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人不是社恐,只是懶得社交!心理師揭「低社交欲望」因對人過敏

I型人不是社恐,只是懶得社交!心理師揭「低社交欲望」因對人過敏

2024/10/14(2024/10/14 9:19更新)
內向者給人的印象是話少、喜歡獨處、不愛社交,你真的了解內向者嗎?中國知名心理師吳冕於《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一書中,解讀「I型人」的深層困擾,幫助內向者擺脫人際交往、親密關係和職場成長中的現實困境,優先照顧自己的需求,先取悅自己再取悅他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內向者的個人特質

從日常表現來說,他們在生活中有如下傾向:

  • 話少,經常沉默。
  • 週末喜歡宅在家裡,而不是出去聚會。
  • 聊天時,是個很好的傾聽者,而不是個主動的表達者。
  • 與真正喜歡且信任的人才會成為朋友。
  • 沒有把握的話不說,沒有把握的事不做。 
  • 在人多或喧鬧的環境中待久了會感覺很累。
  • 慢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一種新環境,或者適應一個新認識的人。
  • 一個人時很有想法,和別人在一起時又變得很沒有主見。
  • 在社交軟體上與人溝通時喜歡傳文字訊息,而不是傳語音訊息。
  • 看起來遲鈍,但內心敏感,情感豐富。
  • 在一些專業領域內,經常能取得比較高的成就。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們對內向性格的判斷主要基於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不同於外向的人在社交中展現出的積極、主動和熱情,內向的人在與人相處時會表現得更為內斂和克制。

延伸閱讀:
內向型I人不是社恐,只是懶得社交!揭密「2原因」聚會先閃人是常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自我揭露。意思是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他人揭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資訊。兩個人的關係從遠到近的轉化關鍵,就是看彼此是否願意自我揭露。 外向的人很善於自我揭露,喜歡主動表現自我,所以在社交場合很容易讓他人迅速了解自己,贏得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好感。

但內向的人相反,他們對人過敏,所以,常常把自己包裹起來,給人不了解、看不透的距離感。在某種程度上,這會影響甚至阻礙內向者在社交中有更好的表現。為什麼內向者在人際交往中會呈現這樣的特質和傾向呢?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兩點。

1. 內向者的社交技能不足

這是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就能被感受到的。內向的人少言寡語,聊天時經常不知道說什麼,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太懂得人情世故。不管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本人,都認同這一點:內向的人在社交技巧上確實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2. 內向者比較自卑,不敢在社交中展現自己

該觀點認為,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之所以不如外向的人,主要原因在於內心的恐懼──他們害怕與人相處。因為害怕,所以會緊張,他們說起話來磕磕巴巴,或者辭不達意;因為害怕,所以會害羞,他們見到不熟悉的人會臉紅,整個人會變得很拘謹。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判斷,很多人在面對身邊的內向者時會善意地提醒:和人相處,你得膽子大一點,臉皮厚一點。實際上,這是外界對內向者的刻板印象。其實,內向者不善於社交,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害怕與人交往,而是不想與人交往。

延伸閱讀:
內向型I人必學的說話法!心理學家教「2招溝通技巧」讓人自然搭話

內向者是低社交欲望者

恐懼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是對一個人、一件事或一種場合的本能反應。這種情緒來勢洶洶,像海浪一樣能瞬間吞沒一個人。但具有很大的可變性,一旦克服了恐懼的情緒,原本害怕的事情就不會再影響我們。這也是很多人以為的,只要多接觸人,多鍛鍊膽識,戰勝不敢與人交往的心魔,內向者就會像外向者那樣自如地與人交往。但事實上,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這是內向者最典型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認為,內向者是典型的低社交欲望者。他們遠離社交,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覺得沒興趣。雖然說人是關係的產物,人人都需要社交,但不同類型的人對社 交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身處熱鬧喧囂的群體中,人越多就越興奮,這樣的人對社交呈現出高需求的狀態;而有的人只願意在少數時候和少數人交往,一對一交流,或者只有三五個人的小圈子社交會讓他們感到更舒服,這樣的人對社交低需求,顯然,外向者屬於前者,而內向者屬於後者。可關鍵問題是,為什麼內向者的社交需求會偏低呢?

提出外向和內向概念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認為,區分外向和內向的關鍵就在於一個人心理能量的指向。外向者的心理能量指向外在的現實世界,尤其是現實世界裡的人。他們看見身邊有人,就像一個孩子看見心愛的玩具一樣,身體裡的熱情和能量會被激發出來。因此,外向者很享受與人聊天,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內向者的心理能量指向內在的心理世界。他們感興趣的是自我的想法和感受,是這個世界的運轉規則,是一件件事情背後的邏輯,這些內心的覺察和思考更能讓他們獲得滿足感。對內向者來說,現實世界中過多的人際交往會是一種干擾,讓他們無法沉浸在內心世界,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能量消耗或內耗。

所以,內向者對現實生活的社交需求偏低。對於內向者而言,社交還是要有,但只要一點點,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可,不能太多。從榮格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內向者和外向者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並非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

內向者在其中可以盡情地做自己

人的理想狀態是做自己,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多時候是很難做自己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自我意志的較量和爭奪。比如,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孩子想畫畫,父母卻說你應該彈琴,彈琴比畫畫更好。該聽誰的?該按照誰的想法做?這就是一種自我意志的爭奪。

相對而言,外向者不怕這種爭奪,因為外向者的自我意識更強,常常能在這種競爭中獲勝,捍衛自己的想法。但內向者的自我意識偏弱,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不夠強勢,他們在自我意志的爭奪中常常是妥協的一方。以至於內向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甚至會迷失自我。

但是,內在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自己的聲音。你不必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必擔心別人會影響你、干擾你。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想自己之所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感受這個世界。所以,相對於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內在的世界給了內向者相對獨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是自由的,在這裡你可以盡情地做自己。

沉浸在內心世界的人更具有創造力

對外向者來說,獨處是一件枯燥乏味和無聊的事情。但對內向者來說,越是一個人的時候越是最適合深度思考的時候。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安靜生活的單調和孤獨激發了我的創造力。」

作家村上春樹認為,「我的性情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者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我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會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對於只需要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內向者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從來不會滿足於表象。他們熱衷於挖掘表象背後的邏輯、規則、本質及意義。內向者更善於深度思考。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除了關注發生了什麼,還會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背後有哪些影響因素,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等等。因為有類似這樣的思考,內向者在看待外在事物時會更具有洞察力,對世界的理解也更深刻。

更多的深度思考會帶來更多的創造力。經常沉浸在內心世界的人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所謂心流, 是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將自己的精力完全投注在某項活動時達到的那種忘我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不僅效率很高,創造性的靈感也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作家、音樂家、畫家,還是科學研究工作者,越是需要創造性工作的,內向者所占的比例越高。因為內向者可以更專注於自己內心的世界,探尋世界的本質,因此可以發現更多、創造更多。

從某種程度上說,藝術和創意是內向者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現自我價值和人格魅力的最好方式。正因為如此,內向者才會將生活的重心從現實世界轉移到內在世界,過著三分入世、七分出世的生活。

(本文摘自/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給I型人的使用說明書/晴好出版)


食慾之秋來了!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發送訊息「秋季養生問優活」給小編,點取連結下載「秋季限定|食材懶人包」,一起吃起來吧!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