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

掃墓做好保護措施 避免恙蟲叮咬感染

掃墓做好保護措施 避免恙蟲叮咬感染#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清明節將至,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依據疾管局歷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於4-5月間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以避免感染恙蟲病的機會。恙蟲病為經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蟎(恙蟲)叮咬而感染,動物宿主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落入經過之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劉建廷局長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至山區或野外活動時,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如需進入草叢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等保護性衣物,皮膚暴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的驅蟲劑,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可減少感染的機會。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恙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局指出,我國今年截至3月18日為止,有42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清明掃墓時節將至,提醒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防蚊液(蚊蟲忌避劑),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作好保護措施即可減少感染的機會。疾管局資料顯示,101年有4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99至101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各縣市均有病例分布,每十萬人口平均發生率以連江縣、金門縣、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等縣市較高。恙蟲病病例於4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上升,7月時到達高峰。該局提醒民眾,如因戶外活動需進出或接觸草叢環境,應落實自我保護措施,避免感染恙蟲病。 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病原體之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蟎之動物宿主以鼠類為主,且恙蟎幼蟲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叮咬經過之動物或人類。通常在被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eschar),潛伏期通常為9至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會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疾管局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南投12例恙蟲咬傷 戶外活動做防護

南投12例恙蟲咬傷 戶外活動做防護#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從事戶外活動要當心了!近來除了要避免病媒蚊叮咬之外,南投縣更傳出遭到「恙蟲」咬傷的案例,自今年起至今通報恙蟲確定個案達12列,請縣民做好防護設施及剷除雜草避免恙虫附著叮咬、並進行滅鼠以預防恙蟲病發生。通常在被具傳染性的恙虫叮咬的部位形成特有的洞穿式皮膚潰瘍型焦痂。這種急性的熱病在9~12天的潛伏期之後發生,伴隨有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 恙蟲病(Scrub Typhus)由立克次體引起的疾病,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通常也伴隨有咳嗽和用X光偵測有肺炎的現象。若不用抗生素治療,發燒約可持續14天。在未經治療的病例中,依其地區、立克次體株和曾否暴露於疾病等情形,致死率為1.0~60.0%,而且在老人中較高。人常在由立克次體、蟲媒和適當囓齒類動物共同存在遭致感染。人的感染機會和職業以及在感染地區的活動有關,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但無法終身免疫。 南投縣衛生局提供以下預防恙蟲的方法為:包括在戶外時著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並每日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發現手、足等部位有被咬的傷口,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物質的軟膏,減低發病;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有效的環境衛生用藥;剷除雜草,尤其在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虫密度;於恙虫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人類暴露於恙虫的感染機會。

恙蟲病流行季節至 做好防護避免感染

恙蟲病流行季節至 做好防護避免感染#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蚊蟲孳生, 恙蟲病又稱為叢林斑疹傷寒,是經由遭受立克次體感染的恙蟲叮咬而致病,常被叮咬的部位為人體足踝、腰部和腋窩等衣物緊貼處,一經叮咬可潛伏期約9-12天,恙蟲叮咬處多會出現潰瘍性焦痂,產生局部淋巴腫大、持續發燒、頭痛、全身紅疹、肝功能異常、嚴重貧血及白血球或血小板降低,給予正確治療可於1-2天內消退燒,若延誤治療,死亡率高達3成。台東縣及離島(蘭嶼、綠島)屬於恙蟲病的流行區域,又恙蟲的活動期主要是在夏季,而民眾在夏季也較易從事戶外活動,恙蟲多出現在高溫潮濕雜草叢生處,本局提醒民眾,於野外旅遊或工作時,應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最好穿著長袖衣褲及長靴,避免皮膚暴露,如須進入恙蟲猖獗地區活動者,應在皮膚處塗抹趨蟲劑,並每4至8小時重施一次,離開易感染地區後應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並仔細檢查有無被恙滿幼蟲叮咬。台東縣衛生局提醒,當您有不明原因發燒超過五日以上,或出現不明原因的斑丘疹、結膜充血、頭痛、嘔吐時,且最近曾至易感染地區的郊外旅遊時,應主動告知醫師,以利早期診斷及治療。

正值恙蟲病流行季節 注意防範小撇步

正值恙蟲病流行季節 注意防範小撇步#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澎湖縣今年於3月份起陸續出現恙蟲病病例,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底止,澎湖縣接獲通報28例疑似病例,其中15例經檢驗後確診,確定病例數為前3年同期平均值的3.5倍。 恙蟲病感染途徑為在高溫潮濕且雜草叢生處,人若至該處活動則易受恙蟎侵襲而致病。依據學術研究單位在澎湖的調查,地里恙蟎的孳生環境為茅草、珊瑚礁牆(硓咕石)之基部、銀河歡、甘薯田及花生田等。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鄭局長鴻藝表示: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恙蟎)叮咬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此種疾病不會由人傳給人,目前尚未有疫苗;由於恙蟲之幼蟲主要以鼠類為其宿主,因此消滅鼠類有助於防止恙蟲病傳播。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eschar),潛伏期長為9至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 因此,澎湖縣政府衛生局呼籲防範恙蟲病小撇步: 剷除雜草,特別在住處附近、村莊內外,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處,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應先剷除,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蟎密度減少恙蟲棲息場所與密度。除草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實施滅鼠工作,尤其是老鼠出沒的田地、草地。做好個人防護,在野外旅遊或工作時﹐請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不要在溪溝邊、草地上坐臥休息。不要在草地、灌木上晒晾衣服、被褥。 離開草叢、野地或菜園後,儘快換衣、洗澡或擦澡,重點擦洗腋窩、腰部、鼠蹊部等皮膚柔軟部位,並換洗全部衣物,可減少被恙蟲叮咬機會。

盡量穿著長袖衣褲 以免遭恙蟲咬傷

盡量穿著長袖衣褲 以免遭恙蟲咬傷#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炎熱,也是許多蚊蟲孳生的季節,台東縣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接獲通報恙蟲疑似病例共77例,經檢驗確實為恙蟲陽性確定個案有25例,衛生局特別呼籲鄉親注意居家環境衛生,避免至草叢玩耍。 這種傳染病是被具傳染性的恙螨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這種急性的熱病在9至12天的潛伏期之後發生,伴隨有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腫大等症狀,通常在被恙螨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特有的洞穿式皮膚潰瘍型焦痂。發燒一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通常也伴隨有咳嗽和用X光偵測有肺炎的現象,若不用抗生素治療,發燒約可持續14天。在未經治療的病例中,依其地區、立克次體株和曾否暴露於疾病的情形,致死率為1至60%,但若經正確診斷適當用藥則死亡率可低於1%。預防保健方法:1.利用個人預防方法,避免被具感染性的恙螨附著叮咬:包括穿著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若在高危險地區則最好噴灑防蚊液於皮膚表面,並每日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發現手、足等部位有被咬的傷口,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物質的軟膏,減低發病。2. 消滅恙螨: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有效且合格的環境衛生用藥。3.剷除雜草:尤其於住宅附近、道路兩旁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螨密度。4.於恙螨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感染恙蟲病的機會。5.若民眾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的暴露史。 

雨後的恙蟲危機 做好自我防範措施

雨後的恙蟲危機 做好自我防範措施#恙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歷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於4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尤其以金門縣、臺東縣、花蓮縣及澎湖縣等縣市病例數較多。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最近恙蟲病通報病例有急遽上升趨勢,因春雨過後四處雜草叢生,民眾或部隊倘若進行雜草剷除或在郊外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衛生局疾病管制科呼籲民眾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以降低感染恙蟲病的機會。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鄭局長鴻藝表示: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蟎(恙蟲)叮咬而感染,此種疾病不會由人傳給人,目前尚未有疫苗。動物宿主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落入經過之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務必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在郊外活動時,請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如需進入草叢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靴等保護性衣物;皮膚暴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驅蟲劑(含化學成分DEET),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剷除住家周圍、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草叢區域的雜草,並封住鼠洞及空隙;居家環境保持清潔,食物收藏妥當,以避免鼠類孳生,可減少感染恙蟲病的機會。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郊遊踏青 長袖衣褲、驅蟲藥防恙蟲

郊遊踏青 長袖衣褲、驅蟲藥防恙蟲#恙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漸漸回溫,又到了春暖花開,適合踏青郊遊的好時節,不過衛生署可要提醒,民眾若至郊區出遊,陶醉於大自然明媚春光時,也別忘了在接觸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應做好防護措施,避免恙蟲病上身。 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螨幼蟲(恙蟲)叮咬而感染。主要感染原因為接觸郊區、山區草叢環境,潛伏期6至21天,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一週後軀幹上部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並擴展至四肢,且恙蟎叮咬處會出現無痛性焦痂。疫情通常在4~5月間會開始成急遽上升,7月時達到最高峰,病例的年齡分布主要是20歲以上成年人,以20~29歲病例數最多,40~49歲次之,依據1998年至2011年的疫情分析顯示,全國各縣市均有分佈,尤以離島及山區縣市(金門縣、澎湖縣、花蓮縣、台東縣、南投縣)病例數較高,100年本(南投)縣有15例確診。     衛生局提醒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如需進入草叢應穿著長袖衣褲和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驅蟲劑,避免恙蟎叮咬。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就可減少感染的機會。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