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偏高,尚未被診斷為糖尿病,就可以不必太在意嗎?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病人常常缺乏警覺,事實上,除了要留意血糖值是否持續惡化之外,也需當心罹患血管性失智症(VD)風險,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這代表即使血糖只是略高,也可能增加未來發生認知功能退化風險。
血糖偏高,尚未被診斷為糖尿病,就可以不必太在意嗎?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病人常常缺乏警覺,事實上,除了要留意血糖值是否持續惡化之外,也需當心罹患血管性失智症(VD)風險,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這代表即使血糖只是略高,也可能增加未來發生認知功能退化風險。
「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網膜中央部位的退化,視覺上漸次出現視物變形,變大或變小,最終造成視力喪失。醫師提醒,長輩與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工具,初步判斷自身是否出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症狀。
糖尿病是國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通常是三高、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所導致,到底糖尿病是如何產生的?《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護理師探討飲食、胰島素和血糖相互影響等7大原因,包括肥胖、高脂飲食、喝酒過度、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等,都會引起糖尿病風險。
糖尿病病人的足部循環比較差,且汗液中含有葡萄糖,若清潔未做好,容易孳生細菌造成感染,若加上感覺遲鈍或疏忽,沒有注意皮膚傷口,容易使傷口產生潰瘍、感染及壞疽,因此要特別注意足部照顧。《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糖尿病足潰瘍的成因與治療,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檢查足部,如果發現破皮、龜裂、滲液、發紅、浮腫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
國人澱粉類的攝取來源主要是以精製白米或麵條為主,但這幾年來燕麥(Oat)逐漸受到民眾的青睞,原本只是作為馬匹飼料的燕麥,搖身一變成了健康營養的代言人,燕麥精、燕麥片、燕麥粉等各式燕麥產品紛紛上架,以獲取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解析燕麥的好處,以及食用禁忌。
尿酸過高會引發多種疾病,甚至還會讓大腦衰退!美國神經科醫師、美國營養學院院士大衛.博瑪特(David Perlmutter)於《降尿酸,讓你遠離代謝相關疾病》一書中,結合個人經歷和醫學調查報告,分享尿酸的基礎知識、如何管理尿酸以及降尿酸計畫,幫助讀者將尿酸濃度維持在最佳數值,遠離其他相關疾病。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除了三高、糖尿病、腎臟病等,骨質疏鬆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每6位老人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且女性比例比男性多。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自2025年3月起,抗骨質疏鬆症健保藥物擴增給付4類對象,有助於高風險者在尚未發生骨折前,就先用藥預防骨鬆,健保每年新增支出8.65億元。
52歲王先生患有高血壓及高血脂,平日規則服藥控制,日前因口乾、全身無力、體重驟減10公斤至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值高達765、是正常人的7倍,糖化血色素10.2%亦高於正常值5.7%,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醫師讓王先生每日施打1次長效胰島素合併2種口服降血糖藥,持續觀察半年血糖值逐漸下降且陸續減藥,最後停掉胰島素注射並維持1種口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