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

2017/9/13(2022/3/15 7:57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含蓄意自我傷害)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7.0%),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45.7%)。另根據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一件兒少自殺案件背後一定有複雜的因素,家長平時一定要保有敏銳觀察力才能預防事件發生。

兒少自殺外顯5種特徵 家長、師長要注意

近日台南市一名國三生因得不到iphone手機竟喝清潔劑自殺、新北市一名15歲學生更因課業壓力大墜樓亡。根據衛福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3.1%的兒童與青少年過去6個月內曾有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有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常見下列5種特徵:

1) 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3個月以上)覺得沮喪。

2) 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

3) 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

4)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

5) 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

把握同理心原則 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少自殺事件仍不時傳出,除應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適應狀況。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協助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

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