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家屬必知「1表」評估:這5點差很多

家中長輩是失智,還是憂鬱症?家屬必知「1表」評估:這5點差很多

2023/12/4
很多人會覺得失智症的症狀只與記憶及認知相關,但實際上,失智症的症狀非常多的樣貌,這些症狀,一般醫學上稱為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這邊要特別強調,這些症狀雖然不是每個失智症的患者都會發生,但了解這個症狀的類別、特性以及如何預防,可以協助照顧者在患者真的發生的時候,不會手忙腳亂。

本篇文章目錄

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有哪些呢?

常見的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主要可以分成4大類:

  • 第一類:與精神疾病相關,包括妄想(67.1%)、視/聽幻覺(34.7%)、錯認(35.9%)。
  • 第二類:與行為相關,70.7%具有一種之行為問題,包括攻擊、日夜顛倒、貪食、病態收集、性騷擾、不恰當的行為。
  • 第三類:發生譫妄或黃昏症候群。
  • 第四類:與情緒相關,包括憂鬱傾向(22%)、焦慮(35.3%)、對外界淡漠。

延伸閱讀: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失智與憂鬱的差別

會特別提到失智與憂鬱,是因為這兩個疾病之間會互相影響。根據研究,憂鬱症的病人之中,有很大的比例未來會發展成失智症(約40~50%);同時,失智症患者也有一定的比例會發生憂鬱症狀(根據不同研究,從22%~77%都有)。

由於失智與憂鬱有許多共同的臨床表現,包括淡漠情緒、對日常活動及嗜好失去興趣、睡眠障礙及社交能力喪失(社交退縮),造成診斷的困難,導致憂鬱症狀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或低估。以下提供幾點兩者的比較與評估量表,方便民眾去辨認。

  • 憂鬱症初始發作時間較清楚,失智症較模糊。
  • 憂鬱症也會有認知功能的缺損,但較高皮質功能缺損則較少見(例如:失語症、失寫症等)。
  • 記憶受損程度方面,憂鬱症患者是近程與遠程記憶一樣差,但是失智症患者則為近程比遠程記憶差。
  • 憂鬱症患者會強調自己的失能,失智症患者則不認為自己已失能。
  • 受測態度方面,憂鬱症患者常不盡力,回答不知道;失智症患者會努力想回答正確,卻做不到。

image
康乃爾失智者憂鬱量表(The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CSDD)(圖片來源: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35卷,第8期,失智與憂鬱)

延伸閱讀:
失智長輩亂尿尿,門口寫「這句話」竟馬上改!教你「居家改善」4重點

其他失智症之精神病症狀

  • 妄想(Delusious):約佔67.1%,以被偷妄想最常發生,有一點要特別提醒大家,針對妄想發作時的患者千萬不要用對抗、較真的方式,很容易引發患者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發生攻擊行為都有可能。當會者發生妄想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引導的方式來做,舉例來說,患者懷疑有人偷他錢,這時候也不用去計較是否真的有人偷,帶著患者一一去家中環境翻找,找一找,說不定患者就好了;又或是問患者渴不渴、餓不餓、要不要吃點東西,來轉移注意力。
    另外,被偷跟被害妄想是照顧場域中很容易發生糾紛的原因,往往有些家屬不清楚自己長輩的狀況,就因為長輩說的內容而去懷疑主要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會建議若是真的非常擔心,家屬可以於家中安裝監視設備,另外當長輩反應的當下,應當用理性、冷靜的態度來處理。
    • 被偷妄想:最常發生,佔妄想類型中的55.1%,也是最讓家屬煩惱的的妄想類型,患者會覺得有小偷或是認為身邊的照顧者要偷他的東西,從印鑑、錢財、存摺、股票等都有可能,甚至有時會伴隨情緒激動、不安,重覆翻箱倒櫃找尋的情況。
    • 被害妄想:懷疑別人要迫害他。
    • 嫉妒妄想:懷疑配偶有外遇,而對配偶有暴力攻擊行為。
    • 被遺棄妄想:認為家人會丟下他不管,而有憂鬱症狀出現。
  • 幻覺(Hallucinations):約佔34.7%,視、聽幻覺為主,可能會聽到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或影像,甚至與幻覺中的人物交談。也有可能會出現其他感覺類型的幻覺,像是嗅幻覺或觸幻覺。
  • 錯認(Misidentification MIT):約佔35.9%,幻覺與錯認的最大差別在於,幻覺是真的完全不存在是事物,而錯認則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產生錯誤的認知,舉例來說,患者在家中突然說,這裡不是他的家,要照顧者帶他趕快回家,這就是一種錯認。

其他失智症的異常行為

  • 重複現象:發生率為62.7%,不管是語言或是行為都有可能發生,初期通常會是以語言為主,像是一直重複詢問同一個問題,往往前一分鐘已告知回答患者,但轉個身又問相同的問題,這種現象往往使家人煩不勝煩;而重覆的行為大約從失智症中期出現較多,像是反覆做一些無意義的動作、開關門、來回踱步等等。
  • 迷失、漫遊:這兩個情況會隨著認知逐漸下降,越來越容易發生。迷失主要是因為患者對於記憶住家地址等資訊喪失,漫遊則是因為定向感的喪失,當兩個情況一起合併發生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患者走失的情況。
  • 攻擊行為:有55.7%的患者發生,不管肢體或是語言都有可能,發生攻擊的原因是多面向的,身體不適、環境因素、疾病因素都有可能,患者隨著病情變化,對於負面的感覺忍耐力會降低,再加上喪失是非判斷的能力,這時候只需要一個引爆點就有可能發生。
  • 病態收集:有27.5%的患者會出現此行為,收集項目不一而足,包括有衛生紙、腐臭食物及垃圾等,情況嚴重的時候,之前有多則新聞報導有老人的住家過於髒亂、堆滿雜物、回收物品的情況,影響周遭鄰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失智症所導致的。
  • 貪食行為:發生率為28.7%,會發生這樣的原因有可能記憶缺失,也有可能是因為腦部退化,下視丘飲食中樞發生失調,造成患者對於飽食、飢餓的感覺出現問題。患者會不停說感到飢餓、想吃東西,吃過以後,轉個頭,就忘記自己剛剛吃過東西。

如何預防與改善失智症?

雖然目前有失智症相關藥物,但通常第一線會用非藥物的方式。此外,這裡有個最重要的原則,家屬及主要照顧者去接受家人已經罹患失智症這件事情,讓照顧者了解患者出現的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針對照顧者,而是失智症疾並本身所致。除了以上的大原則外,還有一些可以注意的點分享給大家。

  • 建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由於患者甚麼時候出現異常行為真的很難知道,因此生活環境中的危險物品(刀子、剪刀、打火機之類)務必要收拾妥當,並且可以將生活環境貼上標籤,像是冰箱、廁所、衣櫃等等,都可以達到提醒患者的用意,當然其他安全設施,像扶手、止滑墊、開門警示、瓦斯偵測等等都是必備的。
  • 建立一個很固定且結構性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由家屬或是透過與患者共同討論後,去制定一個每日生活作息表,並且這個表格要公布在家中明顯的地方,搭配家中擺放時鐘,時時刻刻去提醒長患者這個時間點該做甚麼,目的是透過建立穩定的生活習慣,讓患者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情緒。
  • 降低異常行為的發生頻率:當發生重複行為時,嘗試引導長者去看、去聽或做其他事情,來分散及轉移注意力。如:摺毛巾、撕紙張、播放音樂等,打破他陷入的循環。當患者發生錯認、幻覺的情況,並不需要去否決患者,反而可以順著他的話讓他抒發出來,並透過引導轉移患者的思緒。其他可以運用的小技巧如下:
    • 不要再長者面前與他人說悄悄話。
    • 當患者找不到東西時,可以陪同一起找,最好由他本人找到,以免反而變成是偷竊者哦!
    • 減少環境中可以藏東西的地方,鎖上不用的櫃子。
    • 環境中避免裝設鏡子,以免錯認有人出現。

其他像是加強認知訓練,儘量鼓勵患者發揮其尚未退化功能、矯正視力/聽力、白天可以陪同長輩外出曬太陽,傍晚時家中要保持明亮,可以有效預防黃昏症候群等等,都是照顧者可以去嘗試看看的方法喔!

(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家人今天怎麼怪怪的?淺談常見的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家天使為全台最大之照顧媒合平台,讓有照顧需求的家屬與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可以互相媒合,透過事前溝通、挑選人員、合約保障、服務紀錄回報、評價回饋與專業客服,讓家屬可以安心託付。此外,透過AI智慧照顧、遠距生理量測及IOT設備的導入,並成立公費居家長照單位,進一步提升照顧品質與服務量能,期望科技結合照顧,解決台灣照顧產業難題。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