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癢到像「萬隻螞蟻」爬上身!醫揭異膚新藥:3大症狀幾乎「清零」
本篇文章目錄
台灣皮膚科醫學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趙曉秋表示,全台約有3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10歲以上患者每3位就有一位(38%)屬於中重度患者,青少年族群則每4位就也一位屬於重度患者,病情易反覆發作。
延伸閱讀:
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
異位性皮膚炎3病灶惡循環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最常見3大病灶為:
- 皮膚紅腫脫屑
- 搔癢難耐
- 傷口組織滲液
她指出,就算只有10%的皮膚出現症狀,癢感也讓患者難以忍受,常陷入「抓了又癢、癢了又抓」的惡性循環。此外,失眠、焦慮憂鬱等日常生活功能也大受影響。
延伸閱讀: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傳統異膚治療僅3~4成改善
黃毓惠說明,亞洲患者之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致病因子更為複雜,不僅有Th2細胞,還包括Th17、Th22等更多複雜的T細胞,增加治療難度。雖已有生物製劑問世,但主要僅能治療Th2細胞引發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過往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僅能幫助3~4成病患改善症狀,其他患者卻面臨著副作用高、治療順從性不佳、治療費用負擔等困境。她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應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但這卻是許多中重度患者不敢想像的生活樣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鐘文宏表示,傳統治療分為3大階段:
- 階段1:外用藥,抗組織胺、類固醇藥膏、保濕乳液
- 階段2:免疫抑制劑,口服類固醇、光照治療
- 階段3:傳統免疫調節劑
「但許多患者光是連第1階段的治療都過不了,還要忍受較高的副作用。」他指出,完整接受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患者不到1成(佔8.2%),僅有乾癬患者的5分之一,慢性蕁麻疹患者的3分之一。中重度患者比例更高,達到前者4.3倍,及後者的1.8倍。
4月起新藥開放健保給付
黃毓惠表示,現在已有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針對各類型T細胞均有顯著療效,使用第1天就能快速止癢、尤其明顯改善頭頸部病灶,僅1週療程就能還給患者正常皮膚、癢感幾乎完全消失,2~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清零,目前已有近3年的臨床試驗追蹤藥物安全性。
黃毓惠補充,以口服藥取代打針,患者不用一直跑醫院,便利性及接受度更高,有效達到長期控制。而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在今年4月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可解決患者面臨的費用負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