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不贏獵豹,就當跑最快的蝸牛!高志綱談「致勝心法」:先認清1事實
棒球,變得很不一樣
這些年,因為商業發展、因為運動科學,棒球,變得很不一樣。回想幾年前,中華職棒剛走過一段「彈力球」時期。不曉得聯盟當時考量放寬彈性係數,是不是覺得「全壘打增加」、「比分拉鋸」是創造賽事熱點的要素?
這一點其實沒有對錯。每個商業組織都需要為銷量、營收試圖做出改變。就連世界棒球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大聯盟,也嘗試著改變棒球的比賽風格。
大約與中職「彈力球」崛起差不多時間,美國開始發起一項棒球新革命。但他們不是去改變球質,而是從科學的角度,說服打者改變揮棒軌跡與突破傳統認知,也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飛球革命」。
就我一開始知道的,「飛球革命」是一種結合統計學及運動生物力學的創新思維。反應在棒球場上的結果,就是有越來越多令外野手疲於奔命的長程導彈出現,甚至飛越全壘打大牆的白球,也開始挑戰更高的樓層落點。
這下子,對好不容易才能逮中投手失投的打者來說,既然球都能直接轟出場外或直擊大牆,那就盡量把球打飛,讓守備布陣漸漸不再成為自己賽後難以撫平的遺憾;同一時間,這也讓幾成大投手標配的「伸卡球」,開始從「球棒毀滅者」淪為「超Q 肉包球」。
實質的長打數據呈現,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飛球革命」的浪潮很快就襲捲全球。這對長期以來強調「確實擊球」、「團隊棒球」的亞洲棒球國家而言,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越來越多學生球員(連同少棒球員)都一窩蜂追求「球往天空打」,也開始質疑教練口中的「戰術執行」是否過時、守舊。
延伸閱讀:
指考英文只有20分,卻領著世界級薪水?過來人揭「5關鍵」邁向成功
追求夢想遵守「蝸牛思辨」
不意外地,這股浪潮也吹進國內職棒界。幾年前,我就在訓練現場看著不少年輕選手,試圖複製手機或電視畫面裡所看到的弧線。看著看著,我都不免尷尬了起來⋯⋯因為那些擊球角度也許完美複製了影片的仰角,球卻不斷墜落於全壘打牆都不到的警戒區之前⋯⋯
「呃⋯⋯你覺得一隻蝸牛有可能跑得跟獵豹一樣快嗎?如果我們帶牠去做跑步訓練的話⋯⋯」
「教練!怎麼可能啦!」
「哎,對!代表你還是能明辨是非、認清事實!」
「當然啊!那是不可能的!」
「嗯!那⋯⋯你現在在幹嘛⋯⋯」
這是我後來挑戰選手想法時常用的「蝸牛思辨」。當然!我依然鼓勵年輕選手要勇敢追夢、要對自己的生涯和成就天花板充滿想像。但是訓練過程要務實、要認清事實,就算跑不贏獵豹,還是可以當「跑最快的蝸牛」。
再次強調,這真的不是看扁國內選手!只不過,在追求流行之前,真的要好好想過「執行系統」帶過的提醒,留意自身具備的優勢與限制。
就拿亞洲與歐美球員相比,兩群人在平均身高、平均體格及肌肉比例等皆存在不容忽視的現實差距。就算當今甚是發達的運動科學已盡可能縮小、抹消天賦落差,幫助不少用心且願意吃苦的運動員打破昔日表現的天花板,但我所認識的運動科學人員仍然呼籲:
仿效體育先進大國的訓練內容前,依舊要有因地制宜的聰明眼光。與其說要追上對方,不如說透過科學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勝利方程式」。再舉個實例。不少來台獻技的洋投常提到,台灣打者在兩好球後的攻擊策略及技巧,經常讓他們吃足苦頭。
連續兩季來到台灣打球的外籍洋投就曾與媒體分享,擁有美、日、韓、墨多國聯盟經驗的他認為,多數台灣打者在兩好球後,經常讓他覺得自己並未占盡絕對上風。
因為台灣球員不會像歐美球員仍全力揮擊,所以不容易被三振,但又比追求纏鬥功夫的日本球員更具擊球破壞性,依然能靠技巧擊出落點刁鑽的長打。想像一下,假如這些觀察某天傳回美國,而那群擁有過人破壞力的美國打者開始學習「台式打法」,真能走出更好的表現效果嗎?可能連我們亞洲人都會勸他們別浪費上帝賜給他們的體能天賦吧!
延伸閱讀:
棒球巨星大谷翔平,如何成為二刀流?日本第一棒球教練的「致勝心法」
重質不重量的真相
最後,值得關心的是——「眼高手低」的現象會不會是下一個棒球界要面對的問題?是否因為「重質不重量」這句話被曲解了,造成越來越多運動員容易表現出「知道即能做到」、「不用練太多,不然不科學」等誤解?通常有這類迷思的球員,往往還會拿運動科學來為想法佐證。
事實上,就以我在書中提到的「動作學習理論」來說,量化訓練在該理論裡被認為是技術建立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重複執行特定動作,在「神經可塑性」的觀點之下,更是強化大腦與肌肉之間神經聯繫的不二法門。
所謂「重質不重量」,是定睛在「主要訓練目標」之上,排除那些可能造成多餘疲勞及牴觸目標的無效內容。但這不代表所有訓練都該捨棄「量」的要求!尤其對強調精準表現的運動項目,「量」就是訓練的根本(聽說準如機器人的韓國射箭隊,一天至少要射超過七百支箭)。
更何況,還有許多頂尖運動員為了讓自己能挺住必要的量化練習,訓練後還得為加速身體恢復投入更多飲食控制、營養補充、運動按摩等相關功課,甚至不惜犧牲娛樂只求更多睡眠時間。
這些作法,也全都來自於運動科學!所以,若執意要依運動科學來經營訓練,其實,要做的反而是「更多」,並非「減少」。否則,只是假科學之名,行滿足私欲之實。
(本文摘自/綱綱好的堅持/今周刊)(首圖來源:高志綱臉書粉絲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