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者遺族」就是指因認識的人自殺而感到痛苦的人,在自殺者的告別式,這種哀悼故人的第一階段,對遺族們來說卻是崩潰的開始。韓國自殺者遺族哀悼諮詢專家、臨床心理師高璿圭於《你值得好好悲傷》一書中,以溫暖如擁抱的文字,對自殺者遺族輕柔絮語,幫助們面對悲傷情緒,好好療癒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殺者遺族」就是指因認識的人自殺而感到痛苦的人,在自殺者的告別式,這種哀悼故人的第一階段,對遺族們來說卻是崩潰的開始。韓國自殺者遺族哀悼諮詢專家、臨床心理師高璿圭於《你值得好好悲傷》一書中,以溫暖如擁抱的文字,對自殺者遺族輕柔絮語,幫助們面對悲傷情緒,好好療癒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母親節將近,除了吃大餐、送禮慰勞辛苦的母親,不妨更多地分擔憂勞,讓媽媽適時紓壓!英國研究發現,女性上班族憂鬱症風險明顯較高,負面情緒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影響到別人,若不幸導致輕生悲劇更令人不勝唏噓。 「憂鬱」與「憂鬱症」大不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憂鬱症是多病因疾病,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個面向,並非一般遇到壓力時所引起的暫時性憂鬱反應。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約男性的兩倍,尤其中年階段內外夾攻,上要照顧父母公婆,下要養育兒女,特別容易發病。 憂鬱症又可分為持續性憂鬱症(舊稱輕鬱症)與鬱症(舊稱重鬱症),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負面情緒持續兩年,好轉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心情持續低落,稱為持續性憂鬱症(輕鬱症)。 持續出現憂鬱心情,或失去興趣、喜樂,持續2週或更長的時間,會干擾睡眠、飲食、活力以及享受過去喜歡活動的能力,稱為鬱症(重鬱症)。 留意重鬱症病友自殺3警訊 鬱症病患,常承受較高的自殺風險。李信謙醫師指出,從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是慢慢推進,自殺前大多會透露警訊,面對鬱症病友,若能及早發現下面3警訊,有望阻止憾事發生。 表達頻率變高,反覆述說自殺的念頭。 開始有預備動作,可能自殘、買炭、囤積藥物。 情緒突然轉變,原本情緒低落卻積極想做些什麼;原本可以上班、接送孩子,突然間不做任何事。 憂鬱症雖容易慢性化,但透過藥物、心理諮商、緩解壓力等,仍有好轉可能。國外研究指出,目前仍有約3成不適應藥物、或對藥物沒有反應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他們的自殺高風險也比其他憂鬱症病患來得高。針對難治型憂鬱症目前在國內有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及鼻噴劑型藥物兩種選擇。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是利用電磁原理,用非侵入方式產生電波刺激大腦,改善腦迴路活性,研究顯示對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身心疾病、以及失眠、神經性耳鳴或失智症等皆有療效。在國內則可使用在難治型憂鬱症。 鼻噴劑是利用改良過的化合物,降低成癮性與副作用、在固定劑量下產生療效。因藥物安全監控,目前仍需在醫院或專門診所,經過專科醫師評估後使用,而用藥後也須在醫院或專門診所休息兩小時觀察,監控包含血壓等生理變化。 照顧者應適時向外求助 李信謙醫師分享臨床治療經驗,一名45歲的女士,過去曾有兩次鬱症發作。半年前,因鬱症復發,出現自殺意念企圖上吊,家人緊急送醫但拒絕住院;返家後仍意圖燒炭,再度就醫卻仍衝動想跳樓。由於患者一心尋死,經一般藥物治療未見改善,經與家屬討論後予以鼻噴劑治療。 患者第一次在醫院接受鼻噴劑治療後便入睡,晚上能散心走動,心情稍微好轉;雖然第二、三天情緒仍出現往下掉的情況,但再次給藥後,情緒明顯穩定。出院後持續服用抗憂鬱藥物,現狀已穩定回歸正常生活。 別讓照顧者成為憂鬱症候選人!李信謙醫師指醒,長期陪伴重鬱症家人,對照顧者而言,體力與心理上都有極大負荷,不妨適時向外求助,避免獨自承受。陪伴者也可以進行心理諮商,重獲支持力量。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22日晚間,被發現於台北士林區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據媒體報導,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研判為久病厭世,家屬對此解讀並無異議。當晚妻子報案後,警方在客廳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我上樓了」,成為朱銘的最後遺言。
藝人艾成驚傳墜樓身亡,據媒體報導,艾成生前患憂鬱症纏身,15日最後在個人臉書上留下疑似心情低落的感嘆,卻終究無法挽救憾事發生。但若身邊親友有人得憂鬱症,我們該如何察覺他是否有自殺念頭?又有哪些做法能幫助他們度過生死關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北市衛生局公布2020年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慢性疾病就佔了七項,每100人中約有64.5人死於慢性疾病,癌症則連續49年居首,十大癌症死因又以肺癌連續35年蟬聯榜首,女性乳癌列居次。15至24歲青少年首位死因是自殺,25歲以上成人首位死因則是癌症。2020年台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7196人,比2019年減4.6%(828人),死亡者年齡中位數為80歲,較全國77歲為高。標準化死亡率是每十萬人口289.6人,低於全國標準化死亡率390.8人,是全國22縣市中除金門縣之外,標準化死亡率最低的縣市。死亡率男高於女 高血壓疾病增最多若依性別觀察,台北市死亡人數、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都呈現男高於女,兩性死因前五名皆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男、女性標準化死亡率分別較前一年減6.6%及減6.1%,其中增幅最顯著分別為男性高血壓性疾病增32.7%,女性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癡呆症增7.8%,而減幅最大為男性肺炎減19.3%,女性事故傷害減23.3%。十大死因第一名是惡性腫瘤(29.9%),其餘依序為心臟疾病(16.3%);肺炎(9.1%);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4.3%);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7%);高血壓性疾病(2.4%);事故傷害(2.1%);自殺(1.8%)。若與2019年死因統計比較,高血壓疾病上升2名至第8名,自殺上升1名至第10名,事故傷害則退居1名至第9名。平均每天14人死於癌症 肺癌蟬連癌王癌症死亡人數為5146人,平均每天約有14人死於癌症,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96.1人,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2.4歲。十大癌症死因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依序為女性乳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肝和肝內膽管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前一年相較,卵巢癌前進2名至第8名,口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別退後1名,至第9名與第10名。十大癌症死因中,卵巢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女性乳癌標準化死亡率都比2019年增加。依年齡層觀察,2020年台北市15至24歲青少年死因前三名分別為自殺(28.4%)、事故傷害(25.7%)及惡性腫瘤(9.5%)。25至44歲壯年則以惡性腫瘤(28.2%)為首、心臟疾病(14.5%)及自殺(14.1%)次之,45至64歲中年仍以惡性腫瘤(46.0%)居首、心臟疾病(14.7%)及腦血管疾病(5.3%)次之;65歲以上老年則以惡性腫瘤(26.9%)、心臟疾病(16.9%)及肺炎(10.8%)分列前三名。北市衛生局提醒,癌症已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3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之首49年,民眾若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等生活型態,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先生將頭深埋在雙膝間,無聲的淚水伴隨悔恨地語氣說著,「我真的好想死!我一直以為一個好男人就是拼命地賺錢養家、讓妻女溫飽、衣食無缺就是好先生好爸爸!結果打拼十幾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卻讓我覺得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點都不了解我的痛苦!」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為3864人,其中45-64歲中年族群佔38.4%,在這群人中男性又佔5.4%。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2020年45-64歲中年男性進行自殺通報原因分析發現,前三大原因為: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問題(50.1%),情感、家庭及夫妻問題(42.9%)及職場工作及經濟問題(27.4%),且有42.5%合併兩種以上原因,表示中年男性自殺意念成因複雜多元。長期關注男性身心健康議題的張老師基金會「城男舊事心驛站」黃重仁主任表示,男性長久以來被灌輸要「堅強」、「勇敢」、「有擔當」等,以至於容易忽視自己的情緒反應與需求。隨著性別平權的倡導,男性除了負責家庭部分經濟來源,在家事分擔及子女照顧的期待也逐漸升高,「新好男人」的風評令人嚮往,但過度壓抑情緒,而未尋求協助及抒發,將招致自我傷害,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呼籲中年男性及年長帥哥們,運用「好家在」原則,參與「好家在」活動,讓我們一起找回你我的那個「好家」:「好」的溝通是成功的一半:很多男性在工作事業上表現亮眼、受到部屬尊崇、長官愛戴,但回到家裡,卻被家人批評得一無是處。家人間有效的溝通將有助於情感交流及相互了解,透過雙向溝通及正向鼓勵,將化解家中緊張的氣氛、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有助於各個家庭角色功能的發揮。「家」比你想像中更重要:家是愛與共同生活、互相關心的地方,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越多,家人間的緊密、婚姻的幸福感及親子的穩定性就越好。家庭成員也會因應家中氛圍及親密關係學會付出與犧牲,而互相關愛扶持成長。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我們常因他人的批評與評論而否定自己,忽略自我價值;從現在開始學著將自我肯定的基礎放在自己的生活目標上,做好自己該做的,按部就班完成,並學會肯定自我,不被他人的評價牽著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上課鐘聲響起,從假期返回校園的孩子,是燦笑還是憂愁?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2020年24歲以下青少年自殺通報資料發現,台北市國中及高中職學齡青少年於每年開學季期間,自殺通報案件量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顯示「開學」這檔事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困擾及親職間的衝突,讓孩子很blue。沒完沒了的考試、補習及人際衝突 孩子壓力不輸成年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不少學生反映在寒暑假結束前,出現焦慮、失眠、易怒等身心反應。就讀國中的小美表示,寒暑假可以待在家裡,不用處理班上小團體的人際角力,也不用被父母盯成績排名和幾點起床,自殺想法減緩許多,但一想到開學後種種壓力源會再次出現,仍感到無力。從舒適的被窩變成壓力鍋,青年學子得重新回到規律作息、沒完沒了的考試、加上補習班、競爭、人際衝突等,壓力著實不輸成年人。根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分析109年24歲以下群體自殺通報資料發現,自殺行為前三大主因為精神/心理健康(約50.9%)、家庭成員/親密關係(約57.9%)及學校適應問題(約22.9%)等因素。因應開學季,羅惠群提供家長4點「超前部署」的撇步,協助孩子愉快面對開學:作息部署:習慣需要時間養成,因應開學後需要早起,家長可提前1至2星期逐步規範孩子的起床、就寢時間,降低早起引發的心理不適。建議在訂定規範前可與孩子充分討論,引導孩子理解規範的益處。包容部署:從放鬆的假期生活回到高壓的校園環境,孩子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過程中多少「出槌」。開學初期出現遲到、忘了帶課本、不想準備考試、待在角落不跟同學聊天等行為,此時家長的包容與支持很重要。由於開學本身即帶來焦慮,家長在孩子出錯時,宜以鼓勵、關心代替指責,避免親子衝突成為孩子開學的額外壓力。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孩子會自動校正,回到常態表現。亮點部署:在學期間,孩子最喜歡什麼呢?無論是同儕打鬧、考高分、打球、追劇還是某位老師,家長可多方觀察孩子平日放學後,最常提起的「亮點」,傾聽亮點之於孩子的意義。收假前與孩子一同回顧亮點,鞏固上學的意義感。 資源部署:若發現孩子開學前後出現高程度的心理不適,好比睡眠習慣巨變、緊張不安、暴躁易怒、憂鬱心情、自信心低落及出現自殺想法,務必尋求專業協助。台北衛生局結合台北市醫療院所及心理衛生服務單位,建構校園醫療網絡,讓學校與家長可就近尋求醫療協助,以完善照護孩子的精神與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阿妮原本是個開朗活潑的女孩,擁有很多的朋友,但跟阿華結婚後,兩人常常因為小事起口角,只要阿妮不同意阿華的觀點,阿華就會用嘲諷的言詞羞辱,或大聲咆哮、辱罵三字經;阿妮不論去哪裡都需要跟阿華報備,要阿華同意了才能出門,並且不能超過阿華規定的時間返家,否則又會遭一頓痛罵。長期下來阿妮身心俱疲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在朋友鼓勵下阿妮撥打113求助,這時阿妮才知道,原來阿華對他做的這一切都屬於家暴行為。家暴不單只是肢體暴力 污辱、竊聽或不給生活費都算台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定義,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發生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的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就是家庭暴力。」所以家庭暴力不單單只是指毆打、傷害、攻擊等肢體上暴力行為,還包括精神及經濟層面的暴力,如污辱、謾罵、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竊聽、跟蹤、監視或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等都算是家暴。113保護專線等管道 協助備案、驗傷、庇護安置措施若上述的家暴行為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建議立即尋求協助,因為家暴經常重複發生,且施暴頻率與暴力行為嚴重程度也會隨著時間加劇。衛生局提醒及早尋求幫助,將有機會制止暴力傷害。可以透過113保護專線、警察、社會局、醫院等途徑尋求協助,進行備案、驗傷甚至庇護安置等措施,以保障個人安全。也可提出保護令之聲請,內容如禁止騷擾、傷害、跟蹤、通訊被害人,或遷出、遠離特定場所,及加害人處遇計畫等。家暴的發生往往因施暴者對於權力控制有偏差的認知,企圖控制受暴者而伴隨毆打、言語攻擊。當身邊的親友出現睡眠障礙、忐忑不安、無法專心等現象,可能正承受高度情緒壓力,若有情緒困擾、壓力或自殺想法,請撥打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1925,或於上班時間撥打專線06-3352982預約衛生局免費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