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炎怎麼辦?醫揭傳統人工關節手術「3大風險」這樣治療避免
2024/12/3(2024/12/3 15:17更新)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表示,退化性髖關節炎的患者大多在70歲左右,因為軟骨嚴重磨損而接受手術。在台灣大約50~60歲左右就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病人,以股骨頭缺血壞死(飲酒過量或大量使用類固醇導致)和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為主。
例如上述個案許先生,就是因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再加上從小就接受籃球訓練和比賽,長時間下來最終造成髖臼關節的嚴重關節炎。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傳統人工關節手術3大風險
黃贊文說明,由於許先生是體育老師,除了改善髖關節的疼痛之外,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需求高,需要切開肌肉的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讓已萎縮的肌肉復原更加困難,不但復原時間變長,在籃球運動中也容易有脫臼風險,重建穩定的髖關節也可能導致長短腳的情況。
因此,建議許先生接受微創正前開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相對來說是比較適合的。黃贊文指出,針對許先生發育不良的髖關節與年齡尚不到50歲,醫療團隊建議使用3D列印的鈦金屬髖臼杯來促進與骨頭的癒合,使用維他命E墊片加上巨型陶瓷股骨頭,為許先生打造一個穩固又耐用的人工髖關節。
延伸閱讀:
膝蓋內側一動就超痛!醫揭密「鵝掌肌腱」發炎症狀、治療復健一次看
術後恢復療程1天就能下床
黃贊文說,近年來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不只增加,而且年齡層有降低趨勢。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治療患者需要傾聽病患的需求,提供個人化的完整治療方案,並搭配「手術快速恢復療程」(ERAS),不僅讓病人恢復快、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也大幅縮短住院時間。
黃贊文進一步解釋,98%的病人在手術後24小時內可以下床活動,48小時內即可出院。他提醒,如果民眾有長期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