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竟是「自找的」?專家揭密「這個心理」會誘導別人對你不公平

委屈竟是「自找的」?專家揭密「這個心理」會誘導別人對你不公平

2022/5/30
總是被罵被兇被忽視,感覺好委屈,相信你可能想過「為什麼又是我」,對,為什麼呢?諮商心理師高莉娟在《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書中解析了「委屈」到底從何而來,除了從價值觀追溯,也跟個人習慣的心理狀態有關。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受委屈的總是你?

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感覺自己受到了委屈。

1.委屈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受

我有個案主,她說她老公非常「冷」,不苟言笑,還經常從一件事扯到不相干的另一件事。比如她說:「你發那麼大脾氣幹嘛?」他會說:「我趕著去忙啊!你沒完沒了地糾纏,我得去賺錢啊,房子該繳貸款了,你去繳嗎?」

每當這種時候,她就會感覺他是高高在上的,而自己沒本事,只能待在家裡做些家事,還被他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她覺得很委屈,心裡像堵了塊石頭一樣難受。

這源於她父母經常向她灌輸一個觀念:你婆家的條件好,我們不如人家,你嫁過去是會受氣的!不知不覺她也就認同了父母的說法,多年來把自己放在卑微、受氣的位置上,對方一旦態度不好,她自然就聯想到對方是高高在上的,而自己只配受委屈。

說白了,是她心裡有「傷」,她討厭被瞧不起,當別人不小心碰到了她的「傷」,她就會感覺很痛。如果換一個在這方面沒有「傷」的女人,聽到她老公說那樣的話,她也許會說:「噢,我耽誤你了,你趕快去忙吧,我們回來再說!」要不會說:「你再急也不能跟我發脾氣,否則下次要你好看!」

你瞧,同樣的話會引出不同的反應,就看你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言行的哪個點上。有時你感受到的委屈,只是自己傷痛的外化。

2.有個心理學術語叫「投射性認同」,即誘導別人以不公的方式對待你

琳琳同事小C,在晨會時被主管當眾奚落,她覺得委屈從而向琳琳訴苦稱主管不近人情。事後琳琳透過主管助理得知,主管「不近人情」是因為當他問大家對於時間安排有何異議時,小C並沒有「按要求答題」,而是說起了自己的難處——別的部門同事不配合自己。由於時間緊迫,主管只好打斷她,以致她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這讓我想到另一名案主,她承認自己不分場合地「話多」,也常因此激怒身邊的人。別人愈是制止她「別說了」,她愈是擔心別人沒有聽懂自己的意思而一遍遍重複,她也因此一次次遭受別人的厭惡和白眼。事後她常常委屈地掉眼淚。

她對自己的心理模式有多無意識,她的處境就多麼令人同情。究其原因,首先是她個性中的依賴心理,再來就是父母從不給她確定感,比如她提一個要求或問一個問題,父母充耳不聞,她就很害怕,不知道父母答不答應或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意見。她為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就用重複的方式去求得他人的回應,大有一種「你不回應(其實是她自己不確定)我就一直說」的態度。

他人如何對待我們,往往是我們誘使的結果,我們投射,他人認同。如果我們投射的是自己不接受的那個層面,他人在認同過程中會感到被利用和操縱,然後他人的情緒就被啟動了。被情緒控制的他人自然不會公平友好地對待我們。

3.沒有界限,不能保護自己

每個人都是有心理界限的,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界限的人,會生活得很舒服。但有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好好地尊重過,他們會認為,不被尊重才是常態。

什麼是尊重呢?就是你的東西我不動,你不想說的話我不問,你不想做的事我不干涉。它承認一個人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侵入他的心理空間。尊重也是後天習得的,沒有人教過你,你就不會尊重自己,也不會尊重他人;這相當於說,你對自己的心理界限沒有清楚的認識。

每個人的界限不同,有的範圍大,有的範圍小;有的生硬,有的柔軟。無論它是什麼特質,只要你有界限意識就好。怕就怕你對界限很茫然,當別人手腳伸得太長,已經越過你的界限了,你只是感覺不舒服,卻不能明確地表達出來。這個時候你只能憤怒或委屈,一如我的朋友琳琳對小C無限制的傾訴行為的反感。

假如你有清楚的界限意識,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你會對待你不公的人說「請你停止」,或者「我不允許你這樣對我」。那麼對方就能意識到他自己的錯誤,及時在你的界限前停下腳步。

(本文摘自/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木馬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