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生命末期,我不想死在醫院⋯日本醫揭「在家安老秘訣」這樣做

到了生命末期,我不想死在醫院⋯日本醫揭「在家安老秘訣」這樣做

2025/4/24
當壽命延長,不健康餘命也增加,失智、臥床都將是人生一部份,要如何避免在反覆送醫或住院中痛苦離世?日本在宅醫療醫師強調,住院、過度治療反而易減短壽命。晚年要如何過有尊嚴的生活?《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想要在家安養老年,預防孤獨死,營養補充也是重要關鍵。

台灣從2016年開始進行居家醫療,去年7月進一步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簡稱「在宅住院」。但國人對在宅住院大多仍感到很陌生。反觀日本,早在1992年即修訂醫療法,讓居家環境也成為提供醫療行為的場所。

老人家多以為生病後住院比較安心,但東京第一大連鎖在宅醫療診所悠翔會理事長佐佐木淳,引用日本統計數據指出,老人住院10天,肌肉會大量消失,猶如老化7年,尤其骨折住院後,失能程度會惡化提升兩級。

顯示老人住院後,體力會大幅下滑,反而造成極大風險,原因在於住院時可能被限制飲食和行動,導致肌力消失,或出現脫水、口腔吞嚥功能等問題,甚至因藥物引起瞻妄,若能透過在宅醫療協助支持,相關症狀都可以獲得改善。

失智、臥床都是人生一部分

佐佐木淳在日本在宅醫療界是風雲人物。自從2006年在東京設立居家療養支援診所,2008年即將診所法人化,成立醫療法人悠翔會並擔任理事長。

如今的悠翔會在大東京共擁有20個據點,偏鄉也有4個據點,醫師總人數達到125人,共支持8,000位在宅病人,每年初診人數高達將近3,500人。

佐佐木淳日前受邀到台灣,參加亞太長期照顧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以高齡人口已超過29%,老化比例世界第一的日本經驗為例,指出日本政府早在2000年時為抑制節節高升的醫療支出,推動政策希望促進國民健康壽命,經過16年後卻發現,平均餘命雖然延長2歲,不健康壽命也隨之增長0.6歲,男性從7.9年成長到8.5年、女性從9.6年延到10.2年。

顯示平均餘命延長的同時,不健康壽命也在增加。他認為,在50、60歲時做預防照護有其功效,但到80或90歲即有限制,並不是因為個人沒做好預防,而是自然老化,也就是不管臥床或失智都將是人生的一部分,現在需要創造一個新觀念,不是要預防臥床或失智,而是即使有一天臥床或失智,仍可以開心和其他人互動。

因為人的身體功能會隨年齡而慢慢退化,到80歲時主要器官功能都減半,包括心臟、肺臟和腎臟等等。以腎功能而言,30歲的人腎功能若剩下2~3成,真的很嚴重,但在80歲長者身上卻算還可以,若因此開給他大量藥物或進行飲食節制,反而會縮短壽命。

若將人的一生分為幼兒期、青壯期和老年期,到生命後期一旦有疾病,做治療也不見得可以治好,此時給予的不應僅是身體或醫療支持,更要重新建構和他人的人際連結,只要個人有意願加上旁人的支持,一樣可以有受尊重的人生,而這也是在宅醫療所追求的「有尊嚴的生活」。

在家安老需要一整支團隊的支持

佐佐木淳指出,日本有7成的人都希望在家過世,他們認為如果無法治癒,與其住院不如在家活得輕鬆自在,但至今卻仍有7成人是在醫院過世,多數老人的生命末期是在反覆送醫或是住院中離世,而其他3成還有一半左右是需檢警相驗的意外死亡(如孤獨死)。

在宅醫療所做的是預防性、連續性健康管理以避免緊急送醫,若有問題可以跟醫療團隊聯絡,在家接受治療,即使罹患無法在家照顧的急症,出院後也可以由在宅醫療團隊接手照護。總而言之,「在宅醫療工作就是要避免病人出現緊急狀況,避免長期住院,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老。」佐佐木淳說。

要讓老人可以在家安老,需要的是一整支團隊的支持。以悠翔會而言,並不是一個單獨團體,而是和非常多團體一起照顧病人,由醫師、護理師、牙科醫師、復健師、營養師、社工等等不同專業提供整合性服務,另外也針對參與在宅醫療服務的基層診所提供緊急應對服務。

通常透過在宅醫療,有衰弱症狀的老人因復健和營養補充等支持,身體可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佐佐木淳以一位94歲的衰弱長者為例,醫院醫師建議他出院在家臨終,但他返家後強烈表達想要活下去的意願,悠翔會診斷評估後,由牙科醫師為他進行口腔照顧,3個月後長者如願吃到最愛的咖哩飯,最後還延長了3年的壽命。

在悠翔會所照顧的8,000餘位患者中,每年約有2,000人死亡,其中超過7成是在家或機構中過世,只有28%在醫院離世。因此,若能大力推動在宅醫療,在醫院過世的比例可望大幅減少,其中,老人即使因急症住院,出院後順利轉銜到在宅醫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與其關注過胖,營養不足更嚴重

透過在宅醫療所累積的經驗,也打破過去的照顧迷思。佐佐木淳在演講中指出,過去醫療指引都提醒老人不要過胖,這是要預防慢性病或動脈硬化疾病,但對失能老人而言,健康壽命早已結束,他們的健康風險不在血壓、血糖,而是衰弱、肌少症和營養不足等問題,反而更該關注在有無營養不足或是體重過度減輕等現象。

老人若因食量減少而導致營養不足,肌肉量明顯減少,運動功能會跟著下降,此時即易導致廢用症候群,形成負面的老化循環,而衍生更多衰弱症狀,更容易引發肺炎、骨折等問題。

根據統計,有6成的失能老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平均BMI低於18.6者,死亡的風險會較正常人提高達6倍,若因任何疾病住院,存活率將大幅下降。
 
隨著年齡增加,健康照顧的做法也要做調整,甚至可能相反,「青壯年時要做好體重控制,高齡化後反而要多吃,增加體重以保有有品質的生活。」佐佐木淳語重心長地說。

延伸閱讀:
想聊聊就去超市吧!荷蘭「聊天結帳」櫃檯,溫暖人們孤獨和受挫的心
「在宅急症照護」新制上路,失能長輩染3疾病可在家住院、不用等病床!

(本文獲銀天下授權轉載,原文為:住院10天、老化7年!日本在宅醫師:想在家安老,減重不如多吃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銀天下》是台灣首個針對超高齡社會打造的知識平台,提供新健康、新照顧、新居住、新職涯、新理財、新服務六大面向解方,串連各式創新點子,為台灣社會打造更美好的老後未來。

銀天下官網:https://www.cw.com.tw/aging
銀天下FB:https://www.facebook.com/aging.cw
銀天下LINE:https://lin.ee/Jf3HBcS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