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斷層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電腦斷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室最近連續遇到兩名病患,都是突發性下肢癱瘓或痠痛,詳細檢查卻發現,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其中一名54歲男性,無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就在吃完晚飯後,突發感覺腹脹,合併背痛與雙側下肢痠麻,在家中一量收縮血壓高達200毫米汞柱,馬上前往該院就診,詳細檢查後亦懷疑主動脈剝離,馬上安排電腦斷層,並積極控制血壓,目前手術後已痊癒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趙君傑說,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而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便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心包填塞、休克且合併非常高死亡率,因此快速診斷、積極血壓控制,配合後續手術治療是拯救此類病患唯一途徑。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情形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也可能延伸到頸、胸部等等。如果疼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主動脈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頸部以及下巴,則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最有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

癌病患福音-螺旋刀影像導引 提高放射治療精準度

癌病患福音-螺旋刀影像導引 提高放射治療精準度#電腦斷層

隨著腫瘤醫學的日新月異,對於患者癒後有更好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也紛紛順勢而生,台大醫院螺旋刀放射治療中心正式開幕,影像導引斷層式加速器-螺旋刀(Tomotherapy),便是新發展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其特性在於可針對單一腫瘤、多發性腫瘤、或是多處性轉移病灶皆可同時治療的治癌利器,在螺旋刀加入後,必可使放射腫瘤治療變得更加完整而全面,因應病患病情的不同選擇更適合的放射治療技術。將放射治療近年來發展的多項新穎技術整合在一起,是螺旋刀最大的特性。螺旋刀同時具有影像導引(IG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融合比對分析、3D電腦優化治療計畫系統、以及自動品質驗證系統(QA System)等高階功能。在療程開始前,患者都必須先經過影像掃描獲取圖像後,利用3D電腦優化治療計畫系統來模擬運算,讓治療射束的角度及強度達到最佳化,使得腫瘤組織能接受到所需的放射劑量,同時讓正常組織的劑量儘可能降低,以減少放射治療副作用的發生機會。病患在每一次治療之前,會接受螺旋刀內建的電腦斷層系統掃描,利用先進的影像融合比對系統來分析其治療誤差,並作即時的誤差校正,因此可大幅提高治療的精準度,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技術,螺旋刀可真正達到所謂影像導引(IGRT)的效果。與一般的強度調控(IMRT)治療技術相比,螺旋刀所使用的是360°線性超高速多葉準直儀,射束的數目及角度的選擇性較大,能讓射束精準打在腫瘤上,而儘量避開周邊的正常組織。另外,螺旋刀的治療範圍較廣,可在一次治療中涵蓋160cm的範圍,因此對於多發性的腫瘤或轉移性病灶,不需要像傳統治療方式一樣,得治療一個部位完成後再接續另一個部位的治療,螺旋刀可在一次治療中同時處理身上不同部位的腫瘤,因此對於大面積或多發性病灶的患者,是目前較好的選擇。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電腦斷層

心臟病長期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光在2006年,便有一萬三千人因心臟病死亡,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為脂肪和鈣質沈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當動脈鈣化與斑塊太過嚴重時,心臟肌肉便會缺氧、壞死,稱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放射診斷科-林哲弘醫師指出,要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問題,以往多半依賴心導管檢查,但在64切面立體電腦斷層攝影問世後,無需插管、住院,只要閉氣一次(約15秒),即可掃描完心臟,成為除了心導管外,唯一可以看清楚冠狀動脈的檢查方式。電腦斷層的心臟檢查分兩類,可同時進行,一是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不須注射顯影劑,非侵襲性,可以迅速了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狀況,藉以判斷未來心臟病發的危險。第二種心臟檢查須施打顯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顯影,準確度和傳統心導管一樣,而其優點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偵測動脈內含脂肪的「軟斑塊」,這往往是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早期診斷治療,有助於控制不確定的發病風險。另外,癌症已多年蟬連十大死因首位,肺癌則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06年便奪走全台約五千人生命。以往的肺癌篩檢多依賴胸部X光,但受限於肋骨、心臟的阻礙,僅能偵測約一公分的病灶,而與油煙有關的肺腺癌,相當比例在此時已轉移,治療效果有限。林哲弘醫師表示,利用64切面電腦斷層進行肺部檢查,不但輻射劑量低,無侵襲性,只需閉氣不到10秒鐘即完成掃描,可偵測微小病灶,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且透過電腦處理,可產生立體的肺部影像,提高肺癌偵測,方便日後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