眠不足,經過牙醫門診,口內檢查及放射線攝影的評估,發現口內牙齒已經部份被拔除,而牙肉腫脹流血、伴隨著動搖度增加,周圍齒槽骨也遭受破壞,診斷後確診牙周病,透過牙周基本治療並配合抗生素的服用後,接受牙周再生手術,讓破壞嚴重的組織重建。好發年長病人 只是其中1種奇美醫學中心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官語晨表示,一般民眾聽到牙周病,大多聯想到是屬於中老年人的疾病,其實牙周相關的疾病,根據1999年國際牙周病研討會的決議,共有8種分類,常見好發在年紀稍長病人的慢性牙周炎只是其中1種,李小姐的牙周炎稱作侵犯性牙周炎。沒有徹底將周圍的牙齒清潔慢性牙周炎簡單的說,是由細菌或牙菌斑堆積在牙齒周圍,造成組織發炎而破壞造成,基本上此牙周炎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因為慢性牙周炎破壞的速度相對慢,破壞程度與細菌量有關,因此往往好發年齡層以成年人為主,主因經年累月沒有徹底的將周圍的牙齒清潔。身體防衛系統當中的噬菌功能異常侵犯性牙周炎不同,其破壞的速度很快,因為侵犯性牙周炎破壞牙周組織之原因並非只是牙菌斑,而是身體防衛系統當中的噬菌功能異常,在門診當中常可發現病人年紀輕輕的,也都很認真刷牙,但牙周仍有嚴重的破壞,因這類型牙周病破壞的嚴重程度與細菌量不成相關性,除此之外,要注意侵犯性牙周炎有遺傳的傾向。牙周炎 易發生在30歲的年輕人侵犯性牙周炎又分為局部及廣泛性,局部侵犯性牙周炎好發在青春期,主要牙周破壞發生在第1大臼齒及門齒,而廣泛性侵犯性牙周炎易發生在30歲左右的年輕人,甚至有些在更年輕就出現了,除了影響第1大臼齒和門齒外,其他處多顆恆牙也有較廣泛的牙周破壞。

全台染愛滋年輕人居多 4成不到30歲

全台染愛滋年輕人居多 4成不到30歲#年輕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28日,本國籍愛滋感染者已超過3萬例,以不安全性行為感染者為最多,且近半數為年輕人感染,再再顯示此2族群仍為主要愛滋感染高風險族群。避免危險性行為 暑假防愛滋不能少疾管署分析感染危險因素,7成5民眾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比例最高,其次為注射藥癮者,約佔2成3;感染年齡層有43.4%,為20至29歲年輕人,佔所有年齡層最高,其次為30至39歲族群,佔32%。現正逢暑假期間,提醒年輕朋友,歡度暑假之餘,應特別注意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並採取下列正確防護措施,以避免感染愛滋:1) 慎選網路交友對象。2) 不與性生活史不明的對象發生性行為。3) 發生性行為時,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4) 不參加轟趴、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等危險性行為。5) 拒絕使用成癮性藥物,以免在意識模糊的情形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6) 發生未使用「保險套」的不安全性行為,可於72小時內至全國提供「非職業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之指定醫院,經醫師評估後,接受自費的抗愛滋病毒預防性投藥,並應每3個月或每半年進行愛滋病毒篩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