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5可接受約炮!最新調查揭:台灣人「這年齡」不愛戴套:認不會懷孕
Z世代性觀念好像很開放?Y世代應該更重視性健康防護?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近期發佈「雙世代性健康觀念調查報告」,於今年5月蒐集1,068份問卷,針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及安全性行為等相關觀念進行調查。
延伸閱讀:
為何做愛時間「20分鐘」最剛好?性學博士揭「1關鍵」別被A片誤導
Z世代「性健康認知」高於Y世代
調查結果發現,雙世代在安全性行為、性觀念開放、性病篩檢及愛滋U=U等,4大觀念上有所落差。例如一般大眾普遍認為,Z世代較缺乏安全性行為或性觀念較開放,但事實上竟是Y世代佔比居多;而針對是否做過性病篩檢,Z世代有進行篩檢的比例也多過Y世代:
- 缺少安全性行為:雙世代竟高達6成5,未在每次性行為中進行安全防護,其中Y世代(67.7%)比例明顯高於Z世代(59.8%),主要認為「反正不會懷孕」(42%)、「覺得伴侶沒有性病疑慮」(37%)等。
- 無感情基礎可有性行為:有超過4成5(45.1%)的雙世代表示,可接受在沒有感情基礎下,發生性行為;其中Y世代(46.3%)高於Z世代(43%)。
- 性病篩檢:有近3成Z世代曾做過性病篩檢,高於Y世代的2成7。
- 不了解愛滋U=U:針對HIV感染者達到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就不會傳染的觀念,有7成雙世代族群表示沒聽過,甚至也不了解HIV感染以及愛滋病的不同。
對此,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調查顯示Z世代比起Y世代族群,更具有安全性行為的意識與行為,包括安全性行為、性病篩檢比例更高,可能因資訊發達、取得便利有關;然而,仍有約三分之一的雙世代,仍擔心HIV傳染風險,對於U=U觀念持保守或觀望態度。
調查也指出,一旦民眾知道身邊有HIV感染者,最多的反應是驚訝,但什麼事也不做,再來才是安慰及陪同就醫,對於HIV感染者持包容與支持態度。對此,林宜慧表達認同,她說:「雖然一般人可能會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件事,但其實對感染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心理支持,就是親友用如常的態度對待他,不需要因HIV而改變。」
延伸閱讀:
男生常「打手槍」會傷身嗎?泌尿科醫教「正確射精法」忍●●次再射
醫解析HIV感染5大迷思
針對HIV迷思,愛滋病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冠吟列舉以下民眾容易混淆的問題:
Q1:HIV感染等於愛滋病感染?
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俗稱愛滋病毒)是一種會破壞人類免疫系統的病毒;愛滋病(AIDS)則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人類受到HIV感染後,若未以藥物有效控制,免疫系統開始出現各種感染症狀,才會進到愛滋病病程。
Q2:單一性伴侶就無HIV感染風險?
錯。維持單一性伴侶,仍有以下感染HIV的潛在風險:
- 短時間更換性伴侶
- 性伴侶未告知過去性史或性病
林冠吟呼籲,只要有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就需做性病篩檢。
Q3:在不安全性行為後的隔天,若篩檢HIV為陰性,就代表沒有感染?
錯。HIV會有空窗期,並依照檢驗方法的不同,在感染後檢測出陽性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 採取抗原/抗體複合型初步檢驗,最短3週後可檢測出陽性。
- 採取一般抗體初步檢驗,最短4週後可檢測出陽性。
林冠吟強調,若在空窗期或潛伏期,體內存有HIV病毒,即代表已具傳染力。
Q4:HIV感染者已有治療藥物可控制?
正確。台灣目前HIV處方主流是單錠處方藥物(STR),只要每天1顆,就能幫助HIV感染者控制病毒量,達到U=U,即測不到病毒量,就無傳染力的成效。目前HIV治療,已將過去普遍致死的愛滋病毒感染,轉變成長期、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Q5:HIV感染者透過藥物治療,壽命仍不比一般正常人長?
錯。HIV感染者只要及早接受治療且持續穩定治療,可以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健康狀況與平均壽命;甚至因為定期追蹤及關心健康狀況,還能比未定期健檢者,擁有更多維持健康的機會。
而對於部分感染者,也可能對於U=U有些誤解,或不清楚所謂「測不到病毒」的標準在哪裡,林冠吟解釋:「測不到病毒並非是體內病毒清零,感染者穩定治療後,持續6個月體內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就不具傳染力。但若進行篩檢,結果仍然是陽性。」
HIV感染主因來自危險性行為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近年愛滋病毒感染通報趨勢已持續6年下降,去年(2023)新增確診通報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940人,為歷年來新增通報數最低,但有近6成感染者為18~35歲年輕族群,主要感染原因皆為不安全性行為。」因此,無論性取向、男女其實都應該要做好防護措施。
曾淑慧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每年做1次性病篩檢,也希望民眾能更加了解U=U,去除社會觀念中對HIV感染的污名與歧視,讓感染者也能像一般人一樣自在享受生活、拓展情感關係。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