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手分享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歷 運動傷害不可輕忽!

國手分享前十字韌帶斷裂經歷 運動傷害不可輕忽!

2021/3/16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夢魘,尤其當比賽迫在眉睫,不論身心都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吳致寬分享每年有一成以上的運動員會發生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不單是姿勢問題,不平衡、疲勞都有可能導致,及早進行診斷並積極配合治療及復健,就有極大機率可以重返運動場,為下次的爭戰做準備。但一般民眾也可能因意外或運動傷害發生前十字韌帶受傷,應及早至復健科門診評估治療。

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於三月十四日合作舉辦「運動醫學專題講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從受傷到回場」,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里約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林瀛洲醫師擔任座長,邀請三位知名運動員現身說法分享心路歷程,並與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及復健,進行跨領域深度討論。

國手賽前 前十字韌帶受傷 心路歷程分享
雅典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朱木炎親身帶著許多選手走過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復健之路、台北世大運跆拳道品式金牌選手李晟綱都曾受前十字韌帶損傷所苦、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更因前十字韌帶撕裂淚灑北京奧運場上。

朱木炎教練強調當選手受傷時,首先要鼓勵選手,安撫他們的情緒,當選手信心提升,與醫療團隊討論後續治療及復健時程,擬定完善的治療計劃,復原機率及時間也會跟著縮短,在醫學不斷進步的時代,選手可以復原到受傷前狀態的機率也提升許多。

選手蘇麗文分享,在北京奧運受傷當下只感覺到疼痛,小腿跟大腿有分離感覺,但只有全力以赴的想法,因此還是堅持完成比賽,沒想到下場後疼痛更劇烈,腫脹程度也很嚴重,經詳細檢查後確認韌帶及半月軟骨皆受傷。為了早日重回場上,蘇麗文選手在手術過程中配合度極高,術後也持續調整復健方式跟強度,加強肌力及復健避免再次受傷。雖然復健過程很辛苦,但復健是一輩子的路,訓練後的肌耐力比受傷前更好,很感謝醫療團隊成功完成手術,並且積極參與她的復健之路。

選手李晟綱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時間點印象十分深刻,當下感覺疼痛及腫脹,大腿股四頭肌肌力變得很差、無力,膝蓋的穩定度變得很差,距離下回比賽只有短短5週,雖沒有進行開刀,但傷後持續復健強化肌力,透由扎實復健,強勢回歸。

前十字韌帶受傷一定要開刀嗎? 如果不開刀是否有其餘的治療方式?
吳致寬醫師指出需了解病患在什麼情況下受傷,初期合併醫學檢查及超音波作出完整的評估及判斷,包含:膝關節鬆、膝蓋前後搖晃等症狀。若單純前十字韌帶損傷,以長期來看保守治療與開刀治療,兩者在功能上沒有差異,在穩定性上則是開刀比較好。

吳致寬醫師分享傷後治療可分成四階段,分別是受傷->開刀->復健->回場,若術前及術後皆進行復健及肌力訓練,功能性測試、生活品質都比單純做術後復健還要好,回場機率也會提升,因此前十字韌帶損傷的病患,建議術前就可以進行復健,但仍要以醫師評估實際狀況為主。

何時為前十字韌帶手術的最佳時機?
林口長庚骨科部邱致皓醫師建議,如果評估結果不需要手術是最好的,因為手術有一定風險,只能盡量在可控的範圍達到最好的效果。當前十字韌帶撕裂合併其他病症,例如旋轉不穩定、半月軟骨損傷,就需要考慮手術,一般會鼓勵選手持續進行肌力訓練,不得已才會開刀。

邱致皓醫師提及傷後前三週裝新韌帶,可能會增加關節纖維化的機率,建議三週內不要進行手術,最好等到三到十週儘早進行手術,避免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再次受傷,因半月軟骨也會影響關節退化。目前手術包含單股重建及雙股重建,2018年運動醫學會調查指出合併前十字韌帶、前外韌帶及半月軟骨修補重建,可降低韌帶再斷率,增加穩定性。

治療及復健漫漫長路 需要各方醫療合作
林瀛洲醫師以多年擔任中華奧會代表團隊醫及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召集人的經驗表示,前十字韌帶斷裂,如果不及時評估處理以及接受標準的復健治療,可能造成膝關節的反覆的不穩定,甚至提早產生膝關節退化。

復健是漫長的過程,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跨團隊照護,陪伴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重返賽場及生活。

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會合作舉辦「前十字韌帶斷裂-從受傷到回場座談專題」,透過選手經驗分享及跨領域專家的對談,將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全貌做另一番全新的闡釋,希望選手及運動愛好者能對前十字韌帶損傷有更多的認識,減少傷害也對復健過程有更多了解,讓所有運動愛好者能重新回到運動場域享受運動的樂趣。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