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是常人!3觀點重建獨立思考

父母也是常人!3觀點重建獨立思考

2018/10/7(2022/3/15 6:29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命像是一場戲劇,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寫下一套腳本,並且跟著這套腳本演出生命這場戲。時時檢視並調整這套劇本,讓你的行動可以更有彈性、用更健康的方式來營造你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三)重新找到自己在家裡的位置

即使你覺察了童年的創傷,並且決定改變現況,那也不代表你必須與家人劃清界線、恩斷義絕。因為,縱使你早已認清父母不可能給出你從童年時期就渴望的鼓勵、關愛、接納,你還是很期待與他們保持著連結。許多人覺察到自己仍然有這樣的期待時,會感到矛盾和羞愧,尤其是那些曾遭受父母性侵害、家暴的孩子。

當他們看見父母長久以來的作為,對自己的確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而自己竟然還想念著與父母相處時的美好時光,渴望得到父母充滿愛的關照與撫慰,會不由自主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覺得自己很懦弱、很矛盾。

可是請你記得:你期盼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並沒有錯,因為這是所有孩子都渴望被滿足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愛,不是你做錯什麼,或者你不好,而是你的父母沒有能力滿足孩子這些基本且重要的需求。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即使在家裡受了傷,但多少還是曾擁有與父母、家人美好的回憶,所以會想要繼續與這個家保持連結。這種「既想逃跑,又捨不得離開;既想切斷關係,卻又想保持連結」的矛盾感受是很正常的,你必須學習與這種情緒和平共處。

如果你無須走到與家人斷絕聯繫的地步,那麼,就得發展出一套更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停止繼續讓自己受傷。你必須在這個家裡重新找到一個安全的位置,幫助自己跳脫不同於以往那種困頓無力、被動忍受,總是讓別人為你做決定的窘境。這個新的位置是動態且健康的:

1)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情緒、感受、需求,隨時且主動地調整你與家人的距離、互動方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能被動忍受家人的對待。

2)你是需要被尊重的。即使你的家人依舊故我,你還是可以選擇用尊重自己的態度與方式與他們相處。

3)你的感受是重要的。即使家人依舊否認或輕視你的心情、感受,你還是可以正視自己的情感,那是你最真實,也很需要被照顧的部分。

(四)用更實際的眼光看待父母

對幼小的孩童而言,父母不僅知道的事情多、充滿力量,連體型都比自己大上許多。我們在童年時期經常從低處仰望著父母高大的身影,這一幅畫面將會深深烙印在心裡,成為父母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即便我們長大了,與父母的身高差距從仰望到平視,甚至變成俯視,但父母在我們心中卻依舊保有強而有力的巨大形象。

我們經常在心裡將父母膨脹成巨大且充滿壓迫感的影子,並且讓自己顯得渺小無力,感覺在父母面前,是無能、沒有力氣、只能任人宰制的。這種不切實際的壓迫感,讓我們不敢,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現在,我們應該打破對父母不實的想像,讓這個膨脹的身影漸漸回到符合現實的大小,用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態度來與父母相處:

1)父母也是常人,也有優點與缺點、喜好與害怕、情慾與需求,他們並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他們的價值觀當然也不是唯一的正確。

2)有些父母缺乏適當的教養態度,也不認為自己應該要學習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他們只是憑藉情緒化的反應來對待孩子,而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3)針對父母以往習慣對我們做的安排、傷害等行動,有意識的選擇接受或拒絕,思考自己這麼選擇的原因,想要達到的目的,或者想要避免的傷害。重要的是:你不再是一個只能被決定的孩子,而是有能力思考、為自己做決定的成年人。

(本文摘自/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寶瓶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