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惡魔星期一」早晨 自殺傾向偏高

「惡魔星期一」早晨 自殺傾向偏高#自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綜觀日本人的死亡原因,癌症(惡性腫瘤)是第一名。但如果只看20歲到44歲的青壯年男性,死因第一名的其實是自殺。自殺不只是本人自我了斷而已,家屬也得經歷家庭破碎的悲劇。如果你的家人患有憂鬱症,記得星期一早晨是必須特別留意的惡魔時間。星期一、而且在早晨,是常發生自殺的「心理黑時間」,尤其是男性,在這一天自殺的傾向明顯偏高,需要全家人一起關心。自殺案件頻傳的「惡魔星期一」星期一的自殺率之所以增加,是因為收假後開工的壓力所致。觀察自殺死亡人數的統計資料,發現人數依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的順序朝假日遞減,星期日和國定假日最少。此外,從一天的節律來看,不分男女,最容易發生自殺的時段,都在清晨5點至6點,隨後逐漸減少,直到上午10點至12點是第二個高峰。之後,過了下午1點再度減少,夜晚8點至9點則是最少。原因推測是和憂鬱症的心情擺盪有關。憂鬱症患者容易在早晨產生強烈的抑鬱感和不安,一直持續到中午前。患者無法上班,其中一項主因是他們「無法在狀態最不好的時段準備上班、通勤」。然後,下午開始慢慢改善,到了晚上變得比較好。從憂鬱症的症狀中可看出這樣的一日節律。如果你身旁有重度憂鬱症患者,或擔心家人可能會想不開,那麼在星期日晚上到星期一早上,要盡可能陪在他們身邊,不要讓他們獨處。抑鬱感會持續整個上午,這段時間要盡量守護著對方。家人不理解,導致最壞的結果這裡介紹的案例,是關於一位典型憂鬱者患者。憂鬱症患者需要家人的理解與支持。這位當事人因為得不到支持,釀成最壞的結果,所以我務必要述說以下這個令人心痛的故事:齋藤忠史先生(假名、32歲)是某家中小企業的業務員。他的個性嚴謹,不屬於開朗外向的類型,可能因此不太適應這份初次見面就得和對方打成一片的工作。齋藤的人際關係不佳,也有失眠的困擾,終於有一天情況嚴重到無法出門上班。太太無法理解齋藤的苦處,以「不工作、真懶惰」的態度,對他冷嘲熱諷。齋藤前往精神科就醫,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也服用抗憂鬱藥物,之後病情總算好轉,能去上班了。但就在他重返職場後不久,事情發生了。齋藤從星期三開始去上班,星期四、星期五都順利出勤。但就在他返回崗位的頭一個週末結束後、星期一早上6點半,齋藤的太太醒來,發現先生不在床上而覺得奇怪,於是起床尋找先生的蹤影。然後,就在倉庫裡,發現齋藤用草繩上吊身亡。聽說齋藤之前重返職場時,曾對太太吐露:「凌晨天還沒亮就醒了,突然一陣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不安襲來。」齋藤回到職場、努力撐過3天後,週末2天的假期對他來說,應該是能喘口氣的時間。正因為如此,星期一就變成非常可怕的日子。齋藤恐怕從星期日傍晚到就寢前,樣子應該都有點不太對勁。發現先生遺體的齋藤太太深受打擊,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不過,她似乎不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幫上什麼忙」。當然,我沒有責怪家屬的意思。只是,若能早點知道心理黑時間的存在,應該就能避免這種最壞的結果,真是遺憾。養生祕訣星期一上午是最危險的「心理黑時間」。星期日晚上到星期一這段時間,不要讓有憂鬱傾向的人獨處。(本文摘自/連醫生都害怕的黑時間:臨床研究超過37年的醫生告訴你,過敏、氣喘、暈眩、高血壓、心肌梗塞……都有好發時間,你得懂得避。/大是文化)

避免年少殉情憾事 身邊人當心5徵兆

避免年少殉情憾事 身邊人當心5徵兆#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曾有新聞報導,2名國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結束寶貴生命。遺書上只留下「對不起父母,但沒辦法了!」簡短字句,留下萬般錯愕又悲痛的父母親。學期即將結束,許多青少年學生正準備迎接暑假活動,卻發生國中同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死亡遺憾事件,讓親人哀傷不已。情緒持續低落3個月 5個徵兆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3.1%兒童與青少年在過去6個月內有過自殺念頭,顯示社會必須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青少年一旦萌生有自殺念頭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在徵兆,如果父母、老師或朋友能多點警覺發現不太對勁,有很大的機會能適時阻止悲痛憾事發生。特別是當發現有以下5種徵兆時應特別關心:1)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三個月以上)覺得沮喪。2)對於原有嗜好不感興趣。3)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出現很大改變。4)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5)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同、理、心」原則 幫助身邊少年面對壓力家扶基金會表示,青少年孩子最容易與父母親爭執情感及課業問題,父母親常無意間以自己的認知或標準來要求孩子,少了許多溝通機會,孩子遇到困難也不想找父母親談話,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也不成熟,容易造成發生無法挽回的後果。兒少自殺事件除了反應持續探討升學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深入關心兒少心理健康與感情適應狀況。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應把握住「同、理、心」原則: 同,一同面對/家長願意跟孩子一同了解課業狀況及情感間是否有衝突的議題,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協助孩子擁有比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如:增加求助動機;允許認知彈性,以提升可塑性,通常可以有效減緩其焦慮與恐懼。 理,心理建設/家長願意採取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交友自主性,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處理人際感情的狀態,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應輕易作負面評斷,才能共同面對問題。 心,用心覺察/如兒少有上述5種萌生自殺意念的外顯徵兆,身邊親友應敏感察覺並主動關心,並適時提供協助的資源管道。敏銳觀察 預防不幸事件家扶基金會提醒,每當兒少自殺案件的發生,背後絕對不會只有單一因素,必須靠平常更敏銳的觀察,才能更有效預防不幸事件一再重演。家長若有兒少照顧方面的困擾,可撥打家扶基金會專線0800-078585或洽各縣市家扶中心,透過專業人員諮詢並提供進一步協助。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極容易有自殺風險,可怕的是,在華人或東亞地區都有股「老人無用就去死」的案例,老人家為了避免拖累家庭,走上尋短之路。其實,台灣常見類似狀況,只是這類事件並不像年輕人自殺具有衝擊力,沒有新聞價值,也就不太有人報導。老年人自殺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媒體上會報導出來的狀況,通常就是兩個老人家,一個得重病,另一個為照顧者,當照顧者看生病的老人家很可憐,自身也不堪壓力負荷時,於是健康的老人選擇結束患病老人家的生命,然後再自殺。台灣一般老年人自殺人口,佔所有族群中的最高比例,每十萬人約有三十幾人自殺,但是台灣一般人口自殺率,卻是每十萬人約十二、三人自殺,老年人是一般人口的兩到三倍之多,這群人當中因為生病、適應困難,而結束自我生命的比例又更高。家人陪伴外 老人家擁有社會支持網絡很重要根據調查,倘若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偏低,他們在進行癌症評估的時候,容易興起完全拒絕治療的念頭,認為就這樣死了算了,甚至有提早了結自我生命的狀況出現,這群人的自殺率都會比其他族群來得高。子女不在身邊,但擁有較充足的社會支持,這類老人家自殺率比較低,安全度比較高,他們的社會支持可能都還存在,身邊或許還有一些老年朋友以及子女的關心,狀況相較起來好很多。除了家人陪伴,老人家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有沒有一定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人際互動,甚至是服務旁人或社會,使他們遠離「無用感」,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研究:年輕人完美主義 增自殺風險

研究:年輕人完美主義 增自殺風險#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上個月大學學測放榜,獲滿級分人數創下四年來新高,現今年輕人為充滿比較與競爭的Y世代(千禧世代),追求完美的特性,焦慮及憂鬱情緒隨著成績高低顯現。根據一篇發表於《心理學公報期刊》的研究指出,Y世代的年輕人處在比十年前更高的憂鬱、焦慮和自殺意念水平中。完美主義3面向 年輕人均比前幾世代高研究分析4萬多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資料,以「多維完美主義量表」包含3種型態的完美主義:(1)自我面向(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2)社會面向(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3)其他面向(給予他人不合理的標準)評估,測量跨世代1989年至2016年間對完美主義的傾向。研究發現,較年輕的大學生皆比前幾世代的學生高,平均上升幅度為自我面向10%、社會面向32%、其他面向16%。資料也顯示,1976年族群中,大約一半高中畢業生打算進大學。到了2008年,8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希望獲得大學學位。顯示近代大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較高,可能是導致近年來年輕人罹患精神疾病人數攀高的原因。完美主義不利心理健康 恐致憂鬱、焦慮、厭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明,一般人認為自我要求完美很好,有助於學業和工作。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完美主義不利於心理健康,並且和憂鬱、焦慮、厭食等心理問題有顯著相關。雖台灣人人可上大學,但現今補習風氣興盛,社會追求成就、重視分數及排名,升學壓力仍很大,社會常提醒他們競爭的不僅是國內,而是亞洲甚至是世界,估計國內Y世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傾向高於上一代。完美主義傾向的大學生,容易自我批判及害怕失敗,越來越不快樂,家長應多給予肯定並留意子女身心狀況。找到自我獨特性 建立腳色定位與價值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環境的集體氛圍所造成的壓力增高了。Y世代年輕人認為出人頭地要高標準,若沒有念特定大學、進特定職業就覺得自己不夠好。處在跨域、多元及無時無刻接收訊息的網路世界,缺乏直接的人際互動,所見所聞和事實有很大的落差。生活中被隨處可見的品牌廣告影響,為滿足物質慾望而追求更高的收入,給自己增添莫大壓力。建議應先幫助Y世代年輕人察覺自我,進而修正調整自我對完美的標準,強調在教育中應多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優點,不論是想法、外貌、個性等,從中找到自我的獨特性,社會的形成本來就是多元的,幫助他們看到自我所擁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於Y世代青少年減緩焦慮及憂鬱,重拾快樂。

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

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許多上班族在每週的第一個工作日開始的早晨會感到憂鬱,也就是「藍色星期一」的症狀。常常聽到星期日午後看完《海螺小姐》(長期在日本播出的國民卡通)後,就會覺得悠閒的休假已經結束,接著腦海裡浮現的是從明天開始無止盡且漫長的一週,因此覺得心情鬱悶異常。這也就是所謂的「海螺小姐症候群」,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症狀吧!40到50歲間的上班族 七成以上認為「星期一令人憂鬱」另外,某個協助上班族轉換跑道的人力仲介公司也做了一項調查,40到50歲之間的上班族據說居然有七成以上的人回答「星期一令人憂鬱」。而且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衛福部與勞動部)的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由此可知,所謂的「星期一早晨」對上班族而言是多麼沉重不堪了。但也剛好就在全國的上班族都如此憂鬱的星期一早上,因為隔了一個週末假日的關係,電話或是E-mail會比其他時間來得多。如果在這種時候傳來窮追猛打且口氣不甚禮貌的電子郵件,你會是什麼心情呢?假設真的是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也就無可奈何,但請回想看看,自己是否曾經把明明不重要卻透露自己星期一早上鬱悶心情的電子郵件,像「迅速返回公司!」、「請在中午之前處理!」等語氣措辭的信件發給同事、部屬或客戶呢?必須注意到「在星期一早晨大家的心情都不會太好」的原則,在電子郵件的應對處理上應試著改變一下做法。例如上個星期自己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時,可以傳「多虧某某某得協助,而有如此絕佳的成果!」等類似內容的信件表示感謝,或是客戶端有不錯的的內容提案,就可以傳「那真是不錯的提案!」的道謝信,或是對於努力工作的部屬可傳個「上個禮拜對某某公司的簡報真是太完美了」等的稱讚郵件。對方收到如此含有感謝和誇獎內容的郵件,應該都會心情大好,然後在這一週也會有個美好的開始。若是盡可能不想說話的人,傾向於經常不擅長把感謝的心情化作言詞傳遞給對方。就算有直接傳達的機會,也有許多人無法說出口吧。在週一早晨的郵件內容上多下點功夫若是在「週一早晨郵件」的內容上多下點功夫,就可以在對方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雖然是平常就感覺、但卻遲遲未能說出口的詞彙或心情,都是可以在此表現的絕佳機會。希望各位一定要把「週一早晨郵件」的內容上多下點功夫,就可以在對方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順帶一提,有時候雖然想在星期一時寄些信件給對方,但總是抽不出時間。因此,在星期五的下午回想這一週的工作時,就預先寫好週一早晨的郵件內容,也是一個要訣。在寫些積極正面的文章時,自己也可以感染正面的情緒,迎接美好的周末。話不多說,在下個星期一馬上就來試試看吧!(本文摘自/3大法則讓沉默變銷售神器/天下雜誌出版)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林姓母親,疑似因與丈夫起口角,帶著4歲兒子與2歲女兒在家中燒炭自殺。上大夜班的父親未察覺異狀,在家中呼呼大睡,幸虧警覺性高的幼兒園老師與鄰居發現異狀上門詢問,才及時將母子3人送醫急救。長期壓力加上衝突事件 易造成憾事發生家扶基金會蒐集2017年1至11月的兒保新聞事件,統計發現,迄今已有8件家長殺子及自殺案件,已造成10名兒童青少年死亡。家長須重視兒童自身權益,尊重自由個體,這些未成年、無自我保護、無反抗能力的兒少,不能淪為家長情緒處理管道與出口。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近年殺子自殺事件,家庭未必是經濟弱勢,源自於家庭面對長期壓力時,再遭遇兒童照顧、夫妻衝突等重大事件,容易造成憾事發生。家長應留意自身情緒,若發現無法有健康的身心和精神狀態,應立即尋求親友、社福機構、醫療等管道協助。「兒保好鄰居」5字訣 共同守護兒少安全兒童保護領域上仍存在許多責任通報無法顧及的死角及未盡之處,家扶為預防兒虐事件的悲劇發生,積極推動「兒保好鄰居」,除了強化政府與通報機制,更需要從個人出發、串聯社區鄰里,建構兒少保護網絡,積極預防兒虐事件發生。「兒保好鄰居」推動宗旨如下,邀請全民行動: 「兒」-兒少重視/社會大眾重視兒少童保護,預防受虐情事再發生。 「保」-保持關心/落實關心、為兒少發聲。 「好」-好好傾聽/用心聽孩子的聲音,善盡保護、並教導自我保護。 「鄰」-鄰里通報/發現有異,主動詢問與通報,與公部門合作。 「居」-居安思危/共同預防兒少受虐風險,企業、商店、鄰里一起來。何素秋執行長表示,保護兒童不能只是口號,我們都不應做為「局外人」。加入「兒保好鄰居」,從個人、社區鄰里著手,建構兒童及少年保護網絡,預防工作才能發生積極功效。詳請可撥打家服專線0800-07-8585洽詢。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

憂鬱厭世年輕化 當心自殺警訊!#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孤獨而死亡的案例年輕化,而且案件逐年增加,甚至有知名人士因憂鬱而自殺。共通點是無人聞問,缺乏支持救助,抑鬰寡歡,即使沒有病痛仍選擇走上絕路。非單一因素引起 壓力、生病皆致憂鬱精神科醫師陳家駒表示,憂鬱、孤寂、冷漠,往往壓倒生活,放棄生命。憂鬱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可分為外因累積、內在因素、自我認知性問題3類,面對壓力事件、重大疾病、巨大創傷,或是有藥物、酒精成癮,或是家族有憂鬱病史、腦部或內分泌疾病,甚至是有負面人格特質、親友關係疏離,特別可能致病。因憂鬱陷入生死爭扎會不安,行為漸漸脫離現實,迷戀死亡、覺得生存無意義。有自殺企圖者,覺得生活沒目的,自我封閉、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出現自傷或危險行為。當憂鬱者出現下列4項行為,千萬要多留意,這是尋求自殺的警訊:1) 攜帶武器並威脅自殺2) 談論自殺、心情變得焦躁3) 醉酒時無禁忌談論死亡或自殺方式4) 尋找方法殺害自己多關懷、包容、找回目標 避免憾事發生陳家駒醫師提醒,常常有人已陷入憂鬱孤獨而不被發現。對於身邊的人多些關懷、交流、包容,也許能把人即時拉回生活軌道。在憂鬱情緒者,除了親友的關懷陪伴,專業的醫療照顧外,調整日常生活,找回自己夢想、生活目標,培養興趣,多想想自身成就,嘗試尋回正常生活,能幫助自救。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含蓄意自我傷害)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7.0%),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45.7%)。另根據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一件兒少自殺案件背後一定有複雜的因素,家長平時一定要保有敏銳觀察力才能預防事件發生。兒少自殺外顯5種特徵 家長、師長要注意近日台南市一名國三生因得不到iphone手機竟喝清潔劑自殺、新北市一名15歲學生更因課業壓力大墜樓亡。根據衛福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3.1%的兒童與青少年過去6個月內曾有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有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常見下列5種特徵:1) 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3個月以上)覺得沮喪。2) 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3) 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4)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5) 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把握同理心原則 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少自殺事件仍不時傳出,除應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適應狀況。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協助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