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然像中邪?一窺大腦快樂的秘密
如果刺激點適當,動物便會按個沒完,甚至每小時達數千下,而且對其他的誘惑(如美食和異性)也毫不動心。牠們追求自我刺激如此專注,想必是因為這個刺激替牠們帶來極大的快感。因此,研究人員將這刺激點稱為「快樂中心」。
• 情緒是經過大腦調配的心智狀態/
所謂「快樂」,其實只是人們主觀上給予的情緒標籤,動物的實際感覺如何?仍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發現掀起了一股人體實驗的熱潮,不少人利用精神病人和癌症末期的病人,進行與動物同樣的實驗,獲得的結果,的確有消除緊張和愉悅快感,但尚未發現有「快樂得不得了」的情形。受試者有的說感覺到心靈超脫、飄飄然的感覺,有的說好似中了邪,說不出來的快感……,後來因為以人體做實驗違反醫療倫理,所以停止了這種測試。
有些學者對於這一種由刺激帶動神經系統的運作,認為和所謂「酬償」和「懲罰」學說不太相關,所以不主張使用﹁快樂中心」這個稱號,但在學術界大家卻已習慣使用這個詞了,所以很多書籍文獻中還是時常可以見到。
大腦裡實際上沒有獨立的「快樂中心」。大腦皮層下面的邊緣系統是產生情緒(包括快樂)的所在,但基本上,只是由「好」和「壞」兩種基調來變化而已。當訊息傳到大腦額葉,可以調配成各種複雜的心智狀態,而我們所感知的快樂,只是各種心智狀態中的一種而已。
• 生活態度才能創造真正的幸福感/
形成快樂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身體無不適感覺,無負面消息、處境狀況良好,有回饋、有意義(例如得到獎金或獲得表揚)。生活中三個條件要都同時湊上並不容易,所以有人就想些邪門歪道,發明什麼「快樂丸」等藥物來刺激大腦,其實這是在混亂大腦。
用藥物或其他外力的方式尋求快樂,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副作用很多。倒不如培養樂觀情緒和正面思考的習慣,對生活物質要求不要太高,知足惜福,工作努力,踏實肯做,這才是追求大腦自發性快樂的不二法門。
(本文摘自/大腦,你在忙什麼?/方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