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後如何活得好?寫給三明治世代的「人生準則」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後如何活得好?寫給三明治世代的「人生準則」

2025/2/3
在過去的年代,只要能給孩子溫飽就是好父母,但現在的標準卻不一樣了,到底怎樣才算是好父母呢?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於《覺醒中年》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幫助讀者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以下為原書摘文:

忍耐一下,孩子最終會長大離開

通常人到中年的時候,他們的孩子正在成熟、開始試探別人的看法、反抗父母,並且與同齡人的關係也比那些支付家裡房貸的人更為親近。青少年的叛逆並非出於一時興起,也不是某天心血來潮就變得令人討厭和對立。

相反地,青少年的內在有一股強大的能量在推動他們,其目的是為了開始促進孩子成熟所必需的分離過程。他們的身體正在發生變化,社會角色的期望在增大,同時在這段期間,這些準成人被波動的荷爾蒙和情感影響所淹沒、對責任感到矛盾,並對童年時所享有的相對安全感有著矛盾的渴望。怪不得他們很難與人相處,因為他們自己內心也充滿了衝突。

我給父母的建議始終都是一樣的:忍耐一下,他們最終會長大離開,並毫無疑問地將一切都歸咎於你,直到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是如影隨形的。

延伸閱讀:
孩子長大後,父母如何度過「空巢期」?醫教3招打造「銀髮交友圈」

試著以身作則活出更完整的人生和你希望肯定的道德標準;允許他們與眾不同,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表現出無條件的愛,同時維持標準、界線和合理的期望。儘管青少年會抗議,但他們其實也非常需要這些界線的聲明,因為他們在青春期的混亂狀態中幾乎無法為自己設定這些界線。

當他們離家時,你哭泣和鬆了一口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你人生的一部分又回到了你身上。我的孩子離家時,我確實哭了,但我也知道,如果他們不離開,我就真的是失敗的父母。真是謝天謝地,英國的精神科醫師唐諾.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創造了「夠好的父母」這個說法。

畢竟我們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但如果我們真的是完美無缺的人,那對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的負擔!然而,那些陷入所謂空巢期症候群的人,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發展與孩子的發展混為一談所付出的代價。我們可以看到,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自戀的需求、被遺棄的恐懼會轉移到孩子身上,而一旦孩子離開,父母還是受困在自己人生中未解決的那些問題上。

看來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當父母。或許我們最多只有一半的人足夠成熟來擔任照顧孩子的角色,畢竟這是必須在生活中作出相當大犧牲的任務。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因為親子體驗有很大的回報,並且可以透過與親密他者的關係來強化我們自己的發展目標。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做出讓人生後悔的決定?專家揭「2大原因」自己一手造成

順從的要求終究不能稱之為愛

不過,對許多人來說,有成效地養兒育女是他們無法勝任的任務,因為他們無法將自己的自我感與孩子的區分開來。除非他們能對自己的人生完全負起責任,而不是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則這樣的父母其實也還不算是長大成人。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肩負著效仿父母的價值觀、達成某個目標的負擔,無論是進入理想的學校、門當戶對的結婚對象,還是找到合適的職業。如果沒有照做,孩子往往會感到失敗或內疚;但如果順從了父母明示或暗示的選擇,那麼孩子就等於是在過別人的人生。

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怕的兩難之境:「我要取悅父母而內心枯萎,還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失去他們的愛?」這種對孩子獨有的人生旅程的扭曲,是一種精神上的暴力。而有多少人是在作出關鍵的選擇多年後,才意識到這種精神上的扭曲?

這種順從的要求終究不能稱之為愛,因為這其實是對我們嘴上說愛的人最深的傷害。可是,你又認識多少父母能堅強到對孩子放手、無條件地愛他們,並允許他們做自己呢?

有多少孩子擁有真正的安全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且知道他們將會得到父母的支持,即使父母可能更喜歡其他的選擇?有多少父母希望從自己的父母那裡獲得這種充滿愛的自由,但對自己的孩子卻做不到這一點?無論父母的立意多麼良善,他們那些一直保持無意識的東西將會傳遞給孩子,並不斷地成為孩子追求更完整的人生的障礙。

同樣地,到了中年時期,如同我們之前所看到的,父母的本然自性和他們後天形成的暫時性自我之間的差距會擴大到某種程度,而使父母的心理、婚姻和家庭的穩定性陷入危險的境地。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時期。正如一位青少年在他父母離婚時對我說的:「我原以為應該是我離開家,而不是家離開了我。」在他開玩笑的背後,眼淚都快要流下來了。

事實上,大約有一半的孩子將會經歷家庭的破碎。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破碎對他們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可以消除一些困擾他們日常生活的衝突和不滿的來源。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父母兩人、對那穩定又可預測的家的幻想、對那在不確定的世界所承諾的安全感來說,都有一種深刻的痛苦。

就像前幾天一位40歲的母親兼執業治療師對我說的:「我真希望現在能和我爸說說話。」我回答說,我當然了解那種渴望。「我也希望能跟我爸說話。而我確實在跟他說話,每一天。而且我覺得我知道他會對我說什麼。」我建議她和她的父親交談,也許當她感受到內心有某種東西在回應她時會感到驚訝。

也難怪我們會有這種家的鄉愁。如同「鄉愁」這個源自希臘的詞彙所暗示的,我們感受到一種「對家的痛苦」。這個家是我們躲避人生風雨的喘息之地,是在這充滿衝突和威脅的世界裡的庇護所。佛洛斯特曾說過,家是你去了他們不得不收留你的地方。這給人一些小小的安慰,但有時候這種安慰也會消失。

「夾心世代」要先照顧自己

同樣地,處於人生下半場的父母們在經歷著自己父母的衰老、能力的減退,最終是他們的離世。我見過許多患者在父母去世後感到解脫,因為他們再也不必取悅他們了,儘管這會有某種罪惡感。其他人則因未完成的事、未說出口的話、現在再也無法修復的關係而感到內疚。

有些人會感到絕望,因為現在一切修補的希望都已不復存在。另外有些人則會焦慮發作,因為以前父母所提供的那個心照不宣、無形的保護層(即使是在親子關係疏遠的時候),現在已經沒有了,隨之消失的是抵禦這變化莫測的世界的緩衝。

現在輪到他們直接、赤裸裸地面對這個宇宙,成為下一個終有一死的芸芸眾生。如同英國小說家湯瑪士.哈代(Thomas Hardy)在他們一位共同好友去世後,寫給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的:「現在那道細細的紅線正在我們面前消失。」他的隱喻讓人想起一排排的英國士兵走向那永遠無法征服的敵人的場面。

那些在人生的下半場必須同時養育青少年和照顧父母的人,有時也被稱為「夾心世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無論他們願意與否,都會發現自己的發展需求被忽略了。而唯一避免怨恨——這種怨恨很少被表達出來,因此會在無意識中惡化的方法,是更有意識地來進行所有上述的照顧工作。

這意味著在照顧子女和父母的同時,也要抽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對自己的長期忽略最終會在某處表現出來,也許是身體的疾病、憂鬱症,或更常見的是那種被壓抑的憤怒洩露出來的暴躁。困難的是,在個人的自由和成長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要找到這種平衡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但不努力找的話,就肯定會心力交瘁、怨恨和憂鬱,這通常是憤怒轉向內部的結果。無論一個人的責任感有多強,這樣一棵被汙染的樹是不會結出好果子的。

如果年邁的父母在年輕時從未為自己負責,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成年子女提出特別多的要求,而我們又如何能指望那些有自戀傾向的人突然變得成熟呢?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溫和;相反地,他們會變得更像他們本來的樣子。

換句話說,那些現在抱怨的人,將來會抱怨得更多;那些現在依賴的人,將會變得像小孩子一樣;那些現在否認自己錯誤的人,將會責怪他人;那些不關心成長、忘記對自己的情感健康負起全責的人,當他們的能力衰退時,將會期望你來承擔這個責任。

生活很常受到內疚支配

有著這雙重負擔的中年成年人,無論他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多麼能幹,都會發現要跟這些要求苛刻的父母找到健康的平衡,簡直比登天還難。他們要不是透過疏遠父母來過度補償,要不就是無法拒絕父母的期望,幾乎不可能畫下保護自己的界線。如果他們對孩子或父母說「不」,他們會因為內疚而感到煎熬。

但他們究竟為什麼會感到內疚呢?常常,那看似使人軟弱的內疚,其實是一種早期生活中學來的焦慮,它是在跟那可能會拋棄或懲罰自己的父母對抗時,所付出的心理代價。事實上,父母情結是不會消失的;它們只是潛藏起來,並滲透到人格的其他部分。

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受到內疚的支配。如果一個人能有充分的意識去認識到,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健康又誠實的事,對別人提出的要求畫下界線通常也是必要的,那麼,我們到底哪裡得罪人了?

依賴型的父母可能會利用內疚來操控他人,就像他們早期也用內疚來控制自己的孩子一樣。倘若一個人有充分的意識去進一步認識到,那驅動順從行為的內疚其實只是一種焦慮管理,我們或許就能面對這種焦慮而成為現場唯一的大人、唯一能知道何時該停手的人。

我已經告訴我的成年子女們,萬一哪天我變得依賴、甚至智力不全時,我不期望、也不希望他們來照顧我。我希望在那即將到來的一天,他們能夠不受束縛,不要因為我的任何需要而改變他們的生活。這種自由可能需要我們雙方的勇氣,但那些希望活出真誠的人生的人總是需要勇氣的。

就像我的子女們知道他們一直擁有我的愛一樣,我也知道我一直擁有他們的愛。我們不必透過順從的行為來證明這一點。只有在這種自由中,愛才能產生影響力,我們也才能取得為自己和為他人服務之間的平衡。

(本文摘自/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橡實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