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把脈」就能診斷大小病?中醫揭「把脈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光靠「把脈」就能診斷大小病?中醫揭「把脈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3/12/8
一般人總認為中醫「把脈」能一眼看出疾病,事實上中醫在診斷疾病的步驟,一般是按照「望、聞、問、切」這四個步驟來達到目的,而不是單靠把脈就診斷出結果。杜李威中醫診所院長杜李威於《中醫純情派》一書中,述說中醫學理中的中醫文化,讓讀者了解中醫的運作與邏輯。以下為原書摘文:

把脈和你想的不一樣

所謂隔行如隔山,在病患心裡的想像,厲害的中醫師把脈,三根手指頭就好比X光,搭在病患的手上,可以把你全身掃描一遍,大腦裡有一顆腫瘤、冠狀動脈阻塞、子宮長了三個肌瘤,完全無所遁形。

每一次看診我一定會幫病患把脈,但同時,我又經常跟病患強調,把脈不是我的強項,我不會把脈。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理由很簡單,把脈對我的意義,和病患心裡面的期待並不相同。病患原先以為,我可以藉由把脈透視他的身體。民眾不清楚的是,傳統中醫的診斷模式多半不太討論解剖學上的問題,脈位顯示五臟六腑的關聯,更像是哲學上的課題。

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眼壓升高⋯青光眼怎麼治?中醫「1療法」有效恢復部分視力

為什麼我都還沒開始把脈,就能夠說出病患的情況?事實上,不一定要靠把脈,從望診中,就可以得到許多資訊來推測病情。細心的讀者們應該會發現,我前面跟病患說:「妳會頭暈、胸悶、經常拉肚子、白帶很多。」我指出來的都是病患的「症狀」,不是那些大腦長腫瘤、子宮有肌瘤這種「結構上的問題」。

不論是望診也好、切脈也好,靠著診斷技能推測病患的症狀其實不是什麼難事,臨床功夫高下的區別,在於醫者能不能將一堆雜亂無章的訊息,統合出一明確的辨證。以及,當實際情況和預測相符、或是相反的時候,能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並且提出正確的治療方向。

接下來,我會進一步解釋,把脈對我而言,不是等同透視眼,而是如何將把脈功夫,當作望聞問切,四診其中的一項診斷依據。

舉睡眠困擾為例,臨床上我是怎麼下診斷、怎麼開處方的呢?病患坐下來,我會先聽主訴,知道病患今天想要來看的,是睡眠障礙。首先詢問,生過什麼病?住過什麼院?開過什麼刀?藉此了解病患的基本體能狀況。

從病患的敘述中進一步釐清,失眠的困擾有多久了?幾天?幾個禮拜?還是經年累月?詢問病患:「你自己認為,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失眠的?」從這個問題,大致可以判斷是短期還是長期因素,壓力已經過去了、還是持續存在?

先讓病患開口,這很重要。從病患講話的音調語氣,我可以進一步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很急躁、容易緊張?還是中氣不足、說話有氣無力?對於緊張急躁的病患,用藥的選擇,要讓他能夠放鬆;虛弱無力的,要幫他補補氣,他才有體力對抗壓力。

從病患的面容上觀察氣血盛衰,目光是否有神,神色自若亦或惶惶不安。眼眶周圍假使膚色黯沉,注意一下這是睡眠不足、品質不佳,還是呼吸道過敏、鼻塞,周邊循環不良所導致。接下來,看看病患的舌頭,辨別舌質、舌色、舌苔、舌下脈絡。

多年前我在門診時遇到的那位小姐,為什麼還沒把脈就可以猜到症狀,答案就在這裡。病患一伸出舌頭,可以看到一層厚膩的舌苔,表示病患的脾胃濕氣過盛。頭暈、胸悶、經常拉肚子、白帶很多,其他好比水腫、四肢倦怠、食慾不 振、關節痠痛、好發濕疹等等,全部都是「濕證」的表現,差別只是輕重不同、 症狀多寡而已。

望診、聞診、問診都告一段落,大概心裡已經有個底了,接下來,才要開始把脈。把脈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可以從脈象裡驗證體內有沒有濕氣?試著尋找濕從哪裡來?濕氣積在哪個臟腑?「濕為陰邪、日久蘊積化熱」,眼前的狀況到底 是濕寒還是濕熱?最終的目的,是要確認,濕證是不是造成病患失眠的原因?然後決定該用什麼藥物來袪除濕氣?

延伸閱讀:
中醫典籍從沒說過「腎虧」!中醫揭「補腎真相」不只調節勃起功能

從失眠案例看脈學應用

以下我舉一個前陣子看過的失眠案例,來說明中醫的診斷和處方原則。這個段落將提到脈學和處方用藥的交叉運用。因此我會建議非本科的讀者,請您用眼角的餘光輕鬆帶過本節就好。

37歲的未婚女性求診,主訴睡眠障礙。自訴一直以來,她算得上是健康寶寶,不怎麼生病,也沒有過敏的問題。最近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什麼變動、壓力。不曉得為什麼,大概3個禮拜前開始失眠,翻半天很難入睡,眠淺多夢、一直醒,醒來又很難繼續睡。

未婚沒有家累,可見不是產後體虛或是因為照顧小孩而打擾睡眠。我看她人瘦瘦的,臉色有點蠟黃。問一下月經的狀況,初步排除經前症候群。個案有時候會覺得頭暈頭痛,情緒煩躁,臨睡前心悸冒汗。最近食慾較差,常常吃不下飯,腸胃容易脹氣,大便習慣正常,偏濕軟黏。比較容易口渴,喜好喝冰涼飲。以上就是問診得到的初步情報。觀其舌象,舌邊尖紅,舌苔白厚、舌心略帶黃苔。脈象雙關濡數,重按弦细。
 
談到失眠的治療,教科書經常舉出肝鬱氣滯、心脾兩虛、痰熱內擾、濕困中焦等幾種常見的證型。臨床所見到的病患,通常會夾帶兩三種證型,不像教科書 所寫的那麼單純。從這位病患的舌、脈,與問診結果互相對照,不但可以觀察到中焦濕鬱化熱,同時見到肝血虛衰、心肝火旺,本虛標實的見證。

如果單純瀉肝火、補肝血,或只偏重在中焦濕熱,顧此失彼的情況下,肯定徒勞無功。處方用藥必須雙管齊下,互相配合才能解決問題。首先,安神的藥物,真珠母和石決明,都歸心、肝二經,具有重鎮安神的效果。這兩味藥物的作用差不多,我選用石決明是為了解決肝風内動、頭痛眩暈的困擾。搭配當歸、生地,平肝潛陽之餘,同時可以清肝明目、養血補肝。

病患舌尖紅,心火旺,心悸發熱併出潮汗,所以選擇梔子、淡豆豉搭配茯神、茯苓作為處方臣藥。酸棗仁搭配肥知母,用來輔佐君臣藥物,處理肝虛有熱、虛煩不眠的症狀。

半夏搭配北秫米,出自《靈樞》半夏秫米湯。用來處理濕痰阻滯、胃氣不合、陽不入陰的症狀。川石斛養胃陰,搭配白芍養血柔肝。最後加上藿香開胃醒脾,佩蘭芳香化濕,以去其舌苔白膩、中焦濕熱的狀況。

這張處方,還有許多加減方式可以處理其他變證。好比說,假使病患容易緊張,心驚抽搐、汗流不止,或有頻尿,可以將重鎮安神藥改為彩龍骨、左牡蠣。夜半易醒可以加合歡皮、夜交藤。舌邊若見齒痕,可以選擇西洋參、黃耆等補氣藥。假使肝血不足演變到陰虛火旺,必須加山茱萸歛肝,或用女貞子、旱蓮草養陰,甚至搭配紫丹參、牡丹皮活血涼血。

脈診時若發現肺脈細澀,可以加沙參、百合。右寸浮滑或是肺有伏火,可以詢問病患,確認之前是否曾患感冒。假使是感冒未癒、夜間潮熱,必須選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藥物,朝向瀉白散的方向去處理。另外的情況,好比鼻涕倒流刺激咽喉,或是因為支氣管敏感咳嗽,因而影響睡眠品質也應該在考慮之列。

如同前文所述,中焦的濕氣是怎麼來的?把脈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釐清這個問題。脈診時若是發現右關無力,左脈大於右脈,這是肝旺脾虛的見證。

健脾益氣的藥物,可以選擇黨參、蒼朮、白朮、木香、厚朴、炙草。脈象若見滑數,可以加黃芩、竹茹、瓜蔞、蘆根、貝母去痰熱。脈象若見弦滑,這是消化不良、腸胃 脹氣的見證。所謂「胃不合則臥不安」,處方可以選用萊菔子、神麴、山楂、枳殼、砂仁、穀芽、麥芽等等,健胃消食達到安神的效果。

整個門診過程到處方用藥,大致如上。可見望聞問切必須互相參照,絕對不能單憑主訴症狀,或是單靠脈象來做決定。每次開完處方,還要做最後的檢查,務必邏輯上沒有矛盾,才能將處方交付出去。清楚病患的脈象,可以讓用藥的選擇更加靈活。反過來說,若是將把脈的結果放大,甚至獨立出來,對於臨床治療反而沒有太大的幫助。

(本文摘自/中醫純情派:名醫杜李威參透人情的診療心法,思索辨證不息,醫病更重醫心/大塊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