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人生不順怪罪「原生家庭」!心理學教授教「3步驟」與自己和解
為什麼長大後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
佛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會讓我們在感嘆生活不公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了藉口。因此,我們可以將責任推到一邊,可以放棄自己的努力而不愧疚,從而得到極大的安慰。
當年,網路上有一個比較好玩的群組,叫「父母皆禍害」。群組成員會在組裡「痛斥」父母當年的不良教育給今天的自己帶來的傷害。當然,小組成員主要是為了吐槽家庭影響這件事,畢竟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覷。那麼,父母是不是「萬惡之源」?原生家庭的悲劇又該如何避免?
延伸閱讀:
別老是自責活該!心理師告訴你「童年創傷影響人生」一點也不誇張
童年的不幸真的毀一生嗎
- 佛洛依德認為童年難免有「戀母仇父」
情結提起童年經歷,一位繞不開的心理學大師就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當年,佛洛伊德在心理治療中發現,許多人在成年時期出現的問題,往往和自己的童年經歷有關。
那麼,二者之間真的有聯繫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與成年時期的人格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呢?精神分析學派善於分析,既分析別人,也分析自己,而且分析起自己來一點兒也不客氣。根據自我分析,佛洛伊德認為,他對父親的感情很複雜,又愛又恨,大抵源於他對母親的依戀。
延伸閱讀:
做錯事的父母,也是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師「3指引」悲劇不重演
他記得自己在大約2歲半時看到了母親的裸體,然後「力比多」(libido)被喚醒,有了性衝動。隨後,佛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概念,認為所有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體驗到這種強烈的「戀母仇父」情結。如果這種情結未能得到很好的疏解,就會影響未來人格的形成。
佛洛伊德進一步強調,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不愉快的童年經歷。童年經歷對成年人人格形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可以說「童年不幸毀一生」。後來,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卡倫.霍妮(Karen Horney)則直接歸納出了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
總之,自佛洛伊德以來,有關童年的重要觀點都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過得不好,那他這輩子都要受影響,而且基本沒有改善的可能,所以人要重視童年。
佛洛伊德的「童年經歷影響一生」的觀念深入人心,而且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近幾年,這種觀念捲土重來,而且帶來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 佛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深入人心
所謂「原生家庭」,說的是人出生後養育自己的那個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進行情感和經驗學習的最初場所。成年、結婚以後,人會和愛人及孩子住在一起,這個家庭就不是原生家庭了,而是「新生家庭」。心理諮詢相關領域的人對原生家庭的談論尤其多。
對一般人來說,童年和原生家庭是緊密聯繫的。佛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深入人心,所以在原生家庭的語境下,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問題自父母早期的不良教育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下面這種認知:
- 我今天的不幸婚姻是我父母當年不幸婚姻的再版。
- 原生家庭問題直接進入了我的新生家庭。
很多人都會這麼理解自己當前的不幸,仿佛原生家庭有一種原罪,永遠脫不開。當然,也有人覺得原生家庭論是騙人的,屬於偽心理學。龍生9子,還各有不同呢,龍生的9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一樣的,但它們最後的形態卻各有不同。所以,一個人的不良行為和父母沒有太大的關係。
這個「鍋」,原生家庭不背。那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佛洛伊德提出後就流傳甚廣的童年決定論呢?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遺傳嗎
作為一個人成長的最初場所,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人的人格形成產生極大影響。許多科學典範下的心理學研究雖然沒有明確地以原生家庭的名義展開,但也揭示了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意義。
成長於「不良」家庭環境中的個體,其心理社會行為會受到影響,進而更容易產生情緒管理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例如,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缺失,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表現出更明顯的性格缺陷;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那麼孩子就會對戀愛和婚姻感到迷茫、畏懼甚至厭惡;如果父母提供不了支援性的、溫暖的家庭環境,而是以拒絕或冷漠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包括婚戀中的暴力行為。
原生家庭不僅會對孩子的社會情感生活產生影響,如影響他們的戀愛生活,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婚後生活。甚至有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的經歷是影響一個人成年後性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諧,是當年父母的粗暴對待導致的部分後果。
一項針對4,000多名兒童的成長追蹤調查發現,童年時期,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痛苦或婚姻破裂,那麼這些孩子將來在青春期出現抑鬱、焦慮的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父母解決衝突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傳遞給子女,子女會在自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中複製這種模式。
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是長期且深遠的,甚至可以一代代傳下去。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絕非事情的全部
原生家庭對個體成年後的影響毋庸置疑,這是不爭的事實,相關研究案例也不勝枚舉。但是,這絕非事情的全部真相。從理論上來說,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卡倫・霍妮雖然也痛斥了父母的罪惡對孩子的影響,但她反對佛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她認為,人格的形成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很大影響,而且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積極成長的內在力量。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年輕人在成年後離開家庭,之後的自我塑造更多在於他們自己的努力。原生家庭的力量雖然很強大,但個體的自我塑造才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原生家庭論說出了一部分事實,即原生家庭對人的成長的確有影響,但作用有限。
它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過去的是與非,但它並不是一把尺,無法衡量今天的因與果。
童年決定論成了推卸人生責任的擋箭牌
那麼,我們為什麼喜歡原生家庭的說法?這種說法在華人為什麼如此流行?佛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的生命力為什麼如此強大?歸根結底,還是和人性有關。首先,童年決定論等觀點使得人們看到的一切更容易得到理解,解釋力驚人,而這種論調滿足了我們對世界理解的需求。
這其實也是宗教的重要心理起源,任何事都需要明確簡潔的解釋。這屬於人性範疇,科學是做不到的。其次,對華人來說,由於長期受儒家「君臣父子」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經歷,現實生活中活得太委屈,成長路上也受盡成人世界的壓榨。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源自童年和性,這種解釋恰恰能反映華人對童年和性的普遍態度,我們都是在欲望與壓抑的煎熬中長大—精神分析懂我們,所以我們愛精神分析。最後,從根本上來講,童年決定論等觀點是一種外因,不傷人心。
換句話說,這種理論可以推導出,我們今天出現的問題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由外在因素決定的,如不可改變的原生家庭等因素。這樣的解釋會讓我們在感嘆生活不公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了藉口。
因此,我們可以將責任推到一邊,可以放棄自己的努力而不愧疚,從而得到極大的安慰。尤其是那些童年有陰影的,或性方面受壓抑的人,多半都可以從佛洛伊德的理念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童年決定論最終成了一個流行的概念,也成了苦悶大眾尋求心靈慰藉、推卸人生責任的擋箭牌。
如何擺脫代際的循環
然而,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不可改變了嗎?原生家庭帶來的詛咒只能一代代傳下去嗎?當然不是,俗話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面對原生家庭問題,該如何努力改變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 面對問題,以平常心對待:我們要明白,所有的父母都難免有不足之處,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即將或已經成為父母的人,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調查表明,大多數父母都打過孩子。
不過,僅憑這種過激行為,不能說明這些父母殘暴無情或不稱職。我們都是普通人,一直拿原生家庭說東說西意義不大,誰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而懷著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原生家庭的「罪與罰」,恰好可以成為我們當下努力的方向。 - 有效溝通,與自己和解:懷著一顆和解的心進行有效溝通也很重要。佛洛伊德曾分析過他自己的童年,我們也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回到」童年的自己身邊,給那時的自己一些安慰,這樣一來,理解了自己的童年,也就理解了自己當下的不滿。因此,不要用過去的行為模式來懲罰今天的自己。
面對委屈,我們可以通過與父母溝通來與自己和解,比如給父母寫信,訴說自己的委屈和渴望,進而原諒彼此;直接與父母對話,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以及自己當下的所想。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得到多麼善意的回應,但我們心中的結會因此而解開。另外,我們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當我們沉浸在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中難以自拔時,向他人求助是最佳選擇途徑。 - 放棄鬥爭,為未來做準備:父母有自己的行為邏輯,而有效表達自我是我們的需求,但我們不應該通過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有的父母對孩子沒有愛,有的父母不知道怎麼表達愛,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可以選擇不原諒他們,但必須轉移自己的焦點。
從治療方面來看,佛洛伊德那種把諮詢重心放在過去的做法已經過時了,如今的心理治療早已不再集中關注來訪者早期的生活經歷,不再集中在「過去」,而是把重點轉移到「當下」,重視來訪者如何改善當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
所以,無論童年決定論是否正確,糾結於此往往耗時費力,且收效甚微。其實,童年決定論以及原生家庭的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更多的並不是讓我們回望過去,而是著眼於現在和未來。
重視活在當下,由我做起,在今天以及未來的日子裡,減少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斷開其代際傳播的通路,學著做合格且優秀的父母,讓自己的孩子成長在一個幸福、充滿生機與朝氣的原生家庭中。
(本文摘自/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先解決心理問題,才能解開人生困惑/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