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
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
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
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
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