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認為會帶走生靈的糖尿病 中醫有解
流傳數千年疾病 近代開始用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大約在西元前1550年左右,埃及人用草紙記錄了一種病,嚴重多尿的情形就像是把人的生靈都帶走,使人不斷消瘦,罹患這種疾病的人,根本無法治療,一直到了西元1922年,開始利用胰島素注射療法來處理糖尿病,才開啟了近代西方醫學的糖尿病治療史。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對於糖尿病的相關論述,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消渴症」是後人對糖尿病的概論,其實,消渴症又可細分為「脾癉」、「消癉」兩大部分。
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
在中醫古籍《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其中的「消癉」指的就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階段,長期的脾虛胃熱,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這時就容易出現濕、濁、痰、瘀等病理產物,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造成脈絡痹阻,就會出現各種糖尿病併發症。
治療方法多 著重讓身體恢復調控血糖能力
中醫治療糖尿病,比起西藥來說,方法更多元,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此病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脾虛胃熱為核心病機,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配合清除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
糖尿病的治療,中醫西醫各有不同,也各有優缺點,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只要患者配合治療,搭配飲食及運動調整,糖尿病是可以治療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