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哭鬧母子被趕下車 老外做法超有愛
我相信許多讀者都會為這件事感到氣憤,心想那位媽媽如此辛苦,而不斷指責該名乘客多麼沒有同理心;可是,作為一名乘客,當「小孩大聲哭鬧」這件事情,真正發生在你我眼前時,我們真的能發揮同理心嗎?
其實,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會認為「憑什麼要其他乘客為他人的『自私』買單?」意思大概是:小孩哭鬧時,父母必須教導,而不是放任他們在公共場所影響其他人,不然就不要出門。
我想,「小孩吵、父母教」這個觀念乍看之下沒問題,不過,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的孩子,大部分都還未滿兩歲,能不能完全聽懂父母的話是另一回事,重點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不太受控制,那麼就不完全是「父母有沒有教、該不該出門」的問題了。
確實沒有人喜歡在公共場所被打擾,但若是大眾把責任完全丟給家長,將導致許多帶著孩子的父母一出門便緊張兮兮。如同〈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家長,只要小孩哭鬧、旁人白眼,他們只好「猛打小孩」,或是「圍著小孩罵」,希望使他安靜下來,不要吵到其他不耐煩的叔叔阿姨們。
事實上,這個社會氛圍所造成的問題,會延伸出更多的「惡性循環」。
身為同個公共場所的一員,我們擁有同等的權利,當你不希望受到哭鬧聲的干擾時,孩子的父母當然也享有「出門不必緊張兮兮、不會遭旁人白眼」的權利。那麼,我們是否能夠互相體諒,一同創造友善的公共環境呢?
卓曉青女士提到幾次幫忙安撫小孩的經驗,有位媽媽是因為獨自帶小孩過於辛勞,而罹患了躁鬱症。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新聞中被趕下車的是一名罹患躁鬱症的母親,而造成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後果,我們真能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嗎?
其實,「以安撫孩子換取眾人共同的平靜」,就是土耳其人在公共場所裡最常見的作法。不過,和臺灣的差別在於:連陌生人都會幫忙安撫。他們拿著一個個玩具,笑著和孩子玩耍,並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甚至分享自己身上的餅乾和糖果,或是牽著孩子的手,開心地跳起舞來......
看見土耳其小孩在公車上或餐廳裡吵鬧,用最令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大失控,小孩的父母不僅沒有打罵他們,旁邊的陌生人還笑著跑來幫忙安撫――這對於初到土耳其生活的我而言,是個巨大的文化衝擊。
一位土耳其媽媽的想法
有次在塞爾的員工聚會中,我將兩國的經驗分享給一位土耳其媽媽,也詢問她對這件事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她回答:「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天性,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時,他們以『哭』來說明自己的需求;年紀稍微大一些時,他們的世界開始豐富多彩,什麼都想一探究竟,若是直接打罵,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禮儀』,只會發現如果不安靜下來,爸爸媽媽就會變身成可怕的大怪獸,也將從中學習如何打人、罵人。此外,孩子若總是因為恐懼而聽話,久而久之,家長們便聽不見他們的真心話,而孩子長大後,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也是間接地告訴他們:在公共場所必須守規矩。」
長期下來,我發現土耳其人的教育字典中,沒有「乖巧」二字――我們眼裡的頑皮,是他們口中的活潑;我們感覺的乖巧,是他們認為的木訥――對土耳其父母來說,孩子越會玩,代表他們越有發現新事物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將更懂得如何應對周遭的人事物。
因此,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時,父母通常以安撫為主,若真是安撫不止,超出他們容忍的極限,便會把孩子帶離現場,到外頭看看花草樹木和街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然,這些「溫柔的」教育方式,只是在我生活的周遭所觀察到的,而土耳其是臺灣的二十一倍大,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及生活方式都是如此的不同,究竟有沒有「失控的父母」,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沒遇見過。
不過,若是一個社會上普遍存在失控的大人(失控的父母、失控的乘客、失控的路人),那是否代表著世界上也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一面,正在失去控制,進而逐漸崩壞......
(本文摘自/情旅土耳其:從一抹鵝黃到一片靛藍,那些你未曾知曉的美與愁/山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