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兒相處如談戀愛!鄭如晴的教養之道:寧自己孤單也不願孩子缺愛
踏著微高跟鞋,身穿勁白上衣與黑色西裝褲,顯得高雅又俐落。採訪當天,作家鄭如晴宛若一名都會時尚女性,靈動大眼配上細緻聲音,不好意思地說:「太久沒穿跟鞋,沒辦法走太快。」忍著腳痛仍想呈現專業,是她對工作盡心盡力的自我要求展現。說話總是謙虛有禮,雪白膚色帶點童稚氣質,令人難以想像,她才剛過完70歲生日,早已是「外婆俱樂部」成員多年。
活躍於小說、散文和兒童文學領域,鄭如晴曾獲得多項文學大獎,有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她的作品常以親身經歷為素材,觸動讀者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共鳴。此外,她也是知名女星張鈞甯的母親,對於這個身分,卻不常自己主動提起,她坦言:「其實我最不喜歡別人叫我星媽,我都說我是辛苦的媽媽。」
鄭如晴不以星媽稱號自居,是為了保留自我的「主體性」。她說,身為母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自己,因為女性不應該成為家庭的附屬犧牲品。這番話鏗鏘有力、自信瀟灑,源自於她的深刻體悟。原來鄭如晴年輕時曾赴德國留學多年,但隨著兩個女兒相繼出生,她為了照顧家庭,不得已放棄學位,甚至在此過程中失去了婚姻。
延伸閱讀:
生小孩會帶來快樂嗎?研究:孩子帶來幸福或壓力,取決於「這1點」
46歲念研究所成「大齡學生」
「當對方拂袖離去,我只能想辦法收拾自己的殘局。」鄭如晴不願成為自怨自艾的婦人,她努力走出陰霾,決心將餘生用來成就自己。46歲那年,為了彌補心中的缺憾,她放下年齡的顧忌,考進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成為班上特別的「大齡學生」。
為了圓夢,鄭如晴的求學生活,充滿了毅力的考驗。當時,她在《國語日報》任職,為了兼顧學業與工作,不得不將班別調換為夜間編輯。每週二早上,她準時搭乘6點50分的飛機前往台東,只為趕上8點的課;隔天上完課後,立即搭機回台北,連行李都還來不及放回家,就直接趕赴報社上班。
在研究所就讀期間,她從未缺課、工作請假,展現出驚人的堅持與意志,「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是沒有休息過任何一天的!」她說。
如此辛苦的投入,目的是什麼?她靦腆地說,「說出來可能大家會笑,我的目的其實是想跟孩子的爸爸一樣,拿到一個好學位。」原來,鄭如晴曾在德國留學7年,起初半工半讀,最後為了全力照顧孩子與支持先生,她放棄了學業,結果卻失去了婚姻。
「我在德國根本沒有時間好好念書,看到大家都取得學位,突然覺得我好像花了很多心思,最後卻什麼都沒有!」或許是內心不服輸、亦或是補償作用的驅動,讓她決心取得碩士文憑。「不一定要跟他人必較,但至少我需要成就自我,才不會對不起自己。」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讀書?張鈞甯媽媽鄭如晴的教養之道:從每晚睡前做1事開始
從小「缺愛」卻長成溫暖的人
這樣拼命的性格,配上她的氣質外表,碰撞出既衝突又和諧的特質;就像她的人格養成,雖然從小「缺愛」,長大卻成為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人。鄭如晴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3歲喪母、父親因政治因素被迫遠走日本,很小就失去家的她,童年被硬生生拆成3段。12歲以前,她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分別跟隨舅婆、外婆與繼母,輾轉於台南、高雄、台中三地度過。
「我的童年生活,最大的動力來自於食物。」或許是因為長期在物質與情感上的匱乏,讓她對於「溫飽」的生理滿足特別重視。她的味覺記憶尤其強烈,一旦嚐入或嗅出某些味道,就能瞬間將她帶回小時候,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與這些食物有關的畫面與時光。
近日,鄭如晴出版新書《往日食光》,透過各種懷念的美食,描繪她對過往時光的回味,也回顧台灣舊日社會的風貌。她認為,味道是回憶過去的媒介,書中介紹了許多庶民小吃,這些美食承載著她不同人生階段的記憶和滋味。
例如,在她回高雄外婆家讀小學時期,外婆的滷肉與粽香,成為她對「親情」的依戀。外婆某年端午節後因腦溢血過世,這些味道就變成了想念。之後她搬到台中與繼母同住,缺乏血緣關係的庇護,「大麵羹」反成了記憶的痛點。有段時間她中午下課回家,家中通常空無一人,桌上只擺著5角硬幣,這是繼母讓她吃大麵羹的錢。她還因長期吃了過多加鹼的麵條,因此經常犯胃痛。
女性應具備「3種觀念」
幼時的孤寂無依,通常容易讓人成為憤世嫉俗,怨恨不滿的人,但鄭如晴卻始終保持樂觀優雅,從未口出惡言,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說,每個人都要尋找到支撐自己生活的力量,對她而言,吃與食,就是這樣的生命支柱。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療癒童年的傷痕,有些人也正在感情和婚姻中載浮載沉,即使進入熟年,仍無法與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解」。鄭如晴提出,女性應具備三觀:自主、自覺、自我實現。她認為,人生不可能盡如人意,但我們握有選擇權,可以決定要走向佈滿石頭的小路、還是寬闊的大道。
以情感關係為例,許多女性在失去婚姻之後,往往會開始缺乏自信。她建議,當發現對方不再值得付出時,應該給自己一個藍圖,想清楚未來要過怎樣的人生。是永遠陷入泥淖,還是期待見到陽光?她說,「生命是自己的,若不努力善待,也別期望別人會在意。」
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孩子缺愛
回到母親身分,2位女兒的聰慧氣質以及在專業上傑出的表現,讓鄭如晴的教養方式備受推崇。事實上,從未獲得過一天母愛的她,原本擔心自己在教育上會不知所措,因為沒有母親作為範本。然而,成為母親後,她才發現生命的奇妙,「原來母愛是天生的,並且源源不絕!」她曾形容與女兒的相處如同「談戀愛」,在付出的過程中,同時也得到反饋,彌補自己的兒時缺憾,重新獲得一份「母愛」!
鄭如晴甚至寧願自己孤單,也希望孩子在健全的愛中成長。「有幾十年的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過年,我讓孩子跟著爸爸回家吃年夜飯,希望她們能獲得更多家人與家庭的愛!」這樣的安全感,使張鈞甯對自己的「單親家庭」背景無感,因為她的成長從不缺愛。
愛是什麼?在鄭如晴的身上,看不見原生家庭及顛沛流離的負面影響,留下的只有滿滿的善良與人情。「我至今仍每天反省,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得體,這讓我能拋開過去的不愉快!」不只是一般的內省,更是深刻的自覺,推著她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要想著我可以走上更好的一條路!」在鄭如晴的世界,孤獨和眼淚只留在半夜,明日依然笑對人生。她的人生觀,正如在《往日食光》中,每一道食物最終都代表一種圓滿、一種溫暖,她想傳達的,正是生命的動力。
(本文獲熟齡媒體《50+》授權轉載,作者為周慧婷,原文為:女人需具備這「三觀」,才能在情感關係中不成犧牲品!鄭如晴:永遠讓自己有條件選擇更好的路)(主圖來源:《50+》/影巷26號 攝影)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