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低落、倦怠 36萬學子好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月正逢畢業潮,不少學生面臨升學或找工作的壓力,而當中對自我期許或外在環境壓力也成為現代年輕人沉重的心理負擔。根據衛生署統計,18歲以上罹患憂鬱症約有30-36萬人,年輕學子因持續在高壓環境的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更是持續攀升。醫師提醒家長,家中孩子若有情緒憂鬱症狀,開始出現逃避上學、失去活力等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那就可能是因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的「憂鬱倦怠」,嚴重恐會影響生活與學習,家長可不得不慎。
多巴胺分泌不足易引起情緒沮喪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說明,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精神壓力、心理或社會等因素,而人的性格與體質則是引起憂鬱症的主要原因。洪醫師解釋,憂鬱症就像是心的感冒,容易持續兩週以上會出現情緒低落、莫名哭泣、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及倦怠等症狀。事實上,憂鬱症也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進而引起情緒沮喪、負面思考、體力不濟、睡眠及胃口異常等症狀發生。
憂鬱倦怠若無積極治療恐惡化憂鬱症狀
洪櫻娟表示,憂鬱症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後,約有7成患者常抱怨仍有倦怠症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症狀複雜,大部分患者接受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雖改善情緒低落問題,但憂鬱倦怠的相關症狀卻無法改善,再加上因不是外顯症狀,所以常被輕忽。事實上,憂鬱症患者在良好的控制下通常都能有正常的社交生活,若有倦怠症狀,身體則會出現如疲倦、沒有活力、虛弱等感覺,一旦活力下降,則會抗拒社交活動、上學、工作,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導致生活和人際關係經營不善,若沒有積極治療,還可能會加劇憂鬱症惡化甚至提升憂鬱症復發機率,對於倦怠症狀不得不慎。
洪櫻娟呼籲民眾,憂鬱倦怠症狀有時不易被察覺,親朋好友應多留意觀察,若發現身邊的人開始出現生活習慣反差,就有可能是無法解釋的倦怠所引起,建議可先透過「疲勞相關認知及功能障礙快篩問卷」了解自我狀況,並儘速就醫諮詢。提醒民眾,憂鬱症最佳的治療方式還是需搭配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但因憂鬱倦怠症狀較為頑固,所以心理治療效果有限,因此建議若留意到自己有倦怠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是因憂鬱症引起,並針對倦怠症狀的藥物進行治療,增加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幫助改善疲勞並提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