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蛋白質吃超過總熱量15% 降低骨折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正常運作很重要的巨量營養素,小孩子吃得夠才能順利成長、長大成年之後,吃足能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那當我們成為銀髮族之後呢?撇開有些健康狀況得限制不說,年過65歲,多吃蛋白質可能讓我們的骨頭更健康,因為,新研究發現,多吃不僅對骨密度有正面的好處,也可能有助於減少骨骼的風險。
食量減少那就少吃吧!
觀察自己的父母,或是隨著自己的年紀增加,是否發現食量似乎不像以前那麼好了呢?直覺認為這隨年紀增長,附贈的一部分,也就不是那麼在意了。
不過我們應該把這視為是一種警訊,進一步去了解長輩或自己的食量,真正減少的原因,是因為口腔健康不佳、身體活動量不足,還是腸道消化能力變差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食量,藉由釐清問題,並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或許就能恢復胃口,確保身體能補充足夠的營養,而這當中包含了「蛋白質」。
一般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
要維持一個人身體的生長或是機能,要吃足夠的蛋白質,至於要吃多少,則可以參考各國製定的營養素建議;就以美國來說,給銀髮族的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或是蛋白質的熱量佔總能量的10~15%;而在台灣,根據最新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的資料,給51~70歲和71歲以上男女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與單位攝取量請見下表:
51~70歲
男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0.917公克,能量佔比8.8~12.9%
女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0.962公克,能量佔比10~14%
71歲以上
男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1.03公克,能量佔比11~14.5%
女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1公克,能量佔比11.7~15.3%
管是美國還是台灣的建議量都是以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而給的建議,只不過從近年研究的結果,發現如果老人每日的蛋白質吃比建議量還多,對骨密度,還有股骨頸和髖骨骨折風險減少都有正面的關係;也就是說多吃點蛋白質的老人,骨頭可能相對比較健康一些。
說要多吃,但究竟是要吃多少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為了骨質健康,年過65歲一天要吃多少才好?
2021年3月,有一篇發表在《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A(老人學期刊)》的研究,以2160位社區老人為對象,調查蛋白質攝取量與骨質密度和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
參與試驗的人,平均年齡73.5歲,女性佔51.5%、黑人佔35.8%。研究團隊以飲食問卷評估飲食,並以此推估每日能量攝取,以及蛋白質攝取量佔總能量的比例。另外,在研究一開始與第四年和第五年的時候,會用不同的方法評估老人們的髖骨、股骨頸、全身骨骼的骨密度,同時也會請參與者們,在研究進行的五年期間,每六個月回報是否有骨折發生。
研究者們把人們的每日蛋白質攝取能量佔比,分成三等份,分別是低於13%、13~15%和大於15%。結果發現每日攝取超過15%的人,臀部與脊椎骨密度相對較高,而且在追蹤的五年間,臨床上骨折的風險也明顯較少。
大於15%總熱量的蛋白質量是什麼樣的概念呢?若用1,000大卡來算,蛋白質的能量佔比就是1000x15%=150大卡,再除上蛋白質1公克4大卡就能得到37.5公克;也就是說,如果一天總共吃了1500大卡,那麼這位老人家的蛋白質攝取應該要超過56.3公克。(2000大卡則是75公克)
另外,如果再考量食物的烹調方式會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例如鹽漬的魚,消化率大約是45%、清蒸與風乾的消化率可以來到85%,而製作成滴精類的形式,吸收率可能會更高;因此,實際要吃的蛋白質量要再看平常所吃的食物,是如何烹調,並參考來加減蛋白質需求量。
植物、動物來源有差嗎?
就目前研究所知,這兩種蛋白質來源在預防骨質流失上,似乎沒什麼明顯的不同,不過這方面的研究資料現在還不多就是了。總而言之,年過65歲,建議從各種不同的來源獲取足夠的蛋白質,來保護骨骼的健康,幫助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