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術後「癒合關鍵」靠身體傳送營養!中醫「1招」助長骨長肉
本篇文章目錄
王伯伯以前就常有手腳麻痛、無力的困擾,骨科醫師曾提醒,這是末梢血管病變和周邊神經病變,因此術後也出現骨折癒合不良的狀態;雖然有用高壓氧治療,但效果仍不佳。目前不僅骨折的斷端長不好,也有骨缺血壞死的現象出現,才想趕快來中醫調理身體,讓骨折可以加速癒合。
延伸閱讀:
頭痛竟是因關節炎、骨刺是骨頭?醫破解5大骨科迷思
骨折術後癒合關鍵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骨折的癒合,不管是手術或是復位,都是為了對位,把骨折斷端重新對位接回,患部固定好之後,接下來就是靠身體的循環,傳送營養到骨折處開始長新骨,也就是骨折癒合的過程。
他解釋,若是骨折手術的對位做好了,患處又沒有感染,那就一定是營養運送的問題,也就是循環的問題了。這在年紀大、或是有三高慢性病的人身上,特別容易出現,也通常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關於骨折癒合的問題,在中醫古籍《普濟方.折傷門》中有提到:「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另外在清朝古籍《洞天奧旨.跌打損傷瘡》也有提到「跌打損傷瘡,皆瘀血在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清楚描述了影響骨折癒合的要點。
延伸閱讀:
癌症「骨轉移」好發5部位!中醫讓骨頭再生「這樣治」防癱瘓危機
中藥促活血化瘀、骨質新生
蔡易昌指出,中醫對於骨折癒合不良,治療方法有很多,像是外敷藥物、藥物薰洗、針灸,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藥調理。
在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骨折癒合不良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經絡運行受阻,營衛不和,精血津液失調,肢體無以濡養使病情趨於複雜,骨質的生成當然會受到影響。
這就和中醫傳統「脈痹」有關,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提到,以血脈症狀為主的痹證,也就是「血凝而不流」,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痺等。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痺》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更衍伸出除了活血化瘀之外的治療方針。
慢性病患者調理 加強益氣活血
蔡易昌進一步解釋,多種慢性病的患者在骨折後,遇到的問題會類似於脈痺,治療上需參酌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痺,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痺,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於血凝不流,血脈阻塞。
他表示,加上多數這類型的患者,幾乎都有相關慢性病,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加上久病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體質,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如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
中醫調理上,必須針對不同體質及臨床病程,加入針對性的藥物,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使陽氣通暢,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氣行則血行,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另一方面可以使氣血送達骨折斷端處,增加局部微循環,也可以開啟袪腐生新的效果,局部開始長肉長骨頭,就可改善骨折癒合不良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王伯伯的情況開始改善,骨折處癒合得越來越好,精神及活動也恢復不少,回診時他已可自行慢慢地走進診間,高興地表示,沒想到吃中藥之後,恢復得那麼快。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