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

為什麼「話只講1成」更好懂?溝通必學「3步摘要法」

為什麼「話只講1成」更好懂?溝通必學「3步摘要法」#表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摘要力」的強弱,會產生決定性的差異。當一個人要表達內容時,並不是把所有訊息全部丟出來即可。相反的,大多數情況下,說得越仔細,「反而讓人越搞不懂你要表達什麼」。以下舉出2種情境,透過不同表達法的對比,可更加明白摘要力的重要性。情境1:下屬向上司進行業務報告、討論時的情況表達法(1)今天為了針對前陣子的活動向各廠商致謝,我跑了幾家公司。在拜訪A公司的時候,剛好碰到了前田先生……。在談話間聊到我們公司的產品「好好吃」。結果,前田先生突然詢問是否有合作的機會。那個……因為他們剛好也很擅長網路業務,想請問您是否有時間能討論這件事呢?表達法(2)A公司的前田先生希望能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好好吃」在販售方面提供一些協助。他說可以幫我們製作電商網站,也可以協助網路媒體宣傳的部分。不知道您是否有時間與前田先生碰面討論一下呢?哪一邊比較容易理解呢?答案應該一目瞭然吧?為什麼表達法(1)不好懂,而表達法(2)比較好懂呢?這就是「摘要力」的差異。情境2:假設你要向朋友說明最近看的電影內容表達法(1)有一個頭腦還不錯的主角,喔,外表看起來還滿帥的,主角的名字叫健一,他非常努力工作想做出什麼成果來。喔然後他的職場,就感覺有點……嗯……黑心企業,上司也經常藉權勢壓迫員工,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健一他就只是靠一股傻勁往前衝的人……(滔滔不絕)。如果你在說明劇情時像這樣流水帳般喋喋不休,朋友應該也不會感興趣吧。太多枝微末節的內容,讓人甚至搞不懂要從何討論起。如果改成以下的表現方式如何呢?表達法(2)主角遭受不合理解僱後逆轉劣勢,憑藉話術成為了成功的Youtuber。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你的朋友應該會覺得這部片滿有趣的吧?為什麼前面的說明不好懂又不讓人感興趣呢?又為什麼後面的說明好懂又容易讓人感興趣呢?這也是「摘要力」的差異。小結:「摘要力」指的是抓住資訊重點,因應狀況簡潔且有邏輯地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只用1成內容讓對方理解,其實是自信的展現一個人從2個多小時長的電影中接收到的資訊量相當龐大。如果你不整理重點,直接把來龍去脈全都講出來,對方8成會敬而遠之吧。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能從龐大的資訊中挑出特別耀眼的重點部分傳達給他人,對方會非常開心。前者就是「摘要力弱的人」,後者是「摘要力強的人」。摘要力強的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向別人傳達資訊的時候,會「刪去9成內容」。他們之所以能刪去其他9成內容,是因為他們堅信「只要有剩下的1成內容,對方就能理解」。這種來自發話者的自信,能帶給對方很大的安心感。什麼細節都要說清楚,就是典型「不擅長摘要」的人這些人要不是認為如果不多說一點,對方會無法理解,要不然就是沒有適當處理、統整資訊。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不多說一點對方無法理解」的想法背後,其實潛藏著發話者本身「並不理解重點在哪裡」的「自信欠缺感」。當發話者被這種「自信欠缺感」淹沒時,就會拼命堆疊詞句。另一方面,發話者沒有處理、統整資訊的狀況,往往是因為他的摘要處理能力不足。順帶一提,如果是看了2小時的電影後,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的人,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重症患者。簡單來說就是「缺乏輸入能力」。小結:如果想加強自己的摘要力,也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輸入能力(資訊收集能力)。3步驟提升「摘要力」,更提高工作效率及生產力因為在工作中不管是要表達自己意見時、進行企劃規劃及提案時、對合作夥伴進行簡報時、進行討論或談判時、服務客戶時、說服他人時……各式各樣的場合都需要用到摘要力。當然在討論中要理解、感受談話對象的想法時,「摘要力」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你必須掌握對方的資訊(想法、心情、價值觀、性格等)來做出適當的回覆。這樣的行為本身即是摘要處理。而摘要過程主要可分為以下3個步驟。分別強化這些步驟,你就能迅速培養出「摘要力」:1.收集資訊(收集充分必要的資訊)。2.整理資訊(將資訊分類)。3.表達資訊(簡潔的傳達給對方)。提升摘要力後的副產物摘要力弱的人的大腦狀態就像資料混亂的電腦硬碟一樣,雖然有資料,但找不到資料存放的位置。而摘要力強的人的大腦狀態則像有將資料妥善以資料夾分類的電腦硬碟,可以輕鬆找出每1筆資料。這樣的大腦能夠隨時臨機應變取出所需資訊。只要有好好整理資訊,我們就能輕易發現各資訊的「差異」及「共通點」。也就可以順利分析或驗證資訊。另外,如果結合摘要後的資訊,也經常能發想出新的資訊(想法)。讓大腦習慣「收送」或「組合」資訊的話,也更容易能發展出自己的意見。善用「表達方式」來改變人生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工作能力強的人、想改變人生,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的「摘要力」。訓練「摘要力」的好處不僅僅是提升你的工作能力而已。「摘要力」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全面性的巨大影響。不管是建構個人人脈、發布社群貼文及傳訊息、實現自身夢想,甚至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大大小小各種選擇都將產生變化。你現在的人生即是你到目前為止所接受到的「所有資訊」摘要後的結果。讀哪間學校、做什麼樣的工作、住在哪裡、與誰交往、跟誰結婚、如何花錢、如何規劃時間、重視什麼樣的價值觀──以上這些摘要資訊的集大成,就是你的人生。現代社會是超資訊化的社會,稍微一不留神,就會被捲入迎面而來的資訊中,大腦瞬間變得混沌不堪。我們可以說,摘要的必要性其實正在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地向上提高。(本文摘自/摘要力:刪掉9成重點,比別人強10倍的表達力/商周出版)

不同年齡孩子 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

不同年齡孩子 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表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的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模式創始人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更有系統地解讀了每個人內在的冰山。她認為在每個人生命的底層,有一顆生命力的種子,如同一棵大樹的種子要發芽,滿足渴望,便是這顆種子發芽與成長的養分。如何滿足,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如果你小時候充滿匱乏,充滿了A‧H‧阿瑪斯(A. H. Almass)所謂的「心理坑洞」,你不僅不知道如何滿足孩子,你還會過度期待孩子能夠得到你曾經渴望獲得的一切。這包含了物質、心理乃至精神層面。這樣的養育,夾雜了太多自己的期待和功利的色彩。那麼,孩子到底是在成為他自己,還是在成為曾經未被滿足過的那個「你」?在我看來,二十年後的今天,父母們需要再學會重建自我,我稱之為「父母的再成長」。如果說,你的人生前三十年是由父母創造的,那麼後三十年,你完全可以自我創造。在自我創造的歷程中,你開始學會自我關愛、自我滿足、自我接納、自我尊重。這一歷程並不容易,但若經歷了它,你就真正懂得用一份成熟的情感和心智,去愛你的孩子,去滿足他的心理需求。這份滿足,是一種全然的接納,客觀、中正乃至於真正的尊重。成人不再和孩子糾纏在一起,而是帶著覺知的眼睛,去接受一個孩子生命的需求。那一刻,當下的臨在與連結就會在兩者之間產生,兒童心靈的胚胎就開始得以滋養。【給父母的建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0-3歲 不強迫孩子分享。孩子的語言來自於心靈,源於內心真實的流動,需要在放鬆的環境下表達。 允許孩子哭。哭是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當孩子還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時,通常會用哭來替代,同時孩子們還不會用「壓抑」這一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自然,哭就成了一種情緒釋放的管道。 任何場合,不要去逗別人的孩子,也不允許別人逗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真的,他們無法理解成人用「善意的玩笑」來讓大家開心的這種表達方式。3-6歲 在孩子提出需要幫助的時候,才給予幫助。沒有要求幫助的時候,就不要打擾。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盡可能和孩子保持同一節奏,切勿自己走在前面,把孩子留在後面。 用邀請和感謝的口吻與孩子溝通,而非命令式的口吻。 當孩子專注做事的時候,不要隨便打擾。興趣產生專注,而長久的專注有助形成意志。6-12歲 給孩子表達奇思妙想的機會:「對於……,你怎麼看?」 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不隨便翻閱孩子的私人物品。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不隨便在孩子面前評判他的朋友。 遵守和孩子的約定。 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結果不如我們的期待。(本文摘自/覺知教養: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野人出版)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表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第一印象是種求生機制,結識一個新對象之後,你必須立刻決定自己是否想要對方在你人生中占一席之地。我們在一場互動的最初幾秒鐘,就會試著針對新認識的對象回答三個基本問題:1) 你是朋友或對頭?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個人安全檢查。2) 你是贏家或輸家?剛認識一個人,我們就會立刻想要評估對方看起來像領導者,還是跟隨者?3) 你是盟友或敵人?你在最後這個層次會決定對方是否應該加入你的團隊,這個人喜歡你的程度是否足以支持你。現實人際需通過3點 演講則不是如此某人一旦成功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們就會提升與對方的關係,對他們更加信任。陌生人因此成為熟人,熟人成為朋友,潛在顧客成為客戶。如果是一名講者站在一大群聽眾面前,這種現象會如何發展——例如在一場TED演說上?我在搜尋欄位鍵入「領導」,結果出現兩部影片:一部是西奈克主講,另一部是維克爾繆林主講。這兩場演說都長約十八分鐘,同樣發表於二○○九年九月,講者也都是他們所屬領域裡備受敬重的思想領袖。不過,這兩部影片在觀看次數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這兩位講者既然獲選登上TED講台,自然在演說前就受過審查。TED組織花費許多心力維持演說活動的一致風格,並致力於挑選全世界最優秀的演說家,這些演說家都有很棒的想法。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第一印象的關鍵 在於說話的方式我設計了一項實驗,想要找出答案。受試者看不見影片的觀看次數,而且我們也確認了他們以前沒看過這兩場演說。接著,我們把評分表交給另一組受試者,但他們只看了同樣這兩部TED演說影片的七秒鐘片段,結果評分沒有重大差異。我們有可能在一場TED演說的頭七秒鐘就已認定自己會不會喜歡嗎?頂尖的TED講者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我們的程式工程師分析數百小時的TED演說,找尋觀看次數最少與最多的影片之間有何差異。我們計算手勢,並衡量語調變化、微笑及肢體動作,發現其實有固定模式。第一印象的力量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怎麼說那些話。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在提出重大觀念前,就先提升了與聽眾之間的關係。(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手不插口袋 新朋友更信任你!

手不插口袋 新朋友更信任你!#表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演藝圈,藝人如果會演戲、會唱歌,又會跳舞,就算是個三重威脅藝人;在第一印象中,你一旦善用自己的雙手、姿勢及目光接觸,就能夠達到三重威脅的效果。你可以利用這三項非口語武器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TED講者用越多手勢 越被聽眾信任雷梅萊特踏上舞台時運用了這三項武器,TED講者站在那塊小紅毯上也會使用這三項武器,而你和別人互動時也應該運用。頂尖的TED講者利用一種特定機制,瞬間與聽眾建立信任關係:手勢。1) 受歡迎程度最低的TED講者平均使用272個手勢。2) 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平均使用465個手勢——幾乎是前者的兩倍!3) 在我們的統計中名列前茅的,都在十八分鐘的演說使用超過600個手勢。這種效果不是TED演說獨有。研究發現,在面試中使用較多手勢的求職者,被錄取的機率較高。手勢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雙手能夠展現意圖。我們的穴居人祖先一旦遇到陌生人接近,辨別對方意圖善惡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們的手。對方手裡有沒有拿著石頭或長矛?確認對方沒有打算出手攻擊或竊取珍貴財物。空出雙手 讓對方信任、展現友好儘管現代人已不常遭遇身體傷害,這項求生機制還是存續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多數文化裡,我們都以握手當作打招呼的方式,也是為什麼警察對罪犯大喊的第一句話總是:「把手舉起來!」別人一旦能看見你的雙手,就會覺得比較放鬆,也比較願意對你展現友好的態度。這是個很容易實行的技巧。走進活動會場或等著見某人時,不要把手插在口袋裡。我不是故意誇大其詞,但口袋的確是與人建立投契關係的殺手。要改善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別人看見你的雙手。空出雙手對於建立信任而言,乃是一項可以發動雙重攻勢的連續技。你先讓人看見你的雙手,再進行完美的握手。(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女生很情緒化?只是比男性擅於表達自我

女生很情緒化?只是比男性擅於表達自我#表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聞,女人善感,容易情緒化,其實是有依據的!一篇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較男性多出百分之40。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率也多出兩倍,相較於男性的百分之4,約有百分之10的女性在經歷過創傷事件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也說,與其說女性更情緒化,或許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半數女性經歷過創傷 易導致精神疾病研究報告中提出:首先是受創傷影響,研究指出有半數的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創傷。而創傷正是許多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再者,影響因素為壓力,研究証明,女性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付出超過合理的質量,即使她們擁有全職工作,也表示要更努力工作,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肯定。而每一種挑戰都有壓力,都會催毀女性的因應壓力技巧和自我價值感。加上女性懷孕,生育和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會影響心理健康,高達百分之41的女性受產後憂鬱所苦。另研究中並指出,醫生隱藏的偏見讓他們傾向於將女性的症狀視為「情緒化」,但在處理男性的症狀時卻比較嚴肅。當女性抱怨長期疼痛時,醫生可能認為她是憂鬱;而男性可能被轉介給物理治療師或疼痛門診。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醫師指出,女性在就醫的過程較易陳述自己的情緒困擾,而男性則比較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反而比較會描述身體症狀的不適,因而造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診斷為憂鬱症的原因。且生理因素亦是影響女性情緒的原因之一,尤其在經歷懷孕、生理期、更年期等情緒波動較大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照顧好,如果出現情緒障礙的問題,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媽媽你累了嗎?每日30分放鬆「充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與其說女性更情緒化,或許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而當媽媽罹患憂鬱症時,對整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安排將造成混亂,特別是當家中有幼兒時,從飲食、健康照顧、到家庭的基本起居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更不用說對孩子日後成長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建議,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專職媽媽,都不要忘記在一天當中,保留給自己十到三十分鐘,做讓自己感到放鬆的事情,甚至什麼都不做。也可以選擇聽個音樂、喝杯茶、看段影片、做個平板操、跳繩等運動,或禪坐二十分鐘,都是給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

智能障礙者也能發揮潛能 走出一片天

智能障礙者也能發揮潛能 走出一片天#表達

由於智能障礙者在自我照顧、交通、社交、自我保護與權益等多個面向都需要不同方式的支持,長期以來,多是由家人或相關專業人員扮演支持者的角色。然而,在智能障礙者成長的過程中,學習表達自己的聲音、並透過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決定,也是學習承擔責任的重要過程;親人們不可能一輩子的陪伴,加上社會尚未準備好提供支持性的休閒環境和對於障礙者社區化生活權益的尊重,智能障礙者學習自我表達、承擔自己決定的責任,就是他們重要的人生經驗。(圖:心路青年與志工隊協力完成辦公室牆面的粉刷工程)成人支持服務進入新紀元心路基金會自1995年開始,成立心路青年聯誼會,協助智能障礙者參與社會,學習領導與自我管理。2003年開始建構各項休閒服務,陸續成立響鼓隊、籃球社、足球社、社交舞、攝影社等社團;2004年「心路學苑」則辦理社交技巧、法律常識、電腦班、兩性團體等終生學習的課程;2007年「友伴團體」增加障礙青年與社會大眾互動的正向經驗,同時各社團開始接受外界演出邀約,拓展障礙者的生活經驗;2010年拓展創新體驗活動及兩性實務團體;及至今年10月15日,於新北市板橋區成立心路成人支持服務台北中心,更將發展密集式的個案管理與家庭服務,以及提供服務對象在不同時段皆可使用的會館服務。自我負責、自我發聲、自我倡議~培力計畫心路基金會同時於2011年成立「青年培力方案」,以自我培力團體的方式,提升智能障礙者對於自己權利的認知,透過教材、實際演練活動與社會大眾互動情境等,培養其對自己負責、為自己及為他人發聲的能力,並進一步開發其潛能、以達到實踐夢想的機會。

愛他、請接受他

愛他、請接受他#表達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早期療育兒童中心楊晞心理師「上學要勇敢,不能哭哭,知道嗎?」小杰(化名)露出可愛的酒渦,清楚地說出「知道!」這一幕看在這一路陪伴小杰參與早療的小杰爸爸眼中,是無比的歡心!小杰兩歲時,父母發現他沒有語言、有轉換環境的困難、有嚴重挑食問題,兩歲三個月時進入小小蒲公英接受早期療育團體課程。還記得剛進入團體時,小杰每天哭著進教室,坐著也哭,老師示範操作時看著老師也一直哭,吃點心時哭的更慘。治療師採取讓他先「觀察」的方式,不急著要求他操作、模仿,讓他熟悉環境、對教室裡的人產生安全感。兩週後,小杰漸漸不哭了,之後老師開始引導他操作教材、配合指令做事。雖然小杰較能安靜地專注上課一段時間,但有時仍抗拒配合要求、逃避學習,對於一些事物的改變、如突然變換規則都會引發他焦慮、抗拒的反應,溝通表達及概念理解的落後,也會讓他因為聽不懂或無法表達而哭鬧。進餐時,嚴重挑食到只吃少數的食物,或是同一食物只是換了個外觀,他抗拒到連看都不想看、碰都不想碰。他雖然認得一同上課的其他同學,但卻抗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動如:握手、跳舞。但現在,經過一年多的早療,小杰已正式地進入幼稚園就讀,依循學校作息,和一般小朋友一起上課、吃飯、午睡。如果你看到小杰為克服先天的障礙、為適應生活環境努力而感動,那當你看到小杰父母是如何陪著他一路走來以及為小杰努力時,那將更讓人感到敬佩及動容。小杰父母均為高學歷,爸爸更是大學老師。不同於很多具優秀學經歷的特殊兒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先是否認,接著拒絕接受療育,只是一心認為「時間」就能讓孩子的問題消失不見。小杰父母卻是十分積極,媽媽選擇留職停薪,每天帶小杰到小小蒲公英上課,而爸爸盡可能在工作之餘親自陪同小杰,最常見的是父母兩人各開一台車同時來醫院,媽媽先於教室外等候,爸爸陪完第一堂課後隨即趕至學校上班,之後的課程由媽媽接手。回到家後,媽媽會完整地向爸爸「報告」今日的課程及小杰的表現。對於小杰無法操作的教具或是排斥的學習素材,爸爸會想辦法買回家加強練習。在其他參與療育的家長中,小杰爸爸常是早療團體班上唯一的男性家長,更是「模範父親」。小杰爸爸不會被動等待治療師告訴他該如何做,他總是主動參與相關的療育講座,專家推薦的書籍他幾天內就能閱讀完畢,教導的問題處理技巧回家能貫徹。爸爸運用他的聰穎,從陪伴學習中認識小杰的問題,從各方資訊中自己找出正確而且適合小杰的處理及訓練策略。小杰父母開放的心胸,對於療育積極且配合的態度,是促使小杰進步的唯一關鍵。現在的小杰,成功地轉銜至一般幼稚園就讀,雖然偶爾他還是在轉換新教室時顯的焦慮不安,雖然還是抗拒某些食物,雖然還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及溝通,但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開心地學習、一起上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