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泡湯暖身「7大功效」一次看!專家:從「這部位開始泡」不傷身
隨著天氣轉涼,各知名溫泉景點已經開始湧進人潮,泡湯該如何泡,才會有益健康?專家指出,溫泉對人體的療效,主要是隨著水溫、水壓力及浮力,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而來,可以改善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等。
泡湯可以減重、美肌、痠痛
在水中活動時,由於水有阻力,因此會比平時更容易消耗熱量,此外,還可以達到減重的目的;溫泉中的化學成分,也有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作用;甚至有些術後的病人,在傷口癒合後泡溫泉,可有軟化疤痕組織、增加筋膜延展性及關節活動度等好處。
泡溫泉的水溫以38~40℃為最舒適的溫度,每次浸泡以5~10分鐘為一個循環,然後起身休息再泡,一次約泡2~3個循環(約為半小時到45分鐘),即可加速新陳代謝,並有效消耗能量。
泡溫泉,改善關節炎、神經痛
台灣溫泉主要劃分為三大類,一為大屯山系,如北投,是屬於硫磺泉;二是中央山脈兩側的碳酸氫鈉泉;三是遠離中央山脈的平原區,如台南關仔嶺的泥浴。以成分來說,是以碳酸泉為多,若以酸鹼度區分,只有大屯火山溫泉區、綠島溫泉,以及龜山島溫泉屬於酸性,其餘地區都呈鹼性、弱鹼性或中性,其中,又屬弱鹼性居多。
溫泉的各種功效早已被各界證實,尤其是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像是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肌肉痠痛、肌腱炎等,都能獲得顯著改善,對於神經痛、週邊循環較差者也有幫助。
美人保養湯,幫助養顏美容
部分溫泉成分還特別有「美膚」效果,像是大屯山系的硫磺泉,因能改善慢性皮膚病症狀,也有鎮痛止癢功效,而被稱為「保養之湯」;烏來、礁溪、知本等地的碳酸泉,則俗稱為「美人湯」,泡後皮膚會有滑膩感,能美白、養顏美容;而台南關仔嶺的泥浴,則可讓皮膚吸收許多礦物質。
泡溫泉好處多多,然而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不宜長時間連續浸泡,還要隨時補充水分;起身後,由於池水高溫會加速新陳代謝、消耗能量,容易使人感覺虛弱、飢餓與疲勞,此時可補充些低卡食物,像是芭樂等。
專家特別提醒,太累的時候也不宜泡湯,因為累的時候需要的是休息與睡眠,如果跑去泡溫泉,很可能會使得身體感覺更虛、更沒能量。
SPA水療,減壓放鬆肌肉
坊間許多SPA水療,也是近來流行的泡湯休閒方式,但必須特別注意水的強度。以水柱型來說,由於水柱的持續性衝擊,就像是重覆做「快速拍打」的動作,對於有關節發炎或是椎間盤突出問題的患者來說,可能會誘發疼痛,或是不知道自己有這類潛在問題,在強力水柱衝擊下,就會出現傷害。
水柱型SPA必須避開臉部、頭部、腹部、脖子、頸椎等處,可以使用在屁股、大腿等「肉多」的地方,具有按摩效果,但也不宜超過1分鐘。民眾如果在使用後感到疼痛,在急性期需以冰敷處置,倘若2天後症狀仍未緩解,就必須求醫。
至於水瀑型和氣泡型都是屬於較為緩和的水療,後者甚至可做為慢性疼痛患者的輔助療法,利用氣泡浮力讓膝蓋、腰椎等承重關節獲得支撐,達到減壓效果,同時也能放鬆肌肉,並促進局部循環。
暖身之後再下水,從腳開始泡起
泡湯的時間和溫度需要視個人的體能狀態而定,有些人可以適應冷熱交替,但若是體能不好或是年紀大的人,就建議以熱水池開始,最後也以熱水池結束為佳,這樣會是比較舒服的泡湯狀態。
尤其冬季泡溫泉,水溫與環境溫差較大,下水前,最好先做一些伸展操暖身,或是先做淋浴,讓身體適應水的溫度再入水;同時也要從腳開始往上浸泡,以免血壓突然升高,心臟負荷不了,恐會造成頭暈或休克。
延伸閱讀:
周末寒流報到,泡湯取暖好舒服;下水前必知10件事,三高患者不能泡全身
後疫情時代瘋出國,備齊防疫三寶之外;老師提醒:這些英文句子要記熟,即使確診也不擔心
(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天冷泡湯除了暖身體外,還有7種功效,記得要從這部位開始泡)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