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週末放假才出現!「週末爸爸」的育兒心態:工作才是第一順位

只有週末放假才出現!「週末爸爸」的育兒心態:工作才是第一順位

2025/4/16
在過去的價值觀中,爸爸通常在家庭中是隱形的,當工作和家庭安排有衝突時,他們大多數會選擇前者,將平衡的難題留給妻子。專欄作家泓舟於《母職永不下班,但我累了》一書中,訪談20餘位女性,包括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等,希望透過她們相似又不相同的故事,來探討母職背後的本質,並試著尋找解決女性如此疲憊與困擾的線索。以下為原書摘文:

女性努力在工作和育兒之間維持平衡,忙碌了一天之後,回家「輪第二班」,將時間和精力繼續貢獻給家務和孩子。而問起男性如何管理家庭和工作的時間分配,他們很少使用「平」這個詞。即便認同配偶和子女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當工作和家庭安排有衝突時,他們大多數會選擇前者,將平衡的難題留給妻子。

延伸閱讀:
職業婦女沒時間管小孩?哈佛研究揭真相:女兒更成功,兒子更顧家

只有週末出現的「週末爸爸」

第三章〈永不下班的職場媽媽〉中,詠兒盼著能早日結束和丈夫分居兩地,共同分擔育兒工作;丈夫任傑則認為,孩子的爺爺奶奶已經在「大後方」替他解決很多家庭事務,好讓自己暫時將父職放一旁,他要趁著事業處於起飛階段,把握時間在「前線」打拚、賺錢。

任傑今年37歲,是一家公司的中階主管,平時在外地工作,只有週末或假期才飛回妻女所在的城市,在5歲的女兒面前,成了一個「週末爸爸」。他分享自己週末帶孩子的流程,有意思的是,在自述的開始,他就先給自己下了個定義:

我肯定不能算是一個正面的案例。

我只能說在能夠抽出來的時間內,盡可能去支援家裡。我能做好的,就是跟她在一起時盡量專注,不玩手機,不去想其他事情。目前為止大多數回家的時間,這點還是能做到的。我通常週五晚上飛回家,週六早上就不再睡懶覺了。女兒6、7點左右起床,我也起來,陪她出去玩。我老婆正好多睡會兒。

我帶小孩出去買早餐,8點多回來一起吃,或在外面吃完了再回家。白天在家陪她玩玩具、畫畫之類,吃午餐後午睡,睡醒起來,有時候帶她去運動,或者去商場的遊樂場,玩到回來吃晚餐。晚上洗澡和哄睡,她不讓我參與,這是媽媽或者奶奶的專屬活動。但上一次回去的時候,我爭取到給她講睡前故事的機會。

任傑將現階段的職業發展及其能夠帶來的經濟回報放在優先地位來考慮,他很堅定地認為,自己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週末爸爸」的狀態。在他看來,自己是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加上處於事業上升期——基於這雙重因素,如此安排理所應當且合情合理。

當「職場發展和加薪關鍵期與密集育兒期衝突」時,他必須做出取捨。他傾向把育兒這件事放在更長遠的時間軸上來處理,不必拘泥於每一天都必須陪伴在女兒身邊。當問及內心是否會因此感到遺憾時,任傑明確地說:「不會,現在的家庭狀況,是我之前決定去外地工作時就想到的。」同時,他反問道:她不是要上小學了嗎?她可能還有叛逆期,到時候我會盡量支持她。我做爸爸的時間還長著呢。

延伸閱讀:
育兒工作兩頭燒⋯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絕望妻子的怒吼:每天都想離婚

育兒抱持幫忙、配合的心態

而在詠兒看來,女兒6歲以前的成長期稍縱即逝。丈夫如果持續扮演「週末爸爸」,會錯過和女兒建立親密關係的黃金時期。現在他能參與的育兒活動非常有限,無法獨立地和女兒相處,哪怕只是一天的時間。

她曾考慮過換一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把更多時間留給女兒和家庭,卻擔心自己這樣單方面維持平衡,在一些時候「既當爸又當媽」,會導致丈夫更心安理得地延後團聚期限,延長兩人分開工作和生活的時間。

經過半年多的協商——其中不乏頻繁的爭執,任傑終於做出妥協,承認現在的家庭模式確實存在隱憂,並不是長久之計。夫妻倆達成一個共識,他們為這個分居狀態界訂了2年的期限,也給「週末爸爸」確立了「結束任期」的時間。

雙薪家庭中的男女都會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活動(包含工作、社交等)和家庭生活之間做出選擇?一般而言,女性會是那個選擇平衡或主動回歸家庭的人,而男性更傾向於將自己設定成在外衝鋒陷陣,把事業發展置於首位。

他們較少會考慮女性在職涯發展需求與育兒之間的衝突。在育兒過程中,他們總是抱持著幫忙、配合的心態;落實到行動時,他們會更常從現實層面做出取捨,尤其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需要大量細膩的生活照顧,他們會預設由妻子或是其他家人幫忙去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每當投入工作時,母親們常常無法放下對孩子牽掛與愧疚的心情,左右為難。相較而言,「週末爸爸」們在追求實現個人價值時,不會像很多母親一樣,將育兒看成一份捨我其誰的工作。

職場媽媽們在商務晚宴和家長會之間奔波,在深夜加班趕報告和照顧生病的孩子之間無縫切換,如果沒有能夠做到,便會自嘲是個「糟糕的媽媽」。相對而言,父親們則傾向為自己留更多的進退餘地,讓自己可以階段性地、更富時間彈性、有選擇性地履行父職。例如,只有在週末有空時,或者等嬰兒學會走路、說話、可以簡單交流、能夠遵守一定的生活規範後,父親才願意花大量時間交流和陪伴。

(本文摘自/母職永不下班,但我累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台灣商務)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