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一直好不了?中醫警告:超過4週仍未癒合,恐是「這原因」造成

傷口一直好不了?中醫警告:超過4週仍未癒合,恐是「這原因」造成

2023/6/15
85歲的林奶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腎臟病、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放過支架。大約2年前因為走路時踢傷足趾,小傷口逐漸變大傷口,並延伸到足背及足底,醫院檢查發現是血管阻塞,加上糖尿病的周邊血管病變、周邊神經病變,手術後改善情況仍不佳。

本篇文章目錄

雖然經過高壓氧治療及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發現效果不理想之後,除了清瘡手術之外,又加做了動脈繞道手術。但在經過了幾次的手術之後,傷口狀況還是不理想,醫師表示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持續下去,有可能需要考慮截肢。因此才想改為中醫調理,看是否能改善目前的困境。

延伸閱讀:
慢性傷口該怎麼照顧?整形外科醫師教你正確「處理關鍵」

慢性傷口常見4類型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癒合不良的慢性傷口,是指傷口的皮膚缺損經過適當治療後,超過4週以上,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傷口大略可以分為4大類:

  •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癒合有問題,且伴隨血管阻塞和容易感染的狀況,所以糖尿病足部潰瘍是相當常見的慢性傷口。
  • 周邊動脈阻塞:大部分是下肢動脈阻塞,造成末端的血液供應不良,引起缺血性的潰瘍傷口。
  • 靜脈阻塞:因為靜脈回流不順,導致靜脈血液鬱積,會出現靜脈曲張、嚴重時會造成靜脈潰瘍。
  • 壓瘡:因為長期臥床、坐輪椅的患者,壓迫身體固定的部位,會造成壓瘡、褥瘡。

蔡易昌指出,癒合不良的慢性傷口,在中醫是屬於「瘡瘍」的範疇,例如「脫疽」、「陰疽」、「脫癰」。本病是以「虛」「瘀」為本,病機演變是因虛感邪、邪氣致瘀、瘀阻傷正、化腐致損,虛邪瘀腐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形成以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為病機特點的瘡口。

這類傷口的中醫辨證,首推陰陽,正如清代著名醫家陳士鐸所著的《洞天奧旨.瘡瘍陰陽論》說:「瘡瘍最要分辨陰陽,陰陽不明,動手即錯。」指出癒合不良的慢性傷口,通常瘡面呈現晦暗或是蒼白,滲液清稀或如粉漿,瘡形平塌,傷口周圍寒涼,瘡面久不癒合,導致癒合障礙,同時伴隨神疲乏力氣少等全身狀態。這類傷口就被歸類為陰證瘡瘍,病機是陽衰陰虧,也就是陽氣虛衰,精血不足,邪氣壅盛。

延伸閱讀:
細菌感染恐截肢!傷口照護必看「這5大步驟」

傷口難癒因消化差、元氣虛

蔡易昌進一步解釋,陰證瘡瘍傷口,主要和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瘡瘍成膿,長肉耗傷氣血,氣血虧虛,再加上如果患者有許多慢性病,素體虧虛,則氣血生肌長肉功能低下,導致傷口不易生長,膿少清稀之象。

中醫認為主掌消化系統的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虧虛亦會導致潰後傷口生長速度減慢,出現久不癒合之陰證傷口。而精血同源,氣血耗傷腎精(先天元氣),腎精虧虛則腎氣越虧,機體動力不足,生肌乏力,傷口久不收口。因此,氣血不足、脾胃虧虛、腎精虛衰構成了中醫慢性傷口陰證形成的病機。

林奶奶因為長年罹患多種慢性病,加上年紀大了,氣血虧虛,傷口就是呈現緩慢不長的情形,雖然做過高壓氧治療、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動脈繞道手術,暫時減輕了血管問題,但是時間一久,就有可能又是「因虛感邪、邪氣致瘀、瘀阻傷正、化腐致損」,這時就是適合加入中醫調理的時機。

中醫治慢性傷口「怯瘀生肌」

明代著名的中醫外科醫家陳實功,在其所著的《外科正宗》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是為疾者,房勞過度,氣竭精傷」、「以致真水真陰從此而耗散。既散之後,其臟必虛,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後,渾結為瘡。」所以,治療上必須「怯瘀生肌」和「補虛生新」,衍伸為後世治療的準則「祛腐、化瘀、補虛、生肌」。

林奶奶也是利用此準則來調理,經過2個月之後,傷口滲液逐漸出現鮮紅血水,再2個月後傷口深部的膿液新生長的肌肉、軟組織推擠向外排出,傷口邊緣也出現一圈新長的皮,傷口瘡面縮小,又經過大約2~3個月,傷口基本上已經癒合,周邊的肌肉彈性也恢復,壓痛感也消失了。

蔡易昌說明,中醫治療慢性傷口,並不是一味以活血化瘀就可以解決問題,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坐落於台中市七期惠文完全中學旁的杏儒中醫專治腎臟病、骨髓炎、不孕症、糖尿病、骨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中西醫結合不似傳統中醫的五行艱澀難懂,又不同於醫學中心的問十句答一句,更易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