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照顧手冊
台灣地區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20-40歲間的人,而胃潰瘍的好發年齡介於40-60歲。男性的好發率與女性相同(男:女=1:1) 。消化性潰瘍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
‧胃酸及胃泌素分泌過多:胃酸及胃泌素會侵蝕胃壁,引起潰瘍。
‧胃黏膜血流供應不足,上皮更新能力不足。
‧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在人體胃腸道內產生毒素而傷害胃黏膜,可能是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飲食習慣不良:暴飲暴食、無定食定量、咀嚼不夠、進食太快。
‧不適當的食物: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藥物的刺激:有些藥物長期使用對胃黏膜會造成明顯的破壞。
‧情緒及心理壓力:當一個人憂愁、憤怒、焦慮或悲傷時,會使胃黏 膜的血液循環不良,致使胃蠕動及胃液分泌減緩。
‧抽煙及過度飲酒。
‧遺傳因素、血型O型及有家族史。
‧季節交替之際或寒冬時易復發。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飢餓時會痛,進食後疼痛減輕,胃潰瘍則在進食後半小時會引發上腹疼痛。
‧發生出血時,會嘔吐咖啡色的東西或嘔鮮血。
‧發生出血時,大便會變成黑色或柏油狀。
【消化性潰瘍的合併症】
‧出血:發生出血時病人會嘔血、嘔吐咖啡色物體或解黑色大便,嚴重時會心跳加快,冒冷汗,血壓下降,頭暈,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及昏倒休克,此時應立即就醫。
‧胃穿孔:病人突然發生上腹部持續劇痛,此種劇痛常擴及下腹部,需要手術治療。
‧幽門阻塞:因胃潰瘍處結疤而導致病人噁心、嘔吐、吐出消化不完全的食物,進食後上腹部會痛,需採手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飲食原則》
‧定食定量,少量多餐:讓正餐之間有食物中和胃中的胃酸,避免使多餘的胃酸腐蝕胃黏膜。可選擇蘇打餅乾、三明治或牛奶。
‧細嚼慢嚥:使食物能與胃液充份混合,便於消化吸收。
‧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為減少潰瘍病人的黏膜再受傷害。
‧應避免飲用酒類飲品、咖啡、濃茶及可樂。
‧ 烹調時少用辣椒、胡椒、芥茉、咖哩、沙茶醬、生蒜。
‧太甜的食物:因會刺激胃酸分泌,例如紅豆湯、綠豆湯。
‧食用適量的脂肪:用以抑制胃酸分泌及胃腸蠕動,但油炸食品不宜食用。
‧進餐時保持心情愉快,進食後要休息片刻。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低胃分泌物的酸度,防止胃或腸壁繼續受到侵蝕,從而幫助潰瘍的痊癒。遵照醫師處方按時服藥是治療的上策,不可自己改變服藥時間、減少藥量或停止服藥。
‧制酸劑:能中和胃酸、減低疼痛及保護黏膜,例如胃乳片、胃乳液等。
‧黏膜保護劑:可阻止胃酸及胃蛋白脢擴散到潰瘍黏膜區,在潰瘍處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胃壁。
‧組織胺拮抗劑:可減少胃壁細胞分泌胃酸,防止胃腸壁受到侵蝕。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
‧抗生素:可殺死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
(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 北醫內科醫師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