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胃食道逆流?別怪胃酸!醫揭3關鍵原來是「這部位」太鬆
胃食道逆流指胃酸向上逆流至食道、咽喉,引起食道潰瘍、喉嚨發炎及食道狹窄等問題。食道不像胃有胃黏膜保護,故難以承受胃酸侵蝕,若未積極治療逆流而使食道反覆發炎,會提升罹患食道癌風險。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可以吃什麼?飲食清單一次看:營養師親揭「飲食3原則」
門太鬆:賁門沒關好,胃酸流向錯亂
賁門太鬆是胃食道逆流的第1個原因。「賁門」就是食道與胃入口交接處的括約肌(環狀肌肉組織),是這兩個器官之間的關卡,擔任守門員的角色,負責在人進食與吞嚥時「開門」,讓食物順利從食道運送至胃部,並在食物通過、進入胃部之後「關門」。
賁門關閉的最主要目的,正是在防止胃內容物和胃酸(或消化液),在胃部蠕動的過程中逆流返回食道,因而成功隔絕胃酸或其他消化夜對食道黏膜的傷害。在沒有進食的狀況下,賁門應該是緊閉的。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成人即使在飯後平躺或非採正立或正坐姿勢時,胃裡的東西不會返流回食道的原因。
但新生兒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的賁門發育還不夠完全,食道下括約肌的力量仍然不足,無法閉合完全,以致奶和胃酸一個不小心就會回流到食道,所以小嬰兒在餵過奶之後,不能馬上平躺或晃動身體,否則就很容易吐奶(溢奶)。不過,食道括約肌的發育會愈來愈強,再長大一點就不會有這種困擾了。
一般人最能感受到賁門的開啟,除了吞嚥,就是打嗝的時候。打嗝可以適度紓解胃部的壓力。不過,打嗝次數過於頻繁,導致賁門常處開啟狀態,還是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發生。若賁門的緊閉度、肌力等功能都正常,只要停止打嗝,逆流症狀就會跟著消失。
延伸閱讀:
反覆胃食道逆流?小心「巴瑞特氏食道」報到!醫警1部位凸起要小心
壓力大:腹部加壓,食物被推回食道
情緒過度緊張,會使交感神經過度緊繃,胃腸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腸病症,包括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但接下來要說的是生理上的壓力,當胃部壓力偏高,蠕動時容易把胃酸或食物往上推擠。
胃部壓力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肥胖者(尤其男性腰圍大於或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或等於80公分)、懷孕婦女等都是。外力也可能造成腹壓升高,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重訓或健身時,尤其進行腹部或核心訓練。此外,衣服太緊、沒彈性,或擠壓胃部的動作,都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產生脹氣而發生胃食道逆流。
肥胖者腹部脂肪多,一不注意就會擠壓胃部,像是彎腰綁鞋帶這種再平常不過的動作都可能發生逆流。懷孕婦女隨著胎兒愈來愈大,子宮向上頂住胃部情況加劇,腹壓跟著上升,加上孕期分泌的黃體素(progesterone)會讓賁門功能減弱,以致胃食道逆流發生,但通常生產後就會恢復。
若有慢性胃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造成胃排空問題,或喜歡油膩油炸食物與多肉少蔬果的飲食模式、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都會加重逆流的病情,後續在進行治療時,都需要同時觀察與調整,才能治標又治本。
在未進食、賁門收縮的狀態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平均為13mmHg至43mmHg,低於10mmHg就算無力,但若連吞嚥都維持在15mmHg以上、無法放鬆,也是一種病態,被稱為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
食道弛緩不能症早期會伴隨著食道收縮不同步而無法有效將食物推進胃裡的問題,晚期則因為食道長期被撐開,整段食道無力而引起食道脹大如大腸。還可能因為食物卡在食道、無法下到胃部而嘔吐,最後可能由於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成為標準紙片人。
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早期診斷治療,效果都相當好。由於很多症狀和胃食道逆流類似,經常被誤診為胃食道逆流而長期服藥卻無效。目前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以手術為主,包括內視鏡氣球擴張術及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
太敏感:一點胃酸都受不了的敏感型食道
事實上,每個人在正常狀態都會有胃酸逆流的情形,每天大約40次左右是可容許範圍。在這種頻率下,大多數人是沒有任何症狀,也不會感覺到不舒服。食道過度敏感的人,雖然每天逆流的次數與頻率,跟正常人沒兩樣,但是因為食道敏感,即使只有一丁點胃酸回流都承受不了。
另外,有一種患者是逆流次數沒有異常,食道、賁門和胃部等消化管道或器官也沒有問題,甚至根本沒有逆流現象,但老是覺得自己身體有狀況,以至於常因病症與胃食道逆流相似而被誤診,這種就是所謂的「功能性火燒心」。
功能性火燒心目前病因不是很確定,但多半與食道敏感有關,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睡眠品質不佳、情緒憂鬱或焦慮、停經症候群或A型人格特質的人身上。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為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急躁的個性,喜愛追求成就與他人認同,緊繃的生活形態讓生心理都出現狀況。這樣的患者在被鑑別出來之後,通常會與身心科一同會診。
胃食道逆流的3大原因比一比
- 門太鬆:賁門肌肉功能失常,食物回流食道造成反覆發炎與不適;透過手術治療,效果比吃藥更佳
- 壓力大:肥胖、懷孕或重訓等導致腹壓升高,壓迫胃部引起逆流;生活與飲食模式調整,排除壓力源(如減重)
- 太敏感:機能無異卻因痛覺神經敏感而不適,常伴隨心因性因素調適情緒,必要時請身心科協助
(本文摘自/跨科會診 終結胃食道逆流/原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