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
1) 你是朋友或對頭?
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個人安全檢查。
2) 你是贏家或輸家?
剛認識一個人,我們就會立刻想要評估對方看起來像領導者,還是跟隨者?
3) 你是盟友或敵人?
你在最後這個層次會決定對方是否應該加入你的團隊,這個人喜歡你的程度是否足以支持你。
現實人際需通過3點 演講則不是如此
某人一旦成功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們就會提升與對方的關係,對他們更加信任。陌生人因此成為熟人,熟人成為朋友,潛在顧客成為客戶。如果是一名講者站在一大群聽眾面前,這種現象會如何發展——例如在一場TED演說上?我在搜尋欄位鍵入「領導」,結果出現兩部影片:一部是西奈克主講,另一部是維克爾繆林主講。
這兩場演說都長約十八分鐘,同樣發表於二○○九年九月,講者也都是他們所屬領域裡備受敬重的思想領袖。不過,這兩部影片在觀看次數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這兩位講者既然獲選登上TED講台,自然在演說前就受過審查。TED組織花費許多心力維持演說活動的一致風格,並致力於挑選全世界最優秀的演說家,這些演說家都有很棒的想法。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一印象的關鍵 在於說話的方式
我設計了一項實驗,想要找出答案。受試者看不見影片的觀看次數,而且我們也確認了他們以前沒看過這兩場演說。接著,我們把評分表交給另一組受試者,但他們只看了同樣這兩部TED演說影片的七秒鐘片段,結果評分沒有重大差異。我們有可能在一場TED演說的頭七秒鐘就已認定自己會不會喜歡嗎?頂尖的TED講者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
我們的程式工程師分析數百小時的TED演說,找尋觀看次數最少與最多的影片之間有何差異。我們計算手勢,並衡量語調變化、微笑及肢體動作,發現其實有固定模式。第一印象的力量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怎麼說那些話。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在提出重大觀念前,就先提升了與聽眾之間的關係。
(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