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

2020/3/26(2022/3/15 4:15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在銀行上班的患者來看診,焦躁不安的說:「醫師怎麼辦?我最近全身都不對勁,很焦慮、一直覺得心悸、手發抖、睡不著、很害怕、情緒很不穩、想哭、吃不下、頭暈……」她情緒緩和後繼續說:「我去大醫院做檢查,心臟科說心臟沒問題,新陳代謝科說甲狀腺沒問題、應該是壓力大,身心科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我吃了身心科開的鎮靜劑,症狀有稍微緩和,不過還是不舒服,白天工作變得很嗜睡。」

辨別惊悸與怔忡 對症用藥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排除結構性的問題,通常都會被歸類為緊張、焦慮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以通常都是交感神經抑制劑、鎮靜劑之類的用藥。

心悸在傳統中醫屬於「惊悸」、「怔忡」的範疇,在中醫古籍《素問.舉痛論篇》提到「惊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在《金匱要略》提到「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惊,弱則為悸。」後世醫家總結出「惊自外至者也,惊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賣弱而無力也」。

另外,《濟生方》提到「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則點出了怔忡的相關病機。直到《紅爐點雪.惊悸怔忡健忘》篇明白指出「惊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補之也。」由此可知,惊悸和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亦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惊悸日久可發展為怔忡,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擾,而是動悸加重。

毋需抑制中樞神經 無嗜睡副作用
中醫治療上,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因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首先要看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覺症狀。其次要依據症情區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挟痰還是挟瘀。再來要掌握惊悸與怔忡的區別。惊悸之證,臨床常因惊而悸,初起雖由外因而成,以實證為多,但也有內虛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證,則與一般惊悸不同,以虛證為多,並無外因,經常心悸、胸悶不舒,發則悸躍不能自控,甚則心痛陣發。

臨床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等,加以不同的調理,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中醫治療與西醫完全不同,不必用到鎮靜劑、安眠藥、中樞神經作用劑,不會出現嗜睡、疲倦、頭暈、噁心等等的不舒服,也可以正常工作及開車。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