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

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

2019/9/18(2022/3/15 4:48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在門診或急診時,若見到父母抱著一陣陣哭鬧不安的嬰兒,小心此嬰兒的小腸可能被大腸包住,此刻要高度懷疑是否有腸套疊現象。若是加上肛診見到草莓果醬般大便,則需趕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來排除腸套疊疾病做適當處理,否則可能會面臨切除腸子有生命危險。

活力十足食慾甚佳且剛滿周歲的小華,日前晚餐後開始出現一陣一陣哭鬧的情形,安撫後睡著,但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家人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肚子餓,但是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且肚子漸漸開始發脹。至小兒科診所就診,發現小華的大便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懷疑是「腸套疊」,馬上轉診至大醫院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立即接受手術復位。小腸復位之後,所幸並無壞死,醫師於術中加做固定術減少復發機會。小華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腸套疊嚴重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林昊諭醫師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之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病灶導引點。

含組織滲液像果醬的血便 疑似腸套疊
林昊諭醫師說明,兒童的腸套疊初期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的話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像果醬一樣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診斷工具以超音波為主,迅速而且方便。

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的方式
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成功之後約有10%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之情形,小腸局部如果有壞死則必須切除。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則加作固定手術以減少復發率。此外,年紀大的兒童如果發現病灶導引點存在時,宜直接採取手術探查的方式來治療。

林昊諭醫師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腸套疊。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鼓勵醫院與鄰近的地區醫院、診所進行雙向轉診結盟合作,合作醫院間可以運用中央健康保險署建置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與「電子轉診平台」,查詢檢查、用藥與協助病人就醫轉診,所有照護資訊皆能獲得最佳的銜接,鼓勵有轉診需求的民眾,可以詢問您就醫的院所,多加利用。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