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喘、雙腳水腫⋯心臟衰竭沒好好治療,住院「死亡風險」比癌症高

易喘、雙腳水腫⋯心臟衰竭沒好好治療,住院「死亡風險」比癌症高

2023/5/11
高齡92歲的許奶奶,自述整天都很喘、兩腳皆水腫,曾至大醫院診斷為心臟衰竭,之前更發作過心肌梗塞、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心導管都做過3次了。這幾年因年紀越來越大,心臟功能持續變差,但已經不想再做手術和心導管了,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利尿劑、心律及血壓的西藥,希望能用中藥調理,減緩易喘症狀。

本篇文章目錄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大約有2.2萬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若沒有好好接受治療,3個月內再住院率可高達45~50%,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3%,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住院死亡風險比癌症還要高。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

心臟衰竭因心臟輸出血量不足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心臟衰竭是一種持續性、進行性的疾病,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或功能上的異常,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心臟衰竭的症狀如下:

  • 心輸出量不足:引發疲倦、虛弱、心悸、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等
  • 鬱血不通:造成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異常咳喘、下肢水腫、夜間頻尿、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

他指出,其中心臟衰竭患者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累、腫、喘」

在臨床上會依照心臟衰竭患者的程度來加以分級,依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依據心臟衰竭的病程列出4級:

  • 第1級:身體活動不受限制,普通的身體活動不會引起過度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 第2級:身體活動輕度受限制,可以從事日常活動(如爬樓梯超過1樓)。若做劇烈運動,就會感覺呼吸困難、疲倦、心悸或心絞痛。
  • 第3級: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時會緩解,但從是輕微的活動(如爬樓梯無法超過1樓)也會疲倦、心悸或心絞痛。
  • 第4級:執行任何身體活動都會不舒服,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時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疲倦、心悸或心絞痛。

延伸閱讀:
腎不好,心臟跟著壞!3警訊注意「心腎症候群」6成患者1年內死亡

心臟衰竭症狀以喘、水腫為主

蔡易昌說明,心臟衰竭屬於中醫「喘促」、「心水」、「心痺」、「心脹」、「心衰」等範疇。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中提到「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又說「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這是最早的描述,指出由脈痺發展而成心痺病,常有心煩心悸、脈澀等症,並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出現「暴上氣而喘」。

到了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提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又說「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說明其病為「水」,其位在「心」,為水濫肌膚,表現以水腫身重為甚。

中醫調理心臟衰竭4大體質

蔡易昌指出,心臟衰竭在臨床上會依照體質不同而加以分型,並針對性治療,下面是常見4類體質分型:

  • 心氣虧虛:心悸,短氣、動則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
    治療:益氣養血、補氣強心。
  • 心陽虛衰:心悸、氣喘呼吸費力,畏寒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心胸憋悶或痛,神疲乏力,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代。
    治療:溫通心陽,益氣通絡。
  • 血瘀水停:心悸怔忡,神疲乏力,氣短,動則加劇,咳嗽咳痰,水腫下肢尤甚,尿少,唇色暗,舌質黯淡或有瘀斑瘀點,胎白或膩,脈沉細無力或兼促澀結代。
    治療:益氣活血,利水消腫。
  • 水飲淩心:氣喘咳逆,面色蒼白,口唇發紫,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水腫,舌淡暗苔白滑,脈爺代或疾數無力。
    治療:回陽救逆,溫陽利水。

上述許奶奶是屬於心陽虛衰加上水飲淩心,所以使用了回陽救逆、溫陽利水的中藥來調理,另外又加強了補陽氣的處方。1週之後回診時,許奶奶表示咳喘都有改善,腳的水腫也消退了一些,她高興地說:「原來中醫對心臟衰竭有很大的幫助啊!」

持續治療1個月之後,許奶奶的家人表示,她整體精神狀況改善很多,體力也變好了,常常吵著要看護扶她出去散步,而且走路時也不會像之前那麼費力,咳喘改善很多,腳水腫已經完全消失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坐落於台中市七期惠文完全中學旁的杏儒中醫專治腎臟病、骨髓炎、不孕症、糖尿病、骨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中西醫結合不似傳統中醫的五行艱澀難懂,又不同於醫學中心的問十句答一句,更易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