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沒煩惱 反而使你不開心
美國歌手巴比.麥菲林(Bobby McFerrin),在〈不要煩惱,開心就好〉(Don't
Worry, Be Happy)中唱道:「每個人的人生一定會遇到一些麻煩,當你擔憂時,你的麻煩就會加倍。不要煩惱,開心就好。」
圖書館裡滿是教人快樂的書,光在德國,就有超過十萬本談快樂的出版品,其中許多書,甚至保證讓人得到終極快樂。不過,我發現有些圖書館借閱書,只在最初幾頁明顯被認真讀過,應該說認真研究過,出現劃線、折角、貼自黏標籤等痕跡。但是之後幾個章節就沒了,後面的書頁看起來跟新的一樣,這變化如此突兀,只代表了一種可能:這本書被憤怒地閤起,並扔在角落了。
坦白說,所謂的「快樂指南」忘了每個聰明人所應該考量的:
• 我們活在世上不單是為了快樂;
• 生活本有高低起伏;
• 悲傷與快樂彼此交錯出現,才會讓美好的時刻顯得更美好;
• 讓每種痛苦盡量迅速且有效地消失,是種錯誤迷思;
• 所謂的幸福世界,是有裂縫的;
• 只有平淡的幸福,才是不打折的幸福。
尋常、不假思索的快樂者,總是容光煥發,自信滿滿,沒有疑慮。他到底怎麼了?他不知道,但也許他有感覺──少了什麼!追求萬事都應該快樂的人,永遠不會曉得漸漸減輕的痛苦、被滿足的飢餓感、總算有正數結餘的帳戶是何等滋味。缺乏不幸的經歷、命運的作弄、人生的低潮或是一段艱辛的歲月,他不會知道什麼叫做安慰、感恩、和解、釋懷或鬆一口氣。
他又怎麼會知道?唯有當人曉得生活中各式各樣且不公平的面貌時,「好」才能從「壞」中顯現,「好」才會變得「更好」。就像只有戰勝恐懼,才能被稱為勇敢。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漢,最後只能哭著從行動中退敗下來,毫無其他選擇。
科學家們發現,有兩種人並不像一般人猜想的那般不快樂:癱瘓者和老人。根據調查,他們經常覺得現在比幾十年前更能「感受」快樂。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不論是愛情、初生孩子、旅行、成功,甚至金錢,都不如預期般「令人」快樂。
人生一定要成功,這樣強迫性的想法,當然會造成許多不耐煩、失望及不滿足。對多愁善感者來說,成功的一天甚至是成功的當下,就足以滿足他了。害怕錯失某個有利時刻、沒抓住機會、沒撿到便宜貨、沒閱讀或遵循一本指南或手冊,而讓汲汲追求快樂的人,寢食難安。
光是在晴朗的週日,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游泳、騎單車或烤肉的想法,就可以令他抓狂。他無法獨處,不能待在家裡,不花時間沉思,因為這樣做,只會讓他變得多愁善感的。或許有人會如此辯駁:「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中,甚至提到『追求快樂』為天賦人民的基本權利。」但快樂的權利和追求快樂的權利,卻不太一樣。再說,幸運(快樂)兒的相反詞是倒楣鬼,可不是多愁善感者。
純粹、閃閃發亮的快樂的確有,但總不持久,這就是這種「快樂」的魅力。多愁善感者深知這一點,於是他戒慎、驚喜地享受這種時刻。他的感受會輕易被已知的失望、畏懼的失落及預見的終點所打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減低他的快樂感,反而使它更加豐富。
巴伐利亞的音樂創作人史密特鮑爾(Werner Schmidbauer),曾寫過一首極為成功的歌曲〈我是當下的蒐集者〉,歌詞中描述他所蒐集的美好時刻,並以一睿智箴言作結:「最棒的是,在你發現那時刻時,它已然結束。」
(本文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
(摘自/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